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罗西里尼的反战三部曲

作者:新民晚报

1945年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争结束75周年。人类历史上的这场浩劫,成为未来许多创作的丰富源泉,大约是最趋同的创作方式,虽然人物千差万别,但长期以来,战争片的核心始终是展现战争的残酷,以反对战争为对象,以珍惜和平。

罗西里尼的反战三部曲

除新闻电影外,以二战为主题电影的最快故事片是《罗马,无人看守的城市》,于1945年9月27日在意大利上映。这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著名作品也开启了意大利导演罗西里尼著名的战争三部曲。不仅这部电影的上映速度很快(以这种惊人的速度,导演在战争结束时已经在做这个项目了),而且在随后的短短三年里,罗西里尼又制作了两部以战争为主题的故事片,留下了八个战争片段——其中第二个片段,派萨,也被称为游击队, 被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描述为"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这是一部与将混合内容放在一起不同的收藏电影。巴赞称赞"不同内容的故事,通过每个段落的长度、结构、题材内容和审美的连续性,第一次给大众留下了和短篇小说一样的印象。"

作为巴赞的隐喻短篇小说,具有篇幅短、简洁、简约的典型形象,结构突如其来的特征。与"罗马,无人看守的城市"相比,这种形式的创新和选择,将"给人民带来深深的苦难"这八个字,投入到意大利妇女、儿童、牧师、游击队的战争中......灵活多样,像是一个大合唱,混杂着多声部,抱怨战争,向往和平的主题。

七十五年过去了,经历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多数老人都随着一个时代而褪色。但这部战争反思的纪录片系列,却成为世世代代心的经典——艺术的力量就在这里:一旦作为一件艺术品与创作者分离,它就有了自己独立的命运轨迹,传递着作者的情感和见解。

我们不知道意大利山区是否真的有美丽的女孩死于爱上异国情调的士兵;我们不知道是否有天主教徒愿意抛开宗教偏见,接受犹太军官来拯救国家;或者无名烈士是否死于伏击或某种导演没有说明的大屠杀。但影片为我们记录了导演的赞美与讽刺,向往与鞭打,赞美与唾弃。

这部电影拍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来自一位既扮演侵略者和被侵略国的艺术家,他选择为他的国家的人民发声 - 艺术没有边界,艺术家有边界,不仅有边界,还有意见和立场。艺术家的创作,具有自然的价值判断。所以在《战争之火》中,我们可以理解意大利导演罗西里尼对同胞的同情,这样一个简单的视角和出发点。

然而,如果只是就此打住,怎么可能是瑞典国宝英格丽·曼恩(Ingrid Mann),至今对于很多专业电影人崇拜的艺术大师呢?1948年,一部以战争为主题的电影《德国的零年》从对角线,侵略者德国的视角诞生了。这是战争的主题,但刚刚结束的是战争:电影的场景留下了被轰炸蹂躏的第三帝国总部的残余。镜头中还有另一幅画面:在那个空旷寂寞的洞穴的残骸中,一个老人在战后带着一个孩子走进去,空气中飘荡着希特勒血浸透的讲话——战争就像幽灵一样令人心碎。

如果说第一个具体案例对《罗马、无人看守的城市》和《战争》的详尽描述是局部的、不可分割的,则表明了导演坚信战争对人民来说只有无限的灾难。第三部《德国的零年》补充了一句:"即使在侵略者的国家,战争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此有力的总结,就像论证一样,以清晰而全面的视角,完成了导演对他刚刚经历的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貌。(马胜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