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看待楚庄王“三年不鸣”?春秋战国是个虎从龙、龙从云的时代,楚庄王熊侣却活成了一只鹌鹑:“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

如何看待楚庄王“三年不鸣”?

春秋战国是个虎从龙、龙从云的时代,楚庄王熊侣却活成了一只鹌鹑:“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

楚庄王为语文课本贡献了三个历史典故:一鸣惊人、灭烛绝缨、问鼎中原,堪称成语大王,同时也是个戏精。“三年不鸣”指的是迷惑对手,暗地洞察形势,制定对付斗越椒整个若敖家族的策略。

同样是装孙子,越王勾践很励志,楚庄王表现得丧志,“日夜为乐。”因为勾践身边是忠臣,而熊侣身边是权臣,“若敖之族,自子文以来,世为令尹。”楚庄王继位的时候还小,这位少年究竟是英主还是庸主?朝臣心里没有答案,他们维持了缄默。同样,身边的朝臣是好人还是坏人,庄王心里也没数。

熊侣的爹是个厉害角色,却给儿子留下了若敖家族这个遗患。楚国朝政百余年,唯若敖氏是从,一代代下来早都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没有其他力量与之抗衡。

熊侣继位时有子孔、潘崇、公子燮和斗克四大辅政大臣,熊侣成为四人争权夺利的筹码,一度被公子燮与斗克挟持。一轮厮杀过后,子文、子扬、子良和斗越椒把持权力。熊侣的身边非虎即狼,胆子比西瓜大,想不当呆鸟也不行,只能终日买醉,让他们放心。

熊侣的戏有多逼真?打造昏君人设,不上班而“号令不出”。晋国和陈国在楚国家门口打架,熊侣视而不见,照样载歌载舞。有朝臣来见还要增加戏份,“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一边听音乐,一边和女友拉家常。

做戏要做全套,《史记》记载,熊侣下了道死命令:敢对寡人提意见者,杀无赦!这个举动也带有考察属下的深意,在“谏者死”的威慑下,还有人敢上书君主浪子回头的定是忠臣。果然有人站了出来,大夫苏从勇敢进谏:“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

同时开口的还有大夫伍举,就是伍子胥的爷爷。但是伍举是个滑头,拿鸟说事儿。熊侣回应“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两人达成共识,“举退矣,吾知之矣。”

熊侣在朝内的处境,弄得跟个反谍电视剧似的,找出忠臣要讲暗语。

装了三年不装了,因为楚国遇到了麻烦,再装下去楚国就没了。《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是岁灭庸。”司马迁一带而过,而当时的形势是各地大旱,北邻庸国鼓动少数民族部落向楚国发动攻击,几欲逼近郢都,意图抢粮。楚国宣布申、息二县关闭北门以戡内乱,并发起了一场是否迁都与伐庸的大讨论。

出人意料的是,执政的若敖家族吓到了,沉默了!楚庄王发声了,一鸣惊人出兵了!一个君王,有心胸气度、懂得隐而不发、有远大志向,何愁不能称霸。

权倾朝野的斗越椒明白过来了,为时已晚。不怪楚王三年装,谁让自己一时怂!

#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

@跳跳是只喵一个文科毕业的女子,有趣有观点!

如何看待楚庄王“三年不鸣”?春秋战国是个虎从龙、龙从云的时代,楚庄王熊侣却活成了一只鹌鹑:“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
如何看待楚庄王“三年不鸣”?春秋战国是个虎从龙、龙从云的时代,楚庄王熊侣却活成了一只鹌鹑:“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
如何看待楚庄王“三年不鸣”?春秋战国是个虎从龙、龙从云的时代,楚庄王熊侣却活成了一只鹌鹑:“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
如何看待楚庄王“三年不鸣”?春秋战国是个虎从龙、龙从云的时代,楚庄王熊侣却活成了一只鹌鹑:“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
如何看待楚庄王“三年不鸣”?春秋战国是个虎从龙、龙从云的时代,楚庄王熊侣却活成了一只鹌鹑:“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
如何看待楚庄王“三年不鸣”?春秋战国是个虎从龙、龙从云的时代,楚庄王熊侣却活成了一只鹌鹑:“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