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南亚为什么要哀悼吴梦达?这是香港电影的繁华回声

作者:20社

2月27日,香港演员吴梦达因病去世。3月3日,家属发表了讣告,葬礼定于7日和8日举行。达叔叔的去世唤起了一大群影迷的老记忆,也引发了不少电影人的怀旧之情,甚至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媒体和公众人物表示哀悼。

东南亚为什么要哀悼吴梦达?这是香港电影的繁华回声

马来西亚前总理向吴梦达致敬

达叔叔转身离开了生活,就像褪色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缩影。他主演的电影和他创作的经典人物,早已刻在一代中国人的心中。这些华人观众不仅限于香港,而是更广泛地传播到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东南亚媒体和公众对达叔叔的哀悼,正是这种昔日影响力的呼应。现在的人们已经走了,熙熙攘攘的不再了,那一年的鲜血和回忆早已投入到过去,怎么不能让无数粉丝感受到。

东南亚为什么要哀悼吴梦达?这是香港电影的繁华回声

泰国网友向吴梦达致敬

东南亚:过去香港电影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今天的觀眾可能沒有想像過,在1950年代香港電影熱潮開始時,東南亞是香港電影的主要出口市場。

当时,中国大陆,刚刚走出革命的硝烟,绝大多数香港平板电脑都不允许进入。为了帮助电影业扩展到更大的市场,英国政府自然会将目光投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两个国家也是英国的殖民地。除了从其背后的英国政府之外,新马地区本身就是南洋海早期的海外华人的家园,对于讲粤语的香港电影来说,可以说在文化和情感上都有一种自然的亲密感和认同感。此外,当时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建了大量的电影院线,但没有专业的电影制作行业;

在政治、文化和商业的影响下,第一轮香港电影热潮很快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在新马来西亚地区掀起。195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每年进口200多部香港电影,不仅数量大,单价高,超过泰国、越南等其他东南亚国家,以及欧美。当时,香港电影在北美的预售价格为1,000至2,000港元,在泰国和越南为1,000港元,但在新马来西亚地区可以以4,000至5,000港元的价格出售,利润是前者的数倍。正是从那个时期开始,香港电影发明了独特的"卖电影花"制度,即只有故事大纲、导演、演员,案件才能要求东南亚电影人支付30%至50%的定金。通常,电影还没有真正投入生产,成本已经完全收回,甚至过剩。

在东南亚市场重要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各大电影公司也开始热情地投资大量南洋风格的电影。随着剧情剧《马来亚之爱》(1954)的热播,国泰航空、邵氏、广益等电影公司纷纷开始投入巨资制作以东南亚为背景的《南洋风》电影,讲述海外华人的生活,安迪也推出了自己的《南洋三部曲》。这些电影的拍摄地不再局限于新马地区,而是遍布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为什么要哀悼吴梦达?这是香港电影的繁华回声

照片 1954年的电影"马来亚之爱"。

此外,自1950年代以来,国泰航空、邵氏、广益三家公司纷纷在香港设立生产公司。国泰航空在国际上将其原来的香港发行公司重组为Electric,邵逸夫直接派易夫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创建了亚洲最大的电影制片厂,即香港岛电影王国。

从1950年代到1985年,邵氏兄弟制作了1000多部电影,不仅在产值和产值方面碾压了其他香港同行,还借助自己推出的亚洲电影展,香港电影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到日本、韩国、缅甸、越南、菲律宾等国家, 最后进入欧美市场。邵逸夫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成为香港电影的代名词。

东南亚为什么要哀悼吴梦达?这是香港电影的繁华回声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标志

征服日本和韩国:成龙和张国荣

对于大多数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长大的香港内地电影迷来说,他们最早的接触和熟悉的一批香港电影只是错过了邵逸夫的黄金时代。然而,以吴玉森、徐珂、成龙、李连杰、周润发、周星驰、张国荣等人为代表的香港电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最耀眼的巅峰;在1990年代的头几年,香港的电影出口每年都超过本地票房,除了东南亚的传统出口目的地外,日本和韩国在此期间成为香港电影更重要的海外市场。

日本与香港电影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总的来说,直到1980年代,香港电影主要从日本电影中汲取经验和营养。后来,以作家和美食家著称的蔡澜在邵逸夫做了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在那里他负责进口胶片的印刷和字幕校对。此外,香港还积极邀请日本导演和技术人员来港拍摄,学习他们的经验。日本的剑和武侠电影无疑对香港最重要的武侠和黑帮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的粉红电影(情色电影)和奇幻动作片也激发了香港同类电影的创作。

东南亚为什么要哀悼吴梦达?这是香港电影的繁华回声

1979年在日本推广这部新片的徐氏兄弟

但自1980年代以來,香港電影越來越多地回餵日本。首先,徐冠杰的《半磅八》(1976年)、《卖健身》(1978年)等作品出人意料地赢得了日本观众的强烈追捧,而随后成龙的《蛇形之手》(1978年)、《醉拳》(1978年)则完全赢得了日本观众的喜爱。成龙的两部功夫喜剧在日本的票房收入超过30亿日元,到"A计划"(1983年)时,它们已经席卷了全国。在整个1980年代,成龙的电影几乎每年都入围日本票房前10名,到目前为止,他的电影在日本票房上已经获得了60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成龙连续十年被评为日本最受欢迎的艺术家。成龙前往日本参加活动,来自日本各地的粉丝将从四面八方进行朝圣,浩瀚而壮观。

东南亚为什么要哀悼吴梦达?这是香港电影的繁华回声

1983年成龙在日本

如果说日本观众最爱成龙,那么韩国观众则痴迷于张国荣。2003年,韩国电影频道OCN与21家电影网络联合举办"百强影星"奖,最终海外影星是张国荣。2009年,韩国首尔甚至举办了以"张国荣"命名的电影节来纪念。在众多韩国电视剧中,包括《请回答1988》,"张国荣"这个名字也许是非本土明星中最常被提及的。张国荣主演的《英雄》和《神奇女侠幽灵》都是韩国最知名的电影,前者在韩国上映一年半,后者也有九个月。甚至有一种说法是,韩国女性最喜爱的化妆品模板,就是女老板王祖贤的《神奇女侠幽灵》。除了张国荣,香港在1980年代涌现的新一代明星在韩国有相当的认识,周润发、刘德华、成龙、林清霞等人共同构成了韩国70代青年的记忆。

东南亚为什么要哀悼吴梦达?这是香港电影的繁华回声

1998年,张国荣去韩国推广唱片,17岁的权志贤去采访他

当韩国电影业在新世纪前后开始兴起时,香港电影自然成为频繁模仿的对象。韩国近20年来最受瞩目的商业电影类型——动作片、犯罪片、黑帮片,都带有极强的香港电影痕迹,不少韩国导演甚至模仿香港电影拍摄了大量的赌博片(《老人》系列)、强盗片(《宝藏联盟》《首尔抢劫案》)等子类电影。《英雄》等香港电影在韩国已经广为人知,韩国也在翻拍。

东南亚为什么要哀悼吴梦达?这是香港电影的繁华回声

韩文版《英雄自然》海报

如果说新世纪的韩国电影因其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制作标准而被视为越来越接近好莱坞,那么他们最直接的老师不是大洋彼岸的好莱坞,而是曾经的"东方好莱坞"——香港。

今天,日本和韩国在1990年代末"哈哈汉"趋势开始席卷大陆之前,更有可能"哈冈",这似乎具有讽刺意味和令人惊讶。然而,这股浪潮很快随着1990年代中期的下滑而逐渐消退,日韩的文化投入迅速成为文化输出。

《北行》:1997年后的《香港电影》和《香港电影》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香港电影追求"多快多好省"的制作策略,往往只是简单地重复现有的模式和模式,质量差,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冲击,以及面对"97"之后的混乱, 香港电影产值迅速下滑。到1996年,香港统一前,本地票房已从12.4亿港元跌至当年的6.6亿港元,而1992年则达到顶峰。今年海外收入跌幅更大,由1995年的11.64亿港元跌至4.35亿港元。

新世纪前后,香港电影巅峰的代表人物吴玉森、林陵东、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等纷纷离开香港,试图在好莱坞寻找新的出路。新世纪过后,情况有所恶化,2003年香港电影的年产量首次降至100部以下,略高于70部。到2013年,只有42部(包括合拍片),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最低数字 - 1990年代初超过300部。

在日本和韩国,曾经是出口的城镇,香港电影早已不再是年度的勇气。

1990年代以后,大部分引进日本的香港电影都走小规模限量发行的路线,有的直接发行录像带。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等剧集只是在新宿、银座等地限量上映,而王家伟、关金鹏等文学电影只能在电影节上少量上映。即使是1980年代拥有无限风景的成龙,也很难再现。新世纪之后,只有少林足球、功夫等少数大片在日本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东南亚为什么要哀悼吴梦达?这是香港电影的繁华回声

2002年,周星驰在日本推广少林足球

韩国的局势更加黯淡。在巅峰时期,香港电影曾经在韩国拥有仅次于好莱坞电影的第二大市场份额,但现在不到1%。韩国电影在国内迅速上升的市场份额正在增长,而其前身香港,更不用说海外,很难保持,从新世纪之交的40%下降到12.4%。

随着2004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实施,香港电影的趋势注定会与内地合拍。绝大多数一线导演和演员开始"北上",人口众多,经济遍及内地,也迅速成为香港电影最重要的出口市场。

十多年来,内地和香港电影业的地位似乎已经达成了某种程度的一致。在1990年代,贫瘠而薄弱的内地电影,几乎没有像样的电影业,仍然由极少数导演以老工匠精心制作的作坊的形式培育;现在,香港的电影业就像是庞大的内地电影业的附庸,大批前台工作人员被内地雇用,而华语区的电影制作中心已经从香港迁往北京。

近年來,隨著香港與內地越來越深入的合拍片,合拍片中香港的本地色彩也越來越輕盈,所謂的合拍片基本上都算是內地電影,但只有一定數量的香港電影人參與了演員。导演包括徐珂、陈可欣、林超贤、刘伟强,都已开始在内地执导主题片;香港纯血统电影现在主要由低成本和新人在家中拍摄。

东南亚为什么要哀悼吴梦达?这是香港电影的繁华回声

曾执导过《古人》《无限之路》的刘伟强,继《北上》之后执导主题片《建军》

这一切的背后,无疑与统一以来香港与内地经济总量的剧变有关。一个直观的比较:1997年,香港的GDP占内地GDP的18%,到2019年占2.6%。相比之下,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在22年内翻了一番多,而内地则是近15倍。

东亚和整个世界经济的规则和秩序的变化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变化。香港经济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起飞,这取决于当年独特的政治景观和周围环境。由于内地尚未改革开放,世界处于冷战模式,香港依托其作为远东地区最大自由贸易港的地位,吸引着全世界的客流和商流。一段时间以来,香港一直是西方与外界和内地交流和接触的跳板。英国和香港政府采取的消极不干预政策,也为电影等文化产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内地的全球化,香港"自由"和"开放"等独特优势逐渐成为内地等周边国家可以共享的红利。过去的璀璨"东方明珠",在后来的星光中,注定要保持过去的辉煌。

半个世纪以来,香港电影的兴衰,其实与香港经济的浮动周期高度同步。香港电影的巨大影响力,其实是香港在远东影响力的直观写照。众所周知,相对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总会比较自己比较先进的国家和地区,而当这种经济差异逐渐被抹去时,过去仰望的心态自然会改变。

香港已从1980年代和1990年代想象的异国情调的"资本主义"繁华城市发展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参观的免税购物天堂。然而,即使有免税和低价格,越来越多的后来者正在迎头赶上,香港不再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与此相对应的是,是内地观众对香港电影的态度:从方桂年到现在的弃儿。除了内地主导的合拍片外,香港每年拍摄的香港电影几乎毫无生气,主流观众对国产电影和好莱坞大片感兴趣,而高冷的利基粉丝则偏爱欧洲、日本和韩国的电影。"香港电影"这个词通常意味着只剩下一种安静的感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