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作者:齐文刀

什么叫做“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日本新能源汽车就是这样。

当年产业方兴未艾,日本的氢能源电池技术路线横空出世,很有希望成为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的主流技术。

但是……中美欧就像商量好了似的,绕开这条技术路线,在传统锂电领域一齐发力,日本的新能源汽车,如今就是个寂寞。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氢能源技术是怎么落败的?

直觉告诉我们,会不会是技术不靠谱,再或者,日本被某国卡了脖子?

但如果跳出直觉,深入来看,真相却是180°大反转:

恰恰因为日本的氢能源技术太靠谱了,而且卡了中美欧的脖子,所以,它就“寂寞了”。

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83%的氢能源专利是归属日本企业的,比如丰田一家,就把控着48%的氢能源专利。

这个数字怎么理解呢?

拿个参照物吧——华为号称5G技术的引领者,才掌握了20%左右的5G专利。可见日企在氢能源领域有多么豪横。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但你已经技术垄断了,中美欧的车企但凡有别的技术路线可走,肯定不会选你的氢能源,因为明摆着是以卵击石,早晚被你日本人卡脖子啊,所以不约而同选了传统的磷酸铁锂赛道。日本国内市场又过于狭小,不是东方某大国,能凭一己之力,就能玩转整个产业链,所以手握氢能源技术,却在纯电动产业上被越甩越远。

在这个案例中,直觉犯了错。

正如英国学者、职场导师布莱恩·格里瑟姆所言:

直觉决定了我们怎样运用思考技巧,怎样选择事实、重组事件及提炼观点。

尽管如此,直觉还是会出现错误,还是可能误导我们。

格里瑟姆甚至断言,尽管我们已经是所谓的“现代人”了,但我们的大脑,其实和石器时代没什么两样,要想跳出盲从、轻信,让大脑变得更“聪明”,就必须要跳出直觉经验原则,实施所谓的“敏捷思考”。他在《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一书中,就给读者画了一个大饼——如果你想成为马克·扎克伯格、史蒂夫·乔布斯或者比尔·盖茨,就需要学着成为一名“敏捷思考者”。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不过,假如我们认真通读了《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就会发现它绝不是个画饼,而是一本步骤清晰、案例详实,配套练习有用有趣的训练手册。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全书共18章,大概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诠释了何为“敏捷思维”;

第二部分,3-13章,如何通过改变思维方式,习得敏捷思维;

第三部分,14-18章,如何通过敏捷思维做出决断。

一、敏捷思考的两个核心和五种技法

根据《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一书中的观点,敏捷思考的两个核心是:

元认知;

反直觉思考。

格里瑟姆指出,所谓“元认知”,就是人对于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也就是自我反省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思考时,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去思考我们的思考,监控自己的想法,并根据需要不断校正。

很简单吗?

其实一点也不,“跳出自己看自己”,这不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吗?

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

心理学上有一个“乔哈里窗”,是说人的意识有四个象限,如下图所示,图中的“开放我”区域,是我们与他人交流的共识区,其余三个部分,则是“我”的盲区(盲目我)、“你”的盲区(隐藏我)或是双方共同的盲区(未知我)。

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扩大共识区,同时尽可能地缩小盲区。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乔哈里窗

这里的“别人知道”和“别人不知道”,有时候是好区分的。但是自己知不知道?就必须用格里瑟姆所谓的“元认知”,深度自省,跳出“自己”看自己,才能认清楚了。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唐僧有这种自省精神,认知到自己肉眼凡胎,没有火眼金睛,那么有些东西可能悟空看得到,自己就看不到,就不会出现三打白骨精后,师傅分离的苦情戏了。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当然,作为读者,我们也不必斥责唐僧,扪心自问,一旦让我们“身在此山中”,就一定能识别“庐山真面目”吗?

还有反直觉思考,前面已经说过,就不再赘述了,那么敏捷思维的五种技法又是什么呢?

1、分析复杂概念,将它们分解成独立的观点。

2、把不同的问题整合为一个整体,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从旧想法中得到新发现。

4、以全新的角度、独特的视角来收集问题。

5、创造概念,调整概念。

日常思考中,我们多利用这五点技法,将自己的思维向上靠,那么恭喜你,就是在做敏捷思维了。

当然你也许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但具体怎么施展呢?那就要靠敏捷思维的两大工具了:

概念思考和创新思考。

二、敏捷思维的两大工具:概念思考、创新思考

这一部分是《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全书的主干内容,其中第3-7章讲述概念思考,8-13章分析创新思考。

何为概念?

按照本书的理论,概念应该是人脑思考想法的一种“结晶”。具体说来,思考问题会有很多想法,整合想法,从现象到本质,创造新的“模型”,继续合并两个及以上的模式,创造出新的“概念”。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在那场著名的瘟疫大流行中,牛顿下乡去“隔离”,满脑子都是关于宇宙运动规律的“想法”,然后——他就看到了苹果落地。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当然了,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老牛眼看苹果落地,然后“一朝悟道”,这个事可能根本没发生过。但为什么苹果落地这事如此脍炙人口呢?就因为,苹果落地不再是一堆散乱的“想法”,而是这些想法的归纳,是最能体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一种通俗易懂的“模式”!很有可能,它就是牛顿冥思苦想之后,最终悟道之前,所凝聚出的那个典型“模式”。

模式之后的“概念”,毫无疑问,就是彪炳史册、大神级的万有引力公式。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从直觉上说,苹果落地就像是太阳每天的东升西降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谁又能想到,能从中得到这样一个伟大的概念呢?

所以说,概念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反直觉思考”,本书中,给出了概念创生的五步法:

1、建立联系。

2、顿悟。

3、提出假设和想法。

4、检验。

5、调整。

咱们看书中的一个例子,说的是牛顿的“颠覆者”:爱因斯坦,是如何创造相对论“概念”的。

首先建立联系,爱因斯坦在思考“能量”这个命题时,将它和一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块状物”,跨界联系起来了。不但如此,他还将这两个概念广泛地和他身边熟悉的事物相联系。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爱因斯坦从不同视角分析对比“能量”和“块状物”——能量不会像一个块状物那样,是一个实体,或者附着在实体上吧?于是第二步:顿悟就来了,“物质是凝结的能量”,它普遍存在于最细微的物质之内!

这样就可以进行到第三步:提出假设和想法,当构成物体的亚原子粒子凝结在一起时,它们就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核反应堆和太阳的释能,就是这样的原理。

后面的检验和调整环节,同样由爱因斯坦伟大的“思维实验”来完成,咱们就不深究了。

最终,石破天惊的相对论质能方程就出来了: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全新概念。光速是一个宇宙常数,而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一点点微小的质量转化,就会爆发惊人的巨大能量,关于这一点,到广岛或者长崎随便找个老人请教一下,应该不难理解。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至于创新思考,这个讲的人就比较多了,诸如创新思考的十大特征和三大技法等等,还请参看《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哦!

那么经过了前期的思考,最终该如何做决策呢?

三、做决策的七大步骤和解决方案的十大条款

敏捷思维的两个阶段,概念思维和创新思维,实际上还是输入,把外界的信息和自身的感受吸纳进来,经过“元认知”的自省和“反直觉思维”的升华,下面的最终决策,就是一个变输入为输出的过程了。

本书中举出了做好决定的七个步骤,依次是:

1、思考概念,确定问题:创造概念,分析概念,整合想法。

2、创造想法,组织想法。

3、构思问题的解决方法。

4、评估每种解决方法是否能达成目标,是否符合偏好和价值观。

5、评估风险:成功的概率,每种想法的有效性。

6、作出决定。

7、反思决定。

这里依然是以书中高频词“概念思考”打头阵,七个步骤里,尤其以第三步,也就是构思解决方法,是最重要也最困难的,为此,作者又提出了评估解决方法必须遵循的10个条款,其实也就是十个方面的考察因素,诸如成本效益问题,竞争与合作关系,参照点,风险规避等等,在此就不赘述了。

举一个关于“参照点”的例子来说: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给你100%的概率能得到900元,或者,90%的概率能得到1000元,你选哪个?

也许大多数人会选择“落袋为安”,以必得的概率要900块去了。

但是反过来说呢?

给你100%的概率,会损失900元,或者90%的概率,会损失1000元,你会选哪个?

此时,你会不会想要赌一把?去选后一个选项——虽然是小概率,但还是有可能,保住所有的钱。

这个现象,便是所谓的“沉孔谬论”,人们更喜欢确定的收益,但在面临潜在的损失时,会倾向于冒更大的风险。

想想看,你手里的股票,是不是在迅速升值时,你会按捺不住,卖掉它套现;但如果迅速贬值,则会无限期地持有,希望它再涨回来,就这样被“套牢”?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更进一步说,当一家公司投资失败时,如果你是董事会的决策者,你来决定:

应该保留这位“玩脱了”的CEO,反正轻车熟路了,让他戴罪立功;还是不问好歹,赶紧换人另请高明?

答案是后者。

因为先前的投资决策会形成一个“沉孔谬论”,将现任CEO“套牢”,使他不愿意就此止损,而新人上位,没有过去的束缚,可以更决断地就地止损。

当然,以上只是决策七大步骤和解决方案十大条款的一个小点,如果要全盘掌握这套心法,正如一条苏格兰谜语所言:

树枝上有五只鸟儿,

其中两只决定飞走,

你说还剩下几只?

直觉告诉你,会是“三只”吗?

大神未必脑子好,而是思维方式更有效,究竟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但事实上,答案还是“五只”,因为其中两只只是“决定飞走”,并没有真的展翅高飞。

因此,《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这本书首先告诉我们的,就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说做就做。

开始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