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次宣言,为何出现3个不同的版本?苏俄愿意无偿归还中东铁路?

作者:戏说百年风华

在20世纪初的亚洲,中东铁路不仅是一条铁路,而是一个国家命运和地缘政治的交汇点。1903年开通的中东铁路,由沙俄建造,贯穿中国东北,是连接西伯利亚铁路至远东的关键通道。这条铁路的控制权,直接关系到东北亚的战略平衡。日俄战争后,铁路南延线归日本控制,北段仍由俄国控制。随着沙俄的倒台和苏俄的崛起,中东铁路的命运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3次宣言,为何出现3个不同的版本?苏俄愿意无偿归还中东铁路?

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沙皇政权崩溃,苏维埃政府成立,列宁领导的新政权立志推翻帝国主义的旧秩序。在这一背景下,列宁视中国为潜在的革命伙伴,决定以中东铁路作为外交筹码,以此建立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1919年7月,苏俄外交官加拉罕在北京的一个密集会议上宣布了震惊世界的消息:“苏联政府决定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给中国,我们认为这是彻底结束帝国主义在亚洲的统治的第一步。”会场内的中国官员们交换着复杂的眼神,他们对这突如其来的好意感到既惊讶又怀疑。

3次宣言,为何出现3个不同的版本?苏俄愿意无偿归还中东铁路?

北洋政府并不以为然。他们深知,苏俄此举并非简单的慷慨,而是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一个北洋官员私下里对同僚说:“列宁只是在博弈,他需要我们的支持来对抗还在东北的白俄势力。”

到了1920年,情况有了微妙的变化。苏俄在国内战争中初步稳定了局势,但远东的控制依然岌岌可危。此时,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发布,中东铁路的归还问题变得可以谈判。在莫斯科,苏联外交部的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列宁对其顾问说:“现在不是大撒手慷慨的时候,我们需要确保在谈判桌上占有优势。”

3次宣言,为何出现3个不同的版本?苏俄愿意无偿归还中东铁路?

会谈桌上,中国代表团和苏俄代表团之间的气氛紧张而沉重。苏方代表斯大林冷静地阐述:“中东铁路可以归还,但我们希望中国能支持苏联在远东的利益。”中国代表团领队,略显疲惫地回应:“中东铁路本就是中国的领土和资产,我们不接受以牺牲主权为代价的交易。”

随着双方的拉锯,1923年的第三次宣言更显谨慎,苏俄此时更注重内政,对中东铁路的策略也更趋保守,仅仅承诺在“适当的时机”考虑归还问题。

3次宣言,为何出现3个不同的版本?苏俄愿意无偿归还中东铁路?

直到1924年,随着苏俄政权的逐渐稳固,苏联最终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明确承诺,将中东铁路无条件归还给中国。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中东铁路长达三十年的国际纷争尘埃落定,也象征着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取得的重要胜利。

3次宣言,为何出现3个不同的版本?苏俄愿意无偿归还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的历史,是一部东亚近现代史的缩影。它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衰落,新兴政权的崛起,以及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国际体系中寻求自我立位的艰难历程。中东铁路不仅是钢铁铺就的轨道,更是历史进程中的一条见证线,记录着国家之间力量的博弈与合作的曲折。

3次宣言,为何出现3个不同的版本?苏俄愿意无偿归还中东铁路?

列宁曾言:“小国的命运,往往不在于它们自己的力量,而在于国际均势的演变。” 中东铁路的故事,正是这种均势演变的生动体现。在全球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看似局部的事件,都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编织出人类历史的丰富多彩。而中东铁路,作为这一历史纹路中的关键一环,提醒我们:尊重历史,珍视和平,坚持正义,是每一个时代人们共同的责任和追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