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离开大城市的那些人,现在过的怎么样了?

临近春节,春运这波被戏称为大规模人口迁徙的活动又要开始了,这其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是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大城市中出发的。

这些常年混迹于大城市的人们,有的是为了生计,有的是为了更好的机会而选择飘洋过海来到大城市。

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离开大城市的那些人,现在过的怎么样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在这一部分人中,还有一部分正在逃离,逃离的目的除了混不下去以外,还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孩子,无法受到和这座城市其它孩子一样的教育。

01

那些年的转学生

短片《流动的教育》中,父亲在北京待了18年,本硕都在北京就读,奈何依然无法落户,年轻时不在意的事情,到有了孩子的时候,却变成了能否生存的关键。

孩子因为没有户口,无法在北京落户,导致孩子没有办法接受公立学校的教育,这也让父亲有了逃离北京的念头。

尽管和妻子都想留在北京,但是无法让孩子接受教育这一点,让夫妻二人最终无奈选择了去往成都定居。

孩子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从北京到成都的转学生。现如今,这样的转学生也越来越多,父母在大城市有定居的想法,但是孩子的教育却无法得到满足,成为了大多数转学生的经历。

考研名师张雪峰,毕业于郑州大学,早在17年就靠着喜剧风格外加毒辣的语言爆红于网络,事业上也受到影响大红大紫。

按理说,这样的人才,本身职业还和教育相关,想要落户在北京,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是不难的。

但实际上,张雪峰没能做到落户北京,也没能够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随即也就只能在2021年3月13日,宣布离开北京并迁往苏州。

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离开大城市的那些人,现在过的怎么样了?

除此之外,北京粉笔蓝天科技有限公司CEO张小龙微博上发文,表示自己的个税交400万企业交税8000万,孩子在北京却无法上学。

虽然张小龙很快删除微博,并两度回应自己发文的本意只是在批评北京的教育制度,没有任何冒犯北京人的意思,向感觉被冒犯的朋友道歉。

但此事引起的讨论却也不小,类似于张小龙和张雪峰这样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却也无法落户北京,给孩子一个受教育的机会,更何况是作为普通人的老百姓呢。

《流动的教育》中,父亲表示自己的孩子都已经将自己认知为一个北京人了,但是无奈在北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只能被迫一家人“逃离”北京。

这种残酷的社会现状,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造就了孩子们切实的输在了无形的起跑线上,也让无数的父母体会到了教育焦虑。

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离开大城市的那些人,现在过的怎么样了?

这些从小在大城市,适学年龄后转入其它学校的转学生们,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人生不仅仅只是换个地方,而是换了一条起跑线。

02

为人父母的责任

在短片中,父亲在北京的生活不算太优秀,但也同样经历丰富,条件上也不错,因为孩子的教育而逃离北京的他觉得挫败感很重。

他也同样反思是否是自己年轻时不上进,没考虑过落户问题,而害的孩子没法被北京接受教育。事实上,生活中还有很多父母的挫败感来自于对孩子的愧疚。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2021年人口出生率为7.18‰,连续两年跌破10‰(即1%)。2021年出生率也是近72年(1950年以来)来的新低。

生育动力的降低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生孩子,并没有能力去照顾好孩子,这种焦虑普遍存在于适龄生育的年轻人当中。

为人父母的责任年轻人担心不能胜任,这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心理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现实问题。

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离开大城市的那些人,现在过的怎么样了?

现如今,作为父母的我们,在政策和道德下,责任越来越重,养儿和育儿要双管齐下,对父母的要求很高。

适龄生育的年轻人们,本身在社会中积累的财富和物质可能都不够维护自己的生活,更不要提之后在孩子身上的开销。

除了养儿的开销,在教育中要给孩子的资源也需要人力和物力的花费,这让很多人对生养孩子是望而生畏。

如今在育儿方面,很多新闻都展示了年轻人带娃的不靠谱,导致孩子发生意外等情况。这种对年轻人缺少责任感的印象,让不少人对年轻人不生育的原因归责为自私,没有责任心。

但实际上,年轻人害怕无法给到孩子好的教育,无法很好的照顾孩子,恰恰是这种强烈的责任心,成为了阻止年轻人生育的原因。

这种畏惧除了社会因素意外,还需要作为父母,和准父母们有一个全新的,能适应当下环境的教育观点。

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离开大城市的那些人,现在过的怎么样了?

望子成龙的教育方法,在当下已经变成了负担,如果每个家庭都将孩子当成龙凤培养,给予孩子不适合自己的教育,那么父母和孩子都会觉得苦不堪言。

03

别让教育成为愧疚

尽管逃离了北上广,但依然有很多家庭让孩子接受了不同地方的优秀教育,孩子在这些地方受教育,不一定就会比在北上广差。

短片中有一个段让人印象深刻,父亲说孩子在北京和成都两地跑时,可以锻炼他的适应能力,但是孩子的适应能力是需要(父母)支撑的。

其实教育也同样如此,无论社会竞争和教育竞争的压力有多大,作为父母,我们在大环境中支撑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受好教育,受有意义的教育,才是解决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愧疚的关键。

不仅仅是逃离北上广的父母,生活中还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抱有愧疚,认为自己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教育平台,实际上,让孩子健康成长,认真学习,应该是父母做的最问心无愧的事情。

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取,但一个自信有爱的家庭,却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努力。

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离开大城市的那些人,现在过的怎么样了?

作为父母,我们不仅仅会对孩子有所期待,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是在期待自己能够多为孩子做点什么。

其实“鸡娃”的家长,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面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自身产生了焦虑,从而行为上变成了鸡娃。

总的来说,教育这事儿,很大一部分的问题都在于父母。《流动的教育》中,父亲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愧疚一直到了成都也没有缓解,让教育成了一件对孩子有所亏欠的事情。

实际上,孩子的就学问题,就是家长对教育资源争夺的问题,但家长们也要好好反思一下,当下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师资,是环境,还是来自父母给孩子的支持。

道理都懂,但却始终停止不了焦虑的父母们,一点一滴积累着对孩子的亏欠,最后会变成对孩子的“鸡娃”式填鸭教育来弥补亏欠。

这种方式,到头来也只能缓解父母们的焦虑。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焦虑的牺牲品,父母们要理性合理的给孩子适合的教育,给孩子一个健康阳光的未来,才是父母弥补内心“愧疚”的最好方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