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违反国企合同承诺,以数亿投资换取纸质无效协议!内蒙古亮剑"画蛋糕"投资,责任永不软

近年来,内蒙古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程建设等方面,"画蛋糕"问题突出。企业一旦完成投资或项目建设,当地政府作出的承诺因各种原因被推迟或未履行,甚至部分合同内容被法院认定为重大违法行政行为。对此,内蒙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纪委报了多起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它补充说,类似的问题将在未来"一起发现并一起沟通"。

违反国企合同承诺,以数亿投资换取纸质无效协议!内蒙古亮剑"画蛋糕"投资,责任永不软

赵乃玉绘画

1、政企合同中存在违法承诺

近年来,内蒙古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往往在国企合同上做出大承诺:减税、手续可以方便、资源可以支持......然而,由于一些核心承诺没有得到履行,合同协议成为吸引投资的"诱饵"。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New Left Flag)投资的民营企业——亿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Yilong Company),就接连发生此类案件,数亿元投资换取了一份票据无效协议。

新的左旗位于内蒙古东北部,那里的冬天非常寒冷。为进一步解决供热问题,2011年6月22日,新竹与易龙签订了《阿木鼓浪镇中央供热工程建设协议》(以下简称《协议》),规定宜龙公司将负责投资建设供热公司。

供暖是一个公共事业部门,投资大,回报低,甚至可能导致损失。为了让企业相信该项目正在正常有效地运作,地方政府开始"画蛋糕"。

在协议中约定的补偿方案:新任左旗政府负责易龙公司免费分配位于阿木谷朗镇南五一牧场的1亿吨煤田,作为乙方供热投资经营亏损的补偿,并承诺办理相关手续。

同时,还就新项目入网管道建设的内容达成一致,即宜龙公司负责连接线和换热站支线的建设;

在这些看似良好的参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益龙董事长赵忠义表示,该项目仅在一期就投资了1.7亿元,自2012年10月以来一直在供暖。

施工之初,当地集中供热面积和质量大大提高,一度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新任左旗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8年,共将向供热企业支付超过1.9亿元的供热运营贷款、公共取暖费用、取暖补贴等,但并未披露各种费用的具体金额。

对此,赵忠义表示,迟早要还清贷款,取暖费用本来应该还清,至于取暖补贴,"不知道到底要补多少钱。

最关键的问题是,核心协议,即煤田分配,尚未实现。为此,艺龙公司认为是政府"玩弄"了他们,再加上随后向新左旗委员会政府领导层的更迭,一系列矛盾加剧,使双方"争先恐后"地打网。一龙表示,大量地区未经许可和专业建设,强行接入其供热网,新左旗政府表示,当地需要新接入社区的网络,反映出宜龙公司接入网络的成本高昂,而且它没有能力投资建设网络, 考虑到重大民生问题,因此按招标规定选择建筑企业。

争夺的结果导致冬季某些地区的供暖不合标准。2018年10月下旬,中国最寒冷的冬季地区之一呼伦贝尔开始全面升温,而新任左旗政府所在地阿木古朗镇正在与政府和企业"打架",义龙有两台锅炉,直到11月下旬。维修后,造成该镇80万平方米的住宅采暖不达标,部分小区车库和走廊采暖管冻结开裂,供热管网低温运行,很多人经历过"更糟"的寒意,在家里不得不穿厚厚的棉质衣服。

最后,艺龙将新一届左旗政府告上法庭,要求兑现煤田承诺,而新左旗政府则要求退还相关费用,也把艺龙公司告上被告席。

双方都来找我,忙碌的坏法庭和一群媒体。艺龙公司今年被吸引投资的"金凤凰",为什么在新左旗突然成为没人喜爱的"落毛鸡"?为什么官企合同不能履行,甚至政企冲突不断升级?《经济参考》记者联系了新任左旗政府负责人和相关部门,据他们了解问题的根源,当年签订的协议出来了。

新任左旗政府提供的书面答复称,在协议签署前,旗旗政府曾多次申请为宜龙公司分配煤田,但呼伦贝尔市、国信部等部门明确回复称,向供热企业分配煤炭资源不符合政策。

2020年4月,当艺龙就该索赔向呼伦贝尔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时,在庭审答辩中,新任左旗政府也以"县级人民政府无权分配涉案煤田资源"等为由,直接提出了分配煤田的协议。

法院一审认为,新左旗政府将"免费拨出1亿吨煤田给宜龙公司"的协议视为无法履行的协议,是一项重大且明显违法的行政行为,新左旗政府作出的协议是违法行为,驳回了艺龙公司要求新左旗政府履行上述协议和一系列诉讼请求。

面对现实,花了数年时间投入巨资新建左旗供暖工程的赵忠义哭不住笑:"没想到,吸引我投资的协议是违规的,无效的。"

最终,新的左翼旗政府和益龙同意由一家国有企业购买供暖项目。目前,回购工作正在进行中。

回忆起新左旗投资这个项目带来的一系列麻烦,赵忠义摇了摇头,说道:"这个地方吸引投资之后,也就是说,麻烦很多,我不敢相信。"

2.有些地方习惯于"拖动提示"

今年3月下旬,刚刚经历了大规模的沙尘天气,内蒙古西部地区又恢复了昔日的蓝天白云。当时,看到天气越来越暖和,阿拉善左旗贺兰山煤矿区生态综合河流修复、剥离坑管理EPC(设计、施工为一体)项目,也为绿色整理项目做准备。

但项目负责人王某并不高兴,因为他手里没有钱。他说,该项目已经基本完成,但项目付款存在较大缺口,"再也无力为收尾项目预支资金"。

记者查看数据发现,该项目在2019年公开招标。经过一系列程序,陕西建设第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标。同年8月,阿拉善左旗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与建设公司签订合同,约定期限为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合同价格超过4890万元。

两个项目均已通过设计、监理、勘察、施工单位,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专家组的验收,验收结论均为"合格"。

《经济参考》记者在今年3月采访了国旗领导人。他说,该项目已于去年底基本完成,已被接受,但由于冬季无法进行绿化覆盖,该项目计划于今年春季完成。

该项目欠多少钱?在记者面前,当时的船旗局长打电话给旗务财务司,了解项目的付款情况,当他得知实际工作量已经完成98%,而付款进度只有62%左右时,他立即按规定和程序要求付款。当时的旗队长坦言,支付进度确实很慢,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困难,必须以身作则,立足变革。

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减速"。项目部负责人王一反省,这时旗局局长随后向旗下财政局支付项目部500万元,然后没有进展;

塔克希市呼伦贝尔县级市的一家公司也经历了类似的经历。

国润丰与热力公司负责人表示,其母公司——国润泰与(北京)投资有限公司于2014年与市政府签订了《嘉安安新镇供热工程合同》及相关补充协议,明确同意该项目为市政府Theu Keshi投资项目。

记者查看这些仪器发现,在《合同》中,市政府承诺"确保2014年新增供热面积不低于100万平方米,2015年新增供热面积不低于150万平方米",如果新增供热面积低于上述面积, 然后由上述地区的市政府补交接口费。同时,在补充协议中,塔克什市政府还承诺为企业收取新连网供热楼的接口费提供财政担保,并为取暖费的收取提供财政担保,"如果费用未按合同及时收到,甲方(即: 塔克希市政府)承诺,这笔费用将由甲方财政支付"。

在盖有塔克什市人民政府公章、塔克什市财政局公章的保证书中,记者看到其中明确表示,"同意为支付2014年和2015年塔克希新城供热工程应收的接口费和取暖费提供财政担保, "担保金额为上述费用之和,但不低于2.945亿元。

官员们表示,这些协议是吸引企业投资的核心条款,但自2014年以来,由于塔克什市兴安新城的建设进度,供暖面积一直推迟:2014年供暖面积仅为20万平方米,2015年上升到50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该公司的供暖面积仅为197万平方米。

严峻的现实导致该公司持续亏损。市政府的那些"美丽承诺"没有兑现。据上述负责人介绍,自2014年以来,市政府只向公司支付了1.4亿元,远低于合同约定的2014年和2015年应付的接口费和取暖费总额。

3.内蒙古亮剑"画蛋糕"的坏习惯

问责制绝不是软弱的

北京律所合伙人李伟等专家认为,近年来,"画蛋糕投资"和"画蛋糕协议"背后暴露的诚信缺失,是破坏营商环境的最大癌症。特别是对于一些地方的"应急"项目,在没有项目、没有方案的情况下,个别地方领导"打头"搞建设,找承包商,告诉对方"先拿到,先拿到,把交好",誓保。此时,一些生存下来的员工很多,依靠合同建设项目生存的企业往往会贷款预支资金,按照对方的口头要求"大干快"。

受访专家认为,个别地方党委政府"画蛋糕"投资,不仅损害企业,而且使当地营商环境陷入泥潭,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影响。地方政府诚信指数是衡量当地营商环境质量的重要"晴雨表"。营商环境是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正因为如此,今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召开了区域性营商环境优化会议,并直播了一部关于营商环境的短片,揭露了一些破坏营商环境、充满辛辣风味的典型案例。

此前,2020年9月6日至11月30日,内蒙古派出4个巡视组,对区内12个盟市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检查,共发现327个关键问题,交出82个立法改革问题。

目前,内蒙古优化营商环境在全球工作中处于突出地位,作为"十四五"开局年的一件大事,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还印发并执行了一系列文件。从2021年初至今,内蒙古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和文件,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放手'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26项亲民企业办法》、《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委、党委全面法治委办公室》等。 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关于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法治》等措施。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压力传递,否则多年来形成的一些干部市场意识差,服务意识薄弱,法治意识薄弱,诚信意识缺乏思维惰性,无法真正得到纠正。

为此,纪检监察部门也采取了行动。今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纪检委关于行使监督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是自治区纪委2021年第1号文件。

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纪委不断向媒体通报了一批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并指出,这些案件背后的问题实质上是利用职权或地位影响干扰、破坏正常市场秩序。一些涉案人员因违纪行为被追究责任,甚至被移交司法机关。内蒙古自治区纪委表示,在类似问题上,未来将"一起发现,一起通报"。"

记者:刘菊德、贾立军、呼和浩特报道

资料来源:《经济参考》

专栏编辑:秦红 文字编辑:卢小川 标题 地图 来源:Instagram 照片编辑:严凯

来源: 作者: 经济参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