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鸿章缘何重用盛宣怀?一出妙计,方显过人之处

作者:管庸书舍

财富的多寡除了那些天降横财的以外,大多与聪明才智有关,正所谓智能生财。

晚清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算起,曾国藩一系派生出二位影响历史的人物,一是左宗棠,一是李鸿章。左宗棠与李鸿章都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太平天国之后尤以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影响为大,左宗棠更多的是参与军事和纯政治活动。

胡雪岩比盛宣怀大二十岁,凭借出色的商业头脑,因投靠左宗棠并帮其打理军需财务而成名,随着左宗棠军事才华的充分展现,左宗棠在清廷的政治地位步步高升,胡雪岩也在左宗棠荫庇下成为名动一时的全国首富。当胡雪岩家财富可敌国之时,盛宣怀只是刚刚出道。

李鸿章缘何重用盛宣怀?一出妙计,方显过人之处

读书不成去学剑

盛宣怀于1844年出生于标准的官宦之家,其祖父是嘉庆的举人,其父是道光的进士,但到了盛宣怀这里,他对功名却失去了兴趣,中了秀才后再无法升迁。盛宣怀自幼非常聪慧,对金钱财富的敏锐度很高,17岁时帮助其父盛康成功调解了川淮盐务之争,令其父对其刮目相看。

1870年盛宣怀在其父好友杨宗濂的推荐下入李鸿章幕府,成为幕僚之一。李鸿章与盛康本是官场的好友,盛宣怀第一眼就给李鸿章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年纪轻轻的盛宣怀因其成熟老练的性格,加之做事缜密,分析问题独到,颇得老官僚李鸿章的赏识,很快成为李鸿章最得力的参谋。虽然没有官方八股学历,但盛宣怀照样能在晚清的官场如鱼得水。

李鸿章缘何重用盛宣怀?一出妙计,方显过人之处

海防与塞防,老佛爷的清漪园,盛宣怀的一出妙计

1874年11月5日,《海防亟宜切筹武备必求实际疏》由总理府递交到慈禧座前,这是一份海防的奏折。该奏折强调建设海军的重要性,练兵、造船、用人、筹饷、持久等诸多事宜,请交各滨海省份大臣讨论。在这时,左宗棠开始大谈陆防,大唱反调,好在双方都是洋务派,最终结果是任命李鸿章与沈葆桢督办北洋和南洋国防。不久沈葆桢病故,李鸿章抓住机会上奏建设海军,效法西方,这样一来就不止于海防这么简单,要建立的是一整套海军攻防体系。李鸿章最终大权独揽,北洋水师体系开始出现,也才有了之后的北洋军阀。

海防还是塞防之争,实际上是晚清国策之争,支持海防者多是南方及东部沿海的大臣,而支持塞防者多是北方及西北的大臣,以左宗棠和王文韶一批人为主。实际上支持塞防者并不完全反对海防,随着时间的发展,海防最终占据了晚清国防的主要位置,这也拉开了晚清加速灭亡的帷幕。就晚清而言,海防与塞防哪个更主要,事实给出了塞防才是维系帝国安全的根本所在,甲午海战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佐证。

李鸿章缘何重用盛宣怀?一出妙计,方显过人之处

此时的盛宣怀在李鸿章账下,已经成为第一谋士及机要秘书,每逢大事,李鸿章往往喜欢先征求盛宣怀的意思,李鸿章对盛宣怀的话每计必听,二人虽是上下级关系,实则是忘年交。

李鸿章筹办的海军已经初具规模,为了显示一下业绩,这一天李鸿章邀请朝中文武显要及外国使节观看海军表演。海面上风平浪静,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检阅台上醇亲王居中,左手李鸿章,右手盛宣怀,英法德美诸国公使分坐左右。李鸿章一挥手,三声礼炮响起,各式舰船你来我往,排成一字,舰上水兵打出“欢迎”的旗语。对于此次演练,醇亲王等一众大臣赞不绝口,李鸿章果然是朝廷的股肱之臣。

醇亲王在这次演练中,私下向李鸿章透露“老佛爷要归政皇帝,而皇帝为了表达对慈禧的孝心,正准备建造清漪园,目前正在各方面筹款,这批钱的数目将是非常巨大的。。。”

李鸿章缘何重用盛宣怀?一出妙计,方显过人之处

醇亲王的意思很明白,无非是希望李鸿章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向皇上捐笔巨款,但实际上,虽然海军军费较多,但仅在海防建设上就已经花去了大半。回到总督府,李鸿章将此事告诉了盛宣怀,并且表示至少要捐一千万两白银,否则说不过去。实际上不止这些,醇亲王向李鸿章表达这件事的同时,其实也在暗示他本人也需要一笔不小的回扣,用来在皇上和太后面前说说好话。

盛宣怀试着说,现在海军建设刚起步,原有的一些军舰过于老旧,舰炮也需要购置,外洋舰炮日新月异,如果爆发战争,很难应对。李鸿章也表示出无奈,作为老政客深知搞好上下级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如果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只好先挪用海军军费给皇上用以建造园林,至于海军建设只能放在后面,等个几年再说。

盛宣怀此时向李鸿章表示,既然二者都很重要,不如清漪园也建,海军也建。李鸿章无奈地摇摇头,钱就那么多,给了园子,海军就没钱,给了海军园子就没法建。

李鸿章缘何重用盛宣怀?一出妙计,方显过人之处

盛宣怀给李鸿章出的主意是:不妨先给皇上和太后许个承诺,并将数目报大些,皇上也能舒心,实际上捐款时间往后拖,利用这个时间先将海军建设起来,距离太后的六十大寿还有些年数,在这个时间里想办法把这笔捐款凑出来,这样一来两不误,在六十大寿拨出来,还能省一笔祝寿钱。李鸿章听罢觉得高明,但是这笔钱的缺口还是很大,怕到时仍然凑不出来,盛宣怀答道,他有办法能挤出五六百万,李鸿章这才长出了一口气,大赞盛宣怀办法多,有气魄,就按盛宣怀的办法办。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要学会变通,如果不变通,上面这种情况,就会出现二选一的尴尬,盛宣怀这一高见,上下皆欢喜,海军还能继续扩建,皇帝的园子也说得过去,太后那边也满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