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狂熱的小愛國者(《百年波伏瓦》)

作者:由心品
一個狂熱的小愛國者(《百年波伏瓦》)

西蒙娜上學的時間很早,5歲。雖然家裡經濟條件不是特别富裕,但貴族身份仍在,喬治和弗朗索娃決定不讓西蒙娜去普通人家孩子上的公立學校,而把她送進一所私立女子學校。

平時他們帶西蒙娜去盧森堡公園玩時,也注意不讓她接近那些不認識的女孩子,因為她們可能是出身于下等階層。這些都表現了他們的貴族偏見。

不過他們的這種偏見對于西蒙娜的影響似乎不大,因為他們家裡實際的生活情況已經沒有什麼特殊的貴族氣息,與那些被視為較低階層的人們的生活狀況幾乎相差無幾。

小西蒙娜很喜歡上學,在學校裡生活得十分愉快。對孩子來說,有興趣的事情就能做好。她是一個好學生,成績在班上總是第一名。老師當然喜歡成績好的學生,對她有特殊的待遇。到了聖誕節,老師給她穿上飾有金邊的白色長袍,把她裝扮成聖嬰,讓全班同學跪在她的面前祈禱。這時的西蒙娜,那個得意勁兒就不用說了。

“一戰”爆發了,小西蒙娜成了一個狂熱的愛國者。她自己扮演法國總統,讓妹妹演俄國沙皇,讓一個堂妹演英國國王,這三大巨頭一起商讨如何讨伐普魯士人。

喬治正在服兵役,西蒙娜跟着母親去看他。父親戴着無檐軍帽,留着胡子,一臉嚴肅的樣子,給女兒留下深刻印象。為了表達對父親的支援,對法國的支援,不久西蒙娜把一個德國造的塑膠娃娃踩在腳下,而這個娃娃是妹妹波佩蒂的。她還把一把标有德國造的刀叉扔出窗外。她還用有色鉛筆在紙上寫道:“法國萬歲!”人們稱贊她是一個小愛國者。

一個狂熱的小愛國者(《百年波伏瓦》)

有人送給弗朗索娃一塊藍色軍用呢絨布,她讓裁縫為兩個女兒各自制作了一件仿軍裝的外套。西蒙娜穿上這套仿制的藍色軍裝,提着一個花籃為難民募捐。大人們覺得這個小女孩的樣子很可愛,穿上軍服更顯得有精神,是以都願意往她花籃裡投上一枚硬币,她的募捐活動十分順利,這天一共募捐到24法郎。

實際上她募捐來的錢并沒有真正用到難民身上,那位讓她募捐的女院長把這錢扣下了一半,并準備拿這12法郎來付煤炭費,西蒙娜聽說後提出抗議,但沒有用。這恐怕是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崇高的感情和行為被人利用了。

大人們對西蒙娜說,她的虔誠和聽話會讓上帝拯救法國,于是她決定當一個聽話的孩子,并虔誠地皈依上帝。一個年輕的神父給她傳授宗教教義,教她學習如何忏悔,讓她跪在他面前虔誠地回答他的提問。她每個星期還要随母親去領三次聖餐。

現在西蒙娜的性情有了很大變化,可以說是十分聽話了。她後來回憶這一時期的情況說,她開始放棄了以前企圖保持的那種相對于大人的獨立性,大人們怎樣說,她就怎樣做。

這時西蒙娜的另一個變化是,開始了寫作練習。她寫下的第一個故事是《瑪格麗特的不幸遭遇》,說的是一位英勇的阿爾薩斯孤女,帶着一群弟妹渡過萊茵河來到法國。這個故事完全是模仿她讀過的東西寫的。後來她又寫了一個故事《卡尼修的家庭》,這也是模仿另一篇看過的東西《費諾依德一家奇遇記》寫的。與上一篇不同的是,這次她加了點自己的東西,把自己家裡的一些事情放到故事裡面,應該說多少有了一點創造性。她把這個故事念給父母聽,他們都笑了起來,覺得很有趣。父母的态度顯然給了這個初學寫作者以鼓勵,大約從這時起,西蒙娜開始有了當作家的志向。

一個狂熱的小愛國者(《百年波伏瓦》)

她寫作的興趣和志向跟家庭環境很有關系。由于父母的管束,她不能同下層社會的孩子交往,而上流社會又是她的家庭無法進入其中的,她也不習慣與那些講究奢華的同學交往。這樣,她幾乎沒有什麼可以實際交往的朋友。父母的教育也讓她感覺到,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獲得知識和教養,而不是錢财。很自然的,沉入精神活動之中就成了西蒙娜唯一可能的選擇。

這時西蒙娜還養成了一個習慣:如果受到什麼刺激,她會在晚上痛痛快快地哭它一場,哭了之後人就舒服了。對她來說,這是一種必要的情感宣洩,是靈魂的淨化,是精神的解脫,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一直到晚年,她都保有這種習慣。我們在她的回憶錄裡可以多處看到對于這種痛哭的描述。中國有語雲:“男兒有淚不輕彈。”沒有說女兒怎麼樣。也許相對于男子來說,女性的哭泣并不一定是軟弱的表現。讀了她的有關回憶,我的印象是,正是由于有了這一情感宣洩管道,西蒙娜能夠多次安然度過精神危機,保有自己的精神健康。

上學後,每年暑假,西蒙娜都要到父親的出生地利穆贊度假,還去附近祖父住的鄉村和埃萊娜姑母家中玩。這些地方風景十分優美,池塘、小山、樹林、花園,還有各種各樣在巴黎見不到的稀奇動物和植物。每次度假,西蒙娜都是流連忘返。她喜愛大自然,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其中。這一喜好也是她能夠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

【本文摘自《超越第二性:百年波伏瓦》(黃忠晶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

閨中密友紮紮為情所困,精神失常而死(《百年波伏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