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传奇诞生85周年,偶像余凌宇陨落85周年

作者:Beiqing.com

作者:王一平

明星自杀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从张国荣到雪莉,一颗红星的自杀总能引发舆论的巨大漩涡。作为大众欲望的投射,明星自杀无疑意味着想象力的幻灭。更重要的是,当一颗红星的自杀往往成为时代的信号,提醒公众注意这个时代隐藏的精神危机和社会矛盾。

1935年3月8日,余凌宇自杀身亡,这无疑是爆炸性的消息。今年,余凌宇是一位人气电影明星,在她事业的巅峰时期,左翼经典《新女性》于同年1月上映。她在银幕上是一个悲伤的女人,是商人唐继山的情妇,被她的前夫张达敏以"通奸"罪名告上法庭。审判前一天,余玲玉自服了药。

于凌宇的死,不出所料地引发了舆论的轩然,指向肆无忌惮的媒体,指向张达民和唐继山,指向腐朽的封建男性权力,指向影片,指向于凌宇的弱点。同时,电影公司迫不及待地以《余凌宇的遗产》宣传电影,影院里的剧情就是根据于凌宇的轶事改编的,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除了几篇报纸和零星的信息,余凌宇自己的声音被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中。于凌宇的死成为时代的印记。

与此同时,1935年的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如火如荼。上海作为一个新兴城市,热情地拥抱现代化,而南北战争正处于胶水状态,距离抗日战争开始还有两年。八十五年后,当我们重新审视时,作为女明星的现在意味着什么?20世纪30年代,明星余凌宇是如何诞生的?当时和现在,余凌宇之死的警示意义何在?

传奇诞生85周年,偶像余凌宇陨落85周年

现在回头看:凌宇是什么意思?

1992年,关金鹏的传记片《余灵宇》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影片中,饰演于玲宇的张曼宇凭借该片获得柏林电影奖,这也是中国演员首次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获奖。影片围绕于玲玉的事业与情感生活展开,一句台词是张万玮饰演余玲玉,讲述了她的私生活故事,另一句则聚焦于饰演于玲宇的张万玮,展示了她如何饰演于玲宇,并穿插了张万禹自己对余凌宇的看法。

传奇诞生85周年,偶像余凌宇陨落85周年

在电影《于灵宇》中,张万宇饰演于玲玉。

因此,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于凌宇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张万宇的电影。导演在两位女星之间架起了一条跨越时代的线,先是打造于玲宇,再是打破余凌宇。一边是90年代,另一边是30年代,另一边是张万宇,另一边是凌宇。两个时代截然不同,两颗星辰也不同,但在某些瞬间,张万钰变成了于凌宇,于灵宇在复活的形象中。

在《余玲玉》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在由余凌宇主演的电影《新女人》中,女主角魏明在愤怒中死去,关金鹏试图重现拍摄场景时的场景。在他的想象下,拍完这个幕后的余凌宇无法发挥的幕后,在病床上盖着床单的头号哭泣。不过,关金鹏自己喊"停"后,声音出现了,张万禹还是没有停止哭泣。

传奇诞生85周年,偶像余凌宇陨落85周年

关金鹏试图重现《余灵宇》中"魏明之死"的场景。

在这里,真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显然是混淆的。在关金鹏的想象中,她无法从虚构人物"魏明"中演绎,而张万禹饰演虚构的于凌宇时,也陷入了其中。那么,在这个场景中,不能玩的还是凌宇还是张万宇?而哭泣,是魏明,还是凌宇?因此,电影《于灵宇》所展现的无疑是一种后现代的视野,是一种解构和重构的演绎策略。

就这样,于凌宇的形象在一层马赛克中逐渐丰满,但在一种新的想象下又一层的分析。正如詹姆森在讨论怀旧电影时所指出的那样,怀旧电影"重现了过去独有的艺术品的感觉和形式,试图唤醒与这些物体相关的昨天感"。在这里,余凌宇成为20世纪30年代的一封信,象征着老上海的个性。通过于凌宇,两个时代联系在一起,余凌宇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怀旧的小伙子。

此外,在后世的话语中,余凌宇不再只是旧时代的传奇女明星。在不同的语境下,"余灵宇"这三个字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含义。她成为女性话语下反抗的象征,成为民族话语下的象征,成为意识形态下的宣传工具,成为消费社会欲望的投射。

于是,在与唐继山和张大民的三角恋中,于凌宇成为封建父权制的牺牲品。现代女权主义的愿景赋予了余玲玉对自杀的"反抗"色彩。通过余凌宇,我们从与过去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20世纪30年代,看时代变迁下的婚姻、爱情和性,看女明星的时代。

当国家困难凸显时,女性的身体被迫承担政治的隐喻。于是,在民族主义话语下,银幕上饰演的余凌宇饰演的被压迫者,与女明星余凌宇一起,成为被侵略、被压迫的中华民族美丽而悲惨的剪影和象征。

当抗日战争结束,新中国的成立,左派成为正统,于灵玉的贫穷出身成为无产阶级的证明标志。明星余凌宇成为她在电影中扮演的一系列角色的现实,她的死被归咎于国民党支持的新闻媒体的迫害。她成为一名思想先进的艺术家,也是黑暗的旧社会的受害者。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社会下的女明星再次成为欲望投射的对象。余凌宇的故居成为一个景点,于灵宇纪念碑上是一尊月神人像。再一次,她成为女明星,免费宣传卡,商业化的女性身体。

传奇诞生85周年,偶像余凌宇陨落85周年

于灵宇纪念碑上的人体雕塑。

在这一切的背后,在关于余凌宇的各种讨论和想象中,真正的余凌宇是什么?在一张纸和几部无声电影的背后,这位女演员只是一个活在过去的美丽剪影吗?时间回到20世纪30年代,明星余凌宇是如何诞生的?

历史的凝视:时代选择的女人的形象

于凌宇于1926年进入电影界,并在20世纪30年代成名。早期,余玲玉在银幕上的形象,大多是一个"美丽又火辣"的现代女孩。比如在1931年上映的《爱与义务》中,21岁的余玲玉,几乎是年轻漂亮的女学生的初貌;尹玲玉此时在银幕上的形象,大多接近于自己形象气质的美少女和时髦的都市女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上海对现代生活的拥抱。

传奇诞生85周年,偶像余凌宇陨落85周年

在《爱与义务》中穿着学生的礼服,于玲宇。

几乎同时,伴随着918事件、128战争等时代背景,余凌宇旗下的中国联合电影公司发起了"民族电影复兴"运动,呼吁抵制"外国电影",结合"联合中国"本身的左翼背景,"爱国"和"左翼"两种趋势结合在一起。在这种背景下,于玲玉的银幕形象开始在"性感"的基础上发生变化。

1931年上映的《桃花血》讲述了一个跨阶级的爱情悲剧,由农家姑娘和地主的少爷俞凌宇饰演,坠入爱河,怀孕生子,却没能冲破第一次告别的大门,死在抑郁中。这部电影无疑是左翼潮流的化身,余玲玉饰演的少女也有着强烈的悲伤色彩。在演绎余灵宇时,依然保持着明亮活泼的背景色彩。在1992年的传记片《余灵宇》中,饰演"于凌宇"的张曼宇曾将影片中的余凌宇形象形容为"闷热到骨子"。

传奇诞生85周年,偶像余凌宇陨落85周年

《桃花血》中的俞玲宇和金燕。

到了1933年的《小事》中,余玲玉在银幕上的形象已经变成了底层悲伤的女人。在电影中,余玲玉饰演浙江一个村庄的工匠,在外敌入侵后,她带着女儿逃往上海。女儿长大后,她走向革命并去世,而在现代机器生产的挤压下,女主角的"小企业"失败了,最终走上了街头。

在这部电影中,余玲玉被改造成一个"反帝"的底层女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反侵略的同时,尚未进入现代时代的女主角却参与了反资本主义和反现代的行列。影片的创作者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种牵强附会的设定,于是影片前半部分与女师傅的大学生,在其鼓励下到德国留学,回国后建厂,实现强国的目标。正是这个由"爱国"创立的工厂,成为压垮女主角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时代潮流对电影创作甚至明星形象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各种趋势的影响下,创作者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的混乱之中。而尹灵宇的电影生活,反过来,也反映了这个复杂的时代形势。这一时期的余凌宇,虽然没有留下"美丽"的人,但在性感的外表下,这位女演员已经开始在片中像海娜百川一样忍受了所有的痛苦,成为时代的容器。

传奇诞生85周年,偶像余凌宇陨落85周年

电影《小事》是一幅左图,左二位是余凌宇。

这个悲伤的角色,对于于凌宇的银幕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变成了一种鼻涕虫。1933年,于玲玉主动扮演田涵编剧"三个现代女性"的角色,在"革命"象征周书珍的角落。也正是因为这个主动性,于凌宇的银幕迎来了新的可能性。她不再只是一个同情悲伤的女人,而是一个奋起反抗它的进步女性。这种转变在1934年的《神奇女侠》中尤为明显。

在这部电影中,她扮演一个和她的母亲 Yu 。她以性工作为生,独自抚养儿子,但被恶霸欺负,由于她的身份,她的儿子辍学了。在种种悲剧下,我不忍心对张志志的正理论说实话,却在斗争中误杀了张志志。

影片上映后受到左翼评论的积极肯定,影片的凌宇再次成为社会表达的工具。从片面上看,女主角的各种不幸原因被归类为社会不公,但在具体的剧情设定中,恶霸张志智无疑是一个全能的反派,在各种巧合中成为女主角人生悲剧的主要创作者。对所谓"社会不公"的批评,在影片中是一件小事。由于凌宇饰演的女主角,也成为了一个功能性的"叛逆者"。

传奇诞生85周年,偶像余凌宇陨落85周年
传奇诞生85周年,偶像余凌宇陨落85周年

电影《神奇女侠》是一部剧情片。

在时代潮流和电影公司的战略下,《星灵宇》诞生了。她成为想象力的投射,观众在她身上看到了现代性,进步和悲伤。另一方面,余凌宇这个角色在角色选择上并不是很活跃,她不仅出演了大量的左翼电影,作为"小资本"代表的导演费尔姆也曾多次与她合作过。她参演的《国风》甚至可以说是国民党当局的政治宣传片。时代塑造了我们所熟知的"明星余玲玉",而余凌宇本人也只是时代所选择的女性形象。

跨时代的难题:谁杀死了明星?

明星余玲玉的诞生,从她走上大银幕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电影公司、观众、媒体、读者共同努力,推动明星的诞生,明星反过来必然要以牺牲部分私人生活为代价,去迎接媒体和公众的窥淫。明星和舆论"爱杀",舆论可以是受欢迎的明星,也可以是杀死明星。舆论的背后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时代面孔。

1935年1月上映的电影《新女人》,成为明星余灵宇的最后巅峰,也是明星陨落的开始。这部电影是著名左翼导演蔡楚生的处女作,改编自另一位左翼女演员、作家艾霞的真实故事。艾霞于1934年2月自杀身亡。艾霞死后,小报刊登了很多关于她私生活的轶事。蔡楚生作为艾霞以前的朋友,决定以此为背景,为艾霞明拍摄《新女人》。余玲玉是这部电影的女主角。

艾霞(1912-1934)曾加入田涵等人组织的南郭社团,深受左翼思想的影响。1931年,他进入电影行业,以明星电影公司演员的身份,出演了《春蚕》、《时代的女儿》等电影,自拍了《摩登-女人》。他于1934年自杀身亡,享年22岁。

在《新女人》中,俞凌宇的女主角魏明是一位抛弃丈夫,独自一人去上海当音乐老师和作家的单身母亲。然而,魏明的生活并不顺利,一方面,魏明拒绝了王博士的追求,遭到报复,失去了工作,另一方面,虽然她的小说被出版社选中,但出版社只看了她美丽的外表和"女作家"的时髦头衔,出版社工作人员甚至试图对她进行性骚扰。

就在女儿病重,失去了经济资源来源的魏明,无奈地"出卖身体"的时候,接待的"客人"是王博士。魏明在悲痛和愤怒中吃了药自杀,王医生联系了小报,《一位女作家的一生秘史》一度登上了头条。获救的魏明,看到了这一切,发誓要报复,最终悲痛欲绝。

传奇诞生85周年,偶像余凌宇陨落85周年

《新女人》中的小报

影片上映后,一些影评人指责魏明软弱无力,比如《宣言》发表的评论直接指出,魏明的角色"有新的想法,但实际上缺乏理性判断"。然而,电影与影评人之间更大的争议,源于影片对小报的讽刺和批评,媒体对此强烈不满。在他对1960年代的记忆中,这部电影的导演蔡楚生称持不同意见的媒体为"黄色小报",并指责他们针对新女性的编舞和主演于玲宇。

强烈反对的,是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它不缺"宣言"等主要报纸记者。与影片的指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阮女士现在正面临着前夫张达敏"通奸"的指控,这些指控在大大小小的媒体上得到了广泛的报道。蔡楚生认为,媒体对余玲玉的"追逐"是"新女人"风暴的延续,即便如此,窥探明星私生活,部分也是大众媒体的功夫。

在关于于玲的桃色新闻的报道中,魏明在《新女人》中的经历在于玲玉身上重演。当余凌宇选择自杀,走上了与艾霞、魏明同路的路时,报道的重点自然从剧中转移到了外在。例如,《大晚报》指出,《新女性》的剧情诱发了于凌宇的自杀,而《神奇女侠》则将余凌宇和艾霞并排,指责两人过于沉迷于爱情和物质生活,《妇女月报》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而那个声音,和前面提到的《新女性》女主角魏明的批评几乎一模一样。

传奇诞生85周年,偶像余凌宇陨落85周年

《新女性》电影,左,导演蔡楚生,右二,于玲宇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艾霞,还是《新女人》里的卫明,还是于凌宇,无论是电影人物,还是明星,他们似乎都是舆论的主角,本质上,成为了评论家实现社会表达的工具。换句话说,"可怕"的论点将矛头指向媒体和公众舆论。舆论只是社会思想的载体,舆论背后的"操纵者"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俞凌雨之死》舆论浪潮的背后,是时代的悖论。

一方面,大众媒体对明星生命的疯狂窥探,表面上是现代的极端发展,却蕴含着形式现代与旧思维的错位。现代大众媒体为"表达"提供了更方便的方式,但表达本身的内容是前现代的。大众痴迷于银幕上现代女孩的时尚,但明星本人应该是"纯洁"的,好妻子好母亲,甚至反现代。

另一方面,左翼思想影响了电影公司的策略,电影创作者的内容制作,甚至明星的个人形象。然而,电影本身就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必然诞生的"资本"品牌,到"明星"在某种程度上与"物质生活"密不可分。换句话说,电影和明星的存在本身就与"左派"的概念相悖。当左翼电影的女主角不够"进步"时,当电影明星做出与电影女主角相同的自杀选择时,她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同样的谴责。

传奇诞生85周年,偶像余凌宇陨落85周年

余玲俞的遗产。

"女明星余玲玉"被塑造出来。她被描绘成一个美丽的现代女孩,一个悲惨的底层女人,一个勇敢的反叛者和公众舆论的受害者。不可避免地,她陷入了20世纪30年代的潮流,现代城市生活,人群的爱国热情,以及进步的左翼革命。在这个过程中,"明星俞灵宇"和"个体灵宇"被迫合并,当余凌宇选择自杀时,"星灵玉"也死了。即便如此,85年后,"明星余凌宇"依然无法摆脱"塑造"的命运。

与余凌宇相比,现在的明星不再依赖工作室,公众对明星的窥淫也不需要通过媒体。从表面上看,明星本人在自我形象的构建上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性;明星制作精美的面具,以满足更精确的观众。严格和精确背后是时代的偏执和保守主义,这与85年前有何不同?

资源:

程继华:余灵宇50周年庆典,《电影艺术》1985年第03期。

沙丹:玉人永济:余凌宇的悲剧表演与视觉政治,《艺术评论》,2011年第03期。

《新女性表演后对上海报纸的批评》,《莲花画报》,1935年第5卷,第5期,第25-26页。

刘磊:《性别媒体符号:公共话语中的尹灵宇》,《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7年第03期。

蔡楚生:《38》中"新女性"的记载,《电影艺术》,1960年第03期。

易薇:《余灵玉自杀的视角》,《女声》,1935年,第3卷,第11期,第1-3页。

詹明新:《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生活》,《读书》,新志三联书店,1997年。

编辑:余亚琴董木子

何岩校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