
新专栏介绍
晋公子临《九成宫碑》
从10岁那年第一次接触书法算起,到今天我已经写了差不多30年。在这30年的时间里,我写得最多的是楷书。
而在我学习过的颜、柳、褚、欧等唐代名家楷书中,下功夫最多的是欧阳询楷书。他的这本《九成宫碑》,我前前后后总共临写了7年之久。创建这个专栏,算是我对过往学习欧阳询楷书的一次重要的梳理和总结。
我希望藉着这个机会,把这些年来积累的一点经验和体会重新落实到对《九成宫碑》的临帖中去。
通过在这个专栏中对《九成宫碑》的通临与讲解,向喜欢欧楷的朋友们分享一点临写这块唐碑的甘苦之谈。
——晋公子
一、九
学习楷书,尤其是学习唐代的经典楷书作品,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下面这个最基本的艺术原理:
在书法常见的五种书体即篆、隶、楷、行、草当中,篆书和隶书两类是以分笔书写的方式来组字的。
换句话说,书写篆、隶二体,因为前一笔画和后一笔画之间并不具备连笔书写的特征,而是笔笔断而后起,我们只需将注意力集中于孤立地处理单一笔画线条,无需考虑前后笔画之间的调锋过渡问题。
但是换到楷书当中,这种书写方式绝行不通。因为楷书和行书、草书一样,都不是分笔书写,而是以使转来组字的。
使转,通俗地说就是连笔画。它要求我们在书写上一笔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一笔同下一笔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以“九”字为例,它的行书写法如下:
通过笔画的牵丝,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从第一笔“撇”过渡到第二笔“横”,毛笔在纸上划出了一个顺时针转动的大圈。“撇”与“横”通过运笔转圈的方式建立了呼应关系,古代书法家就将这个称之为“使转”。
孙过庭《书谱》曰:“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从本质上说,楷书、行书和草书都是依使转来组字的。
所不同者,行书和草书的使转会落实为纸面上的墨迹即我们俗称的牵丝映带,而楷书的使转则是以笔尖提离纸面的书空的方式(古人称之为“飞度”)来完成的。
仍以《九成宫碑》的第一个字即“九”字为例,它应该这样写:
(楷书“九”字的使转轨迹跟行书一模一样,唯一的差别就是行书的使转落到纸上成为牵丝,而楷书则没有)
懂或者不懂这个使转的原理,表现在这个“九”字的书写上会有什么差别?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
假如不懂使转,我们只能以分笔书写的方式来处理“九”字的第一撇。独立的一撇,其运笔该是直冲冲地奔着7点钟方向去的。而始终保持使转的意念来运笔,第一撇的出锋就会情不自禁地上翘(也就是转到9点钟方向)。
因为只有上翘,才能与第二笔横建立起使转的联系,才能让这个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有所呼应,才能避免把这个字写成僵化的拼积木似的模样而使它成为一个血肉相连的有机体。
二、成
为什么有些书法爱好者练习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楷书之后,进入行书的学习仍然倍感吃力?
究其根本,这与当初学习楷书的时候不明白使转的组字原理,没有建立起使转的书写意识关系极大。
以“成”字为例。我们来看当今最流行的欧楷教学模板怎么临写这个字:
类似这样的临摹招来了纷纷物议,许多人批评它写得像印刷体。可为什么像印刷体,却又语焉不详。
我个人认为,这个字之所以像印刷体而不像帖写,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分笔书写,而不是以使转来组字的。
要说明这个问题并不难,仅举这个字的其中一笔就够了:
单看这一笔横折钩,它出锋的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摆在“成”字的整体架构中就不协调,对比一下赵孟頫写的“成”字:
两个“成”字最大的区别是,赵孟頫写“成”字的横折钩,出锋是尽力向10点钟方向挑出。因为他知道,只有向上挑出,笔意才能顺利地接续到“戈”钩的起笔。
而欧楷临本“成”字的横折钩是向9点钟方向水平出锋的。照这么写,笔意无论如何不能连接到下一笔的“戈”钩。于是只好在写“戈”钩的时候另起一笔,这就等于拆散了使转,变成隶书式的分笔书了。
在楷书中,使转是统御各个单一笔画的神主,也是一个字的气韵所注。取消使转,这些笔画就会各唱各的调儿,等同于分家散伙了,哪里还能凝成一个血肉相连的字形呢?
以使转来组字,《九成宫碑》的“成”字该怎么写呢?
让我们把这个字的使转轨迹复原在纸面上。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三、宫
四、泉
颜、柳、欧、褚这些大名鼎鼎的唐代书法家,每一位的书法遗产都在后世形成了大量的继承者。
但是到今天,好像只有学习欧阳询楷书的人群里才有这样的“怪相”:某些人学习和揣摩欧书的笔法,总爱把注意力盯在“钩”这一笔上。或以跪笔弹锋炫耀师承,或以一笔出钩自矜其能,徒然浪费了许多精力,却对欧书基本笔法的探讨鲜有贡献。
之所以造成这种结果,首先是因为在这样的探讨中,文字学和书法学两个学科的概念往往是混淆不清的。我们就以“泉”字的“亅”钩为例,来简单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从文字学的角度说,“亅”是一个笔画,没错。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文字学讨论的是字形的静态展示以及这个静态展示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
但这不是书法学讨论的内容。书法学要探讨的是字形的动态书写原理。因为探讨的对象不一样,计算笔画的法则也就有了差别。
按照文字学的法则,只要是一根完整的笔画线条,它就只能算一笔。可是照书法学的法则,这根线条需要几次接笔才能写成,它就得算几笔。
以篆书“风”字为例:
上图中标注的笔画,照文字学的法则算就是一笔。可是照书法学的法则算,这一根屈曲缠绕的线条当中至少有四处接笔点,那它就是五笔写成的。肇自篆书的计算法则,传到楷书也还是一样。
“永”字依通行的现代汉语词典只能算五笔,可是书法学自古以来就有永字“八”法。如果你坚持认为“亅”只能算一个笔画,那“永”字就没有“八法”,只有“七法”。
可是稍有书法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亅”在“永字八法”中是被拆做“努”(即“竖”)和“趯”(姑且称作“钩”)两个笔画来计算的。
让我更觉嗤笑皆非的是,那些沾沾自喜于一笔出钩的人总是护尾而不顾头,只把“努”和“趯”两笔混为一谈,但却不照此把“勒”(即“横”)和“努”合为一笔。
要知道,照严格的文字学法则来计算,“永”字的“勒”、“努”和“趯”三笔只能算一笔,是“横折钩”呀!
讲明这一点之后,接下来我们才能继续分析第二个问题:在《九成宫碑》当中,“钩”和“趯”其实是两个不同的笔画。什么是“钩”呢?比如下面两字:
上图中被圈出的两个笔画才是“钩”。它的特点是以圆转过渡的方式一笔写成,中途没有接笔点。这个笔法本身乃是承继隶书而来。
对比一下隶书的“九”字和“乎”字:
从这些“钩”画的写法上,我们可以体会到,欧阳询《九成宫碑》残留的“隶意”。但是《九成宫碑》里边的这些“钩”,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种写法来替换它:
上图中左边两字的写法是从隶书嬗变而来的“钩”,而右边两字的写法才是楷书所特有的,即“永字八法”中的“趯”法。
“趯”与“钩”都是附着性的笔画(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单独出现在字形中,总是与横、竖之类的主笔连接在一起使用),它们的区别是:
“钩”与其所附着的主笔之间是圆转过渡,不需要在主笔结束的地方先做回正笔锋的动作再写“钩”,所以横钩、竖钩都是一笔写就。
但“趯”与其主笔之间是方折过渡,如果不在主笔结束的地方扶正笔芯,收作尖锋,接下来的“趯”就挑不出去。
由此,“趯”与主笔连接的地方必然要出现一个接笔点,这也就是为什么“永字八法”要把“努”和“趯”算作两笔的原因。
有的朋友可能会担心,本来一笔就能写成的线条现在却要加一个接笔点拆做两笔写,如此,会不会影响到书写的流畅性呢?其实,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大可不必有:
上图中的四个字依次是王羲之、智永、黄庭坚和米芾四位书法家的手笔。图中圈出的笔画是我们俗称的“蟹爪钩”,其实质都是“永字八法”的“趯”法。试问,这个写法可有影响到他们书写的流畅性?
最后附上我临写的“泉”字: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