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武士敏,字勉之,生于 1892年,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安县人,父亲名杰 ,字汉三,自幼经商,经营粮食业,在怀安县城颇有名气。
武士敏是家中独苗,因此很受宠溺,他小时候并没有因为宠溺而染上不好的习惯,相反养成了无拘无束、豪爽奔放的性格。
由于他是家中独苗,父亲对他寄予厚望,送他去私塾读书都是找的有名气的先生,后来又送他去高等小学。
武士敏学习也很勤奋,成绩很好,武家夫妻俩开心的不得了,1908年的时候武士敏考入宣化府公立宣化中学堂,这是冀北的最高学府。
这可为做父母的脸上争了光,于是夫妻二人在乡里大摆筵席,宴请乡亲。

(左一)武士敏
进入到了宣化中学堂后,武士敏发现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他常常拿着父亲给的零花钱来救济有困难的同学,他的这种乐善好施的行为很快受到大家的赞扬。
辛亥革命以后,外蒙独立,全国哗然。
宣化中学成立了征蒙先锋队,此时一腔热血的武士敏毅然报名参加,积极接受军事训练,然而因为北洋政府的软弱无能,征蒙之议作罢,武士敏徒叹奈何,然而他却因此展露出军事才华。
1913年,夏,天清气朗,气候温和,武士敏中学毕业,随即他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主要是用来培养政治人才的,然而武士敏不感兴趣,连文凭都没要,他就悄然离去了。
1915年,天灾、人祸。 饥荒、瘟疫、刀兵、流血……
流寇、山贼,洋人把中国搞得烟消火灭,除了死亡,还是死亡,死亡。
武士敏也回到了家乡,跟随族兄武士鋆进入社会,很快他被调往太原宪兵营当司书,此时袁世凯复辟,他决心跟随潮流打倒袁世凯,因而结识了郭宗道。
郭宗道对武士敏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武士敏开始走向革命事业道路的开端。
后经过郭宗道的介绍认识了不少革命党人士,后去广东,见到了孙中山。
二
1917年,北洋政府段祺瑞解散国会,广东孙中山宣布护法,陕西响应,成立了陕西靖国军。
此时武士敏跟随时代的洪流来到了陕西,支援靖国军战争,并认识了于右任、胡景翼、曹世英、杨虎城等人。
在靖国军的四年里,武士敏并没有带兵打仗,而是作为幕僚,做一些联络工作,期间他深受于右任与孙中山的喜爱,孙中山还曾出资要送他去苏联学习,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未能前往。
1922年,靖国军解体,胡景翼部被陕西督军冯玉祥改编为陕西陆军第一师。后来直奉战争爆发,武士敏为胡景翼奔走联络,开始在彰德一带训练士兵。
1924年,武士敏被任命为国民三军第二支队司令,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国民三军骑兵旅旅长。
1926年,国民军一军败退南口,武士敏同弓富魁一起,率军转战雁北一带,此时的武士敏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将领,打仗颇有章法,指挥已有大将风采。
同年秋,武士敏将部队交给了弓富魁,自己前往苏联学习一年多,这一年多的学习让他的军事与政治才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回国后,他前往上海,在上海他深居简出,每日整理自己的所学所得,并在1928年出任国民党中央军第十七军顾问。
同年秋,他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在鲁西一带驻防。并在此剿灭了刘桂棠、顾袭等军阀余孽。
1929你那杨虎城归附蒋介石,部队缩编,武士敏由旅长改成团长,驻守皖南。
然而就是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让蒋介石对他大加赞赏。
12月底的时候,唐生智倒戈反蒋,拟进攻武汉。得到命令的武士敏,率领大军冒着严寒,顶着风雪,行军两天两夜,驰骋200多里,夜袭驻马店,致使唐军全军覆没,从此,蒋介石对他喜爱有加。
1930年夏天,武士敏跟随冯钦哉参加中原大战,后进入陕西,在潼关当警备司令。
三
1933年春,日寇入侵热河,进攻长城。
武士敏迎来了人士的高光时刻,这也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抗日。
当日寇来临的时候,武士敏跟随冯钦哉出关抗日,进军河北顺义、怀柔等县。
5月,武士敏在长城与日寇交战,一出手悍将的本质就展露无疑,与日寇打了两仗,都让日军损失惨重。
9月,由于“何梅协定”签订,武士敏回到陕西大荔。
后来武士敏在陕南跟随四十二师堵截红军红二十五军,遇到了千古名将徐海东,均未能战胜。
次年南京国民政府授予武士敏云麾勋章,晋升陆军少将。
后由于政治关系,冯钦哉完全脱离杨虎城系统,武士敏跟随冯钦哉,在其手下任一六九师师长。
1937年,七七事变后。
武士敏致电蒋介石,要求前往前线抗日,得到了蒋介石的允许后,武士敏带着部队开赴河北保定抗击日寇。
在抗日战场上,武士敏以杀止杀,对日寇毫不留情,他带领的战士全是忠义铁血之士。
在定县、安国、深泽曾阻击日军3天,掩护友军十万人安全转移,他在完成任务后又转战石家庄、滹沱河一带,并参加了著名的娘子关战役。
在与日军前后血战三个月后,由于伤亡过大,冯钦哉奉命将所部整编为一个师,由武士敏带领转战晋东南山区。
武士敏来到晋东南后,不断地破坏敌人的后方,毁坏同蒲路交通,日军对他恨之入骨,调集精锐前来攻打他。
武士敏临危不乱,带领部队打机动战,围点打援,屡屡击败日军,使得日军损失惨重,因而武士敏成为了日军的心头大患。
四
1939年,武士敏率部与日军在沁源、沁县一带大战。
武士敏利用有利地形,同日军迂回周旋,并抓住战机成功伏击日军,遭到日军总部的报复,日军发誓要除掉武士敏,于是调集了大批军队前来进犯。
武士敏鉴于敌众我寡,遂放弃沁源,退守洪屯阳沁间,并在当地组织民间武装,发展战略中心,准备与日军来一个长久作战。
同年冬,武士敏因军功升迁,被任命为第九十八军军长,移防中条山。
1940年秋,武士敏奉命开赴阳城,又改隶卫立煌的第十四集团军 。
武士敏手迹
此后,武士敏便以沁阳、白晋路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大力发展农业,军政建设,准备长久作战。
而他的这一举动让日军如鲠在喉,日寇痛恨至极,决定调集大军与士敏决战。
9月,习习凉风,暑气全消。
日军召集了2万5千余人,大炮40门,飞机20架,分九路进军九十八军阵地。
日寇先是飞机轮番轰炸,而后在23日凌晨发起进攻。
激战数日,双方死伤都很惨重,武士敏亲自前往阵地指挥,不料被流弹击中腿部,简单包扎以后,武士敏依旧督战指挥。
当日军发起第十八次冲锋的时候,武士敏亲自带人上去杀敌,击毙日军300多人。
奈何敌我兵力悬殊,在弹尽粮绝的时候,武士敏带着残部发起了反冲锋,与日寇进行了白刃血战。
战至最后,武士敏的头部、腰部、背部都受到了重伤,但他誓死部下阵地,犹卧地高呼“拼到底,不成功,便成仁”。
当残部战死到最后一人时,武士敏奋力从地上跃起,一声暴叱起,持战刀掠起一溜冷电,有如怪蛇吐信,战刀有如长江大河,浩滔不绝,呼呼轰轰,挟着万钧之力,一口气杀死数名敌人。
之后,武士敏自戕,时年48岁。
武士敏为国捐躯后,各地报纸竞相报道,著文盛赞这位抗击倭寇、成功成仁的民族英雄。
日军为武士敏的这种英勇气魄感染,将他的尸体运回长治 , 以上将规格,礼葬于城内。
为了纪念他,沁水县改名为士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