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昆明宣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政治指导

作者:中国网观点中国

林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昆明宣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政治指导

2021年10月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第一阶段)圆满结束。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的会议推迟了一年,形式向线下整合转变,但196项公约的140多个缔约方和30多个国际机构的5,0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的第一阶段会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为期五天的会议的第一阶段,与会者讨论了审查《公约》和《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执行情况等重要问题,以及在实现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在高级别会议上就"生态文明:在地球上建立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举行了三次小组讨论,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该公约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公开签署,于1993年12月生效,成为获得最广泛批准的国际环境公约之一。《公约》旨在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平衡,其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公平和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在此基础上,《公约》规定了对缔约方具有约束力的义务,除其他外,包括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地方保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而迁移、鼓励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研究和培训、公众关注和教育、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影响评估、获取监管基因、获取和转让技术, 财务安全等《公约》提出了一项全面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为保护完全属于国家管辖范围的遗传资源提供了体制基础,并通过建立更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框架填补了旧制度的空白。中国成为《公约》的首批缔约国之一,该公约于1992年6月签署,11月获得批准。

根据《公约》第23条设立的缔约国大会是《公约》的理事机构,其主要责任是审查其执行情况。缔约国大会还负责审查咨询意见,通过对议定书和公约的修正,考虑增订附件,并设立必要的附属机构。2000年在蒙特利尔举行的第五届缔约国大会和2010年在名古屋举行的第十届缔约国大会分别通过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和《名古屋议定书》,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免受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改良生物的威胁,而后者旨在促进公平和公正地分享遗产资源的惠益。2016年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第十三届缔约国大会上,中国成功获得第十五届缔约国大会主办权。

第15届缔约国大会将分两个阶段举行,第二阶段将从2022年4月持续到5月。目前,大会第一阶段工作已圆满结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大会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先生总结了会议第一阶段取得的三大成果:一是凝聚了广泛的政治意愿。黄部长表示,会议的第一阶段"为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应对全球生态挑战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政治动力。第二是《昆明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通过,该宣言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磋商提供了政治指导。第三,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成立。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大领导人峰会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中国将率先投资15亿元人民币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该基金的设立是中国作为东道国采取的务实而有力的举措,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合作,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推向新水平的雄心和行动。

《宣言》的通过特别令人关切,因为它是会议第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作为一项在与会者之间建立共识的政治宣言,《宣言》在审查国际社会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事业而作出的共同努力的基础上,重申并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及其为人类和地球提供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根本重要性,以及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危急形势。

《宣言》将与会者聚集在一起,致力于促进和实施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支持改进议定书执行机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纳入政府决策,改进其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加强和建立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和空间规划工具,改革激励措施。 结构,促进所有社会主体参与生物多样性治理,加强信息和教育,加强措施,如加强与其他相关国际和多边进程的合作和协调行动,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

《宣言》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磋商提供了政治指导,反映了各国采取行动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的决心和意愿,并确保生物多样性在2030年之前走上恢复之路,这将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新的动力。(负责编辑:王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