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狂热的小爱国者(《百年波伏瓦》)

作者:由心品
一个狂热的小爱国者(《百年波伏瓦》)

西蒙娜上学的时间很早,5岁。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富裕,但贵族身份仍在,乔治和弗朗索娃决定不让西蒙娜去普通人家孩子上的公立学校,而把她送进一所私立女子学校。

平时他们带西蒙娜去卢森堡公园玩时,也注意不让她接近那些不认识的女孩子,因为她们可能是出身于下等阶层。这些都表现了他们的贵族偏见。

不过他们的这种偏见对于西蒙娜的影响似乎不大,因为他们家里实际的生活情况已经没有什么特殊的贵族气息,与那些被视为较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几乎相差无几。

小西蒙娜很喜欢上学,在学校里生活得十分愉快。对孩子来说,有兴趣的事情就能做好。她是一个好学生,成绩在班上总是第一名。老师当然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她有特殊的待遇。到了圣诞节,老师给她穿上饰有金边的白色长袍,把她装扮成圣婴,让全班同学跪在她的面前祈祷。这时的西蒙娜,那个得意劲儿就不用说了。

“一战”爆发了,小西蒙娜成了一个狂热的爱国者。她自己扮演法国总统,让妹妹演俄国沙皇,让一个堂妹演英国国王,这三大巨头一起商讨如何讨伐普鲁士人。

乔治正在服兵役,西蒙娜跟着母亲去看他。父亲戴着无檐军帽,留着胡子,一脸严肃的样子,给女儿留下深刻印象。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支持,对法国的支持,不久西蒙娜把一个德国造的塑料娃娃踩在脚下,而这个娃娃是妹妹波佩蒂的。她还把一把标有德国造的刀叉扔出窗外。她还用有色铅笔在纸上写道:“法国万岁!”人们称赞她是一个小爱国者。

一个狂热的小爱国者(《百年波伏瓦》)

有人送给弗朗索娃一块蓝色军用呢绒布,她让裁缝为两个女儿各自制作了一件仿军装的外套。西蒙娜穿上这套仿制的蓝色军装,提着一个花篮为难民募捐。大人们觉得这个小女孩的样子很可爱,穿上军服更显得有精神,因此都愿意往她花篮里投上一枚硬币,她的募捐活动十分顺利,这天一共募捐到24法郎。

实际上她募捐来的钱并没有真正用到难民身上,那位让她募捐的女院长把这钱扣下了一半,并准备拿这12法郎来付煤炭费,西蒙娜听说后提出抗议,但没有用。这恐怕是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崇高的感情和行为被人利用了。

大人们对西蒙娜说,她的虔诚和听话会让上帝拯救法国,于是她决定当一个听话的孩子,并虔诚地皈依上帝。一个年轻的神父给她传授宗教教义,教她学习如何忏悔,让她跪在他面前虔诚地回答他的提问。她每个星期还要随母亲去领三次圣餐。

现在西蒙娜的性情有了很大变化,可以说是十分听话了。她后来回忆这一时期的情况说,她开始放弃了以前企图保持的那种相对于大人的独立性,大人们怎样说,她就怎样做。

这时西蒙娜的另一个变化是,开始了写作练习。她写下的第一个故事是《玛格丽特的不幸遭遇》,说的是一位英勇的阿尔萨斯孤女,带着一群弟妹渡过莱茵河来到法国。这个故事完全是模仿她读过的东西写的。后来她又写了一个故事《卡尼修的家庭》,这也是模仿另一篇看过的东西《费诺依德一家奇遇记》写的。与上一篇不同的是,这次她加了点自己的东西,把自己家里的一些事情放到故事里面,应该说多少有了一点创造性。她把这个故事念给父母听,他们都笑了起来,觉得很有趣。父母的态度显然给了这个初学写作者以鼓励,大约从这时起,西蒙娜开始有了当作家的志向。

一个狂热的小爱国者(《百年波伏瓦》)

她写作的兴趣和志向跟家庭环境很有关系。由于父母的管束,她不能同下层社会的孩子交往,而上流社会又是她的家庭无法进入其中的,她也不习惯与那些讲究奢华的同学交往。这样,她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实际交往的朋友。父母的教育也让她感觉到,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获得知识和教养,而不是钱财。很自然的,沉入精神活动之中就成了西蒙娜唯一可能的选择。

这时西蒙娜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如果受到什么刺激,她会在晚上痛痛快快地哭它一场,哭了之后人就舒服了。对她来说,这是一种必要的情感宣泄,是灵魂的净化,是精神的解脱,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一直到晚年,她都保有这种习惯。我们在她的回忆录里可以多处看到对于这种痛哭的描述。中国有语云:“男儿有泪不轻弹。”没有说女儿怎么样。也许相对于男子来说,女性的哭泣并不一定是软弱的表现。读了她的有关回忆,我的印象是,正是由于有了这一情感宣泄渠道,西蒙娜能够多次安然度过精神危机,保有自己的精神健康。

上学后,每年暑假,西蒙娜都要到父亲的出生地利穆赞度假,还去附近祖父住的乡村和埃莱娜姑母家中玩。这些地方风景十分优美,池塘、小山、树林、花园,还有各种各样在巴黎见不到的稀奇动物和植物。每次度假,西蒙娜都是流连忘返。她喜爱大自然,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其中。这一喜好也是她能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

【本文摘自《超越第二性:百年波伏瓦》(黄忠晶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

闺中密友扎扎为情所困,精神失常而死(《百年波伏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