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和王亮聊聊家庭文学教育:给孩子更丰富宽广的文学世界

书乡:您和孩子共读文学,选的大多数文本都是诗歌。在您自己的阅读经验中,诗歌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为什么特别注重用诗歌来进行对孩子的文学教育?

王亮(《爸爸的文学课》一书作者):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诗歌篇幅相对短小,当时我女儿年龄还小,孩子的专注力很难持续特别长的时间;二来确实和我个人的阅读有比较大的关系,我热爱诗歌,自己也曾尝试创作过一些不成熟的作品。我个人觉得诗歌最能赋予语言文字以美感,一句话或一种情感以诗的方式表达,就让人觉得美、觉得深刻、觉得恰如其分,比如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烦心事,但李煜却能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真是又准确又美好。具体到孩子,我想诗歌作品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孩子的情感体认,增加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和王亮聊聊家庭文学教育:给孩子更丰富宽广的文学世界

书乡: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专门给孩子的诗歌选本(如金子美铃、谷川俊太郎等,还有一些孩子自己写的“儿童诗”),注重童真、可爱、灵感这一面。但您显然覆盖面更广,里尔克、特德·休斯等这些象征意义比较浓的也都选来给女儿讲了。所以给孩子讲诗,选择标准是什么,您侧重诗中传递什么样的内容?

王亮:我觉得市面上很多打着“给孩子”的作品选集都严重低估了儿童的认知和心智能力。我个人很喜欢金子美铃、谷川俊太郎,但再好吃的菜,天天吃也会腻烦。我认为孩子的潜力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很多文学经典作品,只要稍加引导,他们都是可以理解和体会的,我愿意把一个更丰富、前景更宽广的文学世界介绍给我女儿。同时,某些作家适合儿童阅读,某些作家不适合儿童阅读,有时候也只是一些约定俗成的刻板印象,比如特德·休斯,在我看来他和他妻子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一些诗因为意象的明晰和强烈,想象力的丰富和奇崛,就特别适合讲给孩子,而且他本人也确实有此想法,专门写过一本诗集,名字就叫《写给你的诗,孩子》,里面每一首诗单列出来都是一篇古灵精怪的童话故事。他还做过大量诗歌阅读与赏析的普及工作,我在书中的一些灵感就源自他的广播电台诗歌公开课《诗的锻造》。

我觉得只要不超出儿童认知与经验范畴,都可以拿出来和儿童分享。当然,可能因为我的专业,我读的东西比一般父母多一些,选择范畴会广一些,但我觉得最关键的,应该是作为讲述者的父母、老师真正理解了作品,真正能讲出它的好,能把对这些美好的热爱传递给孩子,唯有如此,讲授才可能是有效的。

书乡:现在大多孩子从刚一说话就学背古诗,很多人会觉得,不用太在意每个字句的意思,先让幼儿感受一下诗歌的音韵节律之美足矣。也有人(包括您)认为应当先理解诗歌,并且您还不是笼统释义,而是透彻讲解。所以您对社会上普遍的这种早早背诗的潮流是怎么看的?给孩子详细地讲解一首诗,会有损想象力吗?

王亮:背诗的说法有一定道理,诗歌的韵律可能比其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意蕴。但我觉得如果完全指望这种方式能让一个孩子热爱诗词或文学,乃是一种广种薄收的赌博行为,行与不行,完全看机缘,否则只是增进了孩子的语感。

在文学认知方面,我觉得很多人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就是文学作品不能分析研究,乃至不能讲,好像它们都是些珍稀的易碎品,一捣鼓就坏了。文物可能是这样,幸好文学艺术的载体是价格低廉的纸张,研究、分析、讲一下无损于艺术品本身。真正的文学批评也是需要巨大想象力注入的,是与文学创作不相上下的脑力劳动。

书乡:书的最后一章是关于教女儿写作的,有意思的是,您没有用学生范文来教她,而是用各种优秀文学作品来做示范。让小朋友学习汪曾祺、吉卜林等大作家,会不会觉得把目标定得太“高”了?有时候觉得您真是挺严的(笑)。

王亮:确实,我有时也在反省,我是一个有些强迫症倾向的人,凡事都希望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有些要求提给孩子可能的确有些严格。但作为范文,我觉得我的选择没有问题,现在市面上到处都是“给孩子”专用品,吃喝拉撒一应俱全,唯独文学阅读与写作,提供的是一些并不出色的替代品,有些甚至还相当糟糕。汪曾祺与吉卜林在我看来都写了大量可称之为儿童文学的作品,汪老先生很多作品里有着未泯的童心,读来可爱,而吉卜林更不用说,《丛林故事》改编过多版的动画片。

书乡:看到您在书中对学校的写作教学偶有微词,您觉得主要问题在哪里?

王亮:最不满的可能有两点:一是假大空,我们教育孩子在生活中不能撒谎,却在写作层面纵容乃至鼓励孩子说假话、大话、空话;二是陈陈相因,用一些取巧的陈规和套路取代真正的写作训练,千人一面。

书乡:前几天看到一组数据,显示在去年的童书品类销售中,科普类图书超过了文学类,跃居第一位。看到这本书中偶尔也有提到其他学科内容,好奇在你们家里,孩子的阅读是怎么分配的?

王亮:和把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一样,我也希望能把文学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只是因为我们看待和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了区别。我觉得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于一个人同样重要,犹如鸟的双翼,缺一不可。只有科学知识,而没有文化艺术修养,人就容易呆、木,缺少趣味;相反,人就容易空、浮,华而不实。在我家里并不存在阅读的分配,一切以兴趣为依据,想读什么读什么,想怎么读就这么读,只要她想读,我从来不做干涉。

(原标题:和王亮聊聊家庭文学教育 给孩子更丰富宽广的文学世界)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张玉瑶

流程编辑:u027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