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之首都,1937年12月,这座古都即将面临战争的蹂躏!
不管在哪个方面来说,中国政府没有任何理由不死守南京。南京地处长江下游的一个弯道之内,东边是金金山,北面和西面就是长江,南部是开阔的地带,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南京城池的防御,自古至今都是一个难题。
只要占据南京外围的几个要地,南京城根本就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件之后,国民政府就开始考虑南京的防御问题。南京政府认为,一旦日军占领了上海,必定会沿着京沪铁路和长江水路进攻南京。为此,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南京政府从上海至南京修建了吴福线和锡澄线,两道防御工事。
与此同时,还专门对长江沿岸的江阴,镇江等地要塞进行了加固和修整。还在南京地区构筑了内外两道防御阵地:从大胜关、牛首山、淳化镇,一直到乌龙山,为外围阵地;城墙内的雨花台,孝陵卫,紫金山,一直到幕府山要塞,为城郭阵地。
在城内东面的北极阁,西面的清凉山,等高地修筑的核心据点。
尽管如此,南京城防依旧危机四伏。
吴福线和锡澄线,这两条线的防御工事质量可以说非常的差,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中国军队,根本没有能在阵地中站住脚,所谓的国防工事,日军毫不费力就将其攻破。
蒋介石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南京城防的问题。
第1个问题是,南京到底守还是不守?
对于这个问题,李宗仁的建议很明确:
南京不可守。他认为在战术上来说,南京是一个绝地,日军可以三面围攻,北边又受阻于长江,根本无路可退。用淞沪战场上受挫的部队,来坐守孤城,很难守得住。
并且中国军队新败之余,士气受到打击,又无生力军增援,南京被攻破是早晚的事。倒不如提前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以免日军借口烧杀平民。
中国军队撤往长江两岸,一方面可以阻止敌人向津浦路北进,同时可以阻止敌人西上,让他们徒的南京,对抗战大局无关紧要。
参谋长白崇禧也非常赞同李宗仁的意见。
军令部第1厅厅长刘斐的意见是:可以象征性的防守一下。他认为对日本作战,应该是一个持续的消耗战,不应该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日军每占领一处,就必须分兵驻守,长此以往,必定会被战争拖垮。但是南京是国民政府首都,不做任何抵抗,就直接放弃,自然也不行。可以做适当的抵抗之后,主动撤退,在兵力上用12个团就可以了。
蒋介石的意见也很明确:日军在战术上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在战略上已经失败了,中国军队应迅速脱离战场,撤离到皖南地区,以南京为前卫阵地,贯彻持久抗战之目的。
但是这个时候唐生智主张死守,他认为南京是首都,又是国际观瞻所在,又是孙总理的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因此非死守不可。
综合所有的意见,蒋介石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南京市应该守一下。
从上述几个意见来看,李宗仁白崇禧偏重于军事,李斐,蒋介石介于军事和政治之间,而唐生智,完全是在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