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切菜、炒菜、做汤。。。中午时分,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的一条巷子里排着十几个炉子。病人家属在这里很忙。不时地,食物的气味飘出来,充满了烟火。
在胡同里,万佐成和熊庚香为患者家属开了一家“爱心厨房”。18年前,一位年轻的父母来到万佐成的早餐店,想借炉子给生病的儿子做饭。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患者家属前来“借火”做饭。万佐成夫妇免费购买了十多个炉灶。
数十平方米的小巷分为洗菜区和烹饪区,一个小房间专门用来煮汤。
十多年来,为了维持厨房最基本的运作,病人的家人来到这里煎菜。万佐成夫妇只收0.5元。2016年,由于价格上涨,它涨到了1元。因此,这个厨房也被患者家属称为“1元抗癌厨房”。
“即使你生病了,你也应该吃得好,不是吗?自己也不会觉得难受。一直认为这些病人和他们的家人都很难。”熊庚香说,他和许多来这里做饭的人在为患者家人做饭时成了朋友。
中午,许多患者家属带着一个装满餐具和食材的小桶走进厨房。他们找到一个炉子,卷起袖子做饭。
“有些人来这里做饭,边做饭边哭。来这里看病的人都准备好了‘持久战’。”与厨房分开的是江西省肿瘤医院。熊庚香说,患者家属在做饭时也会互相交流和安慰。“生活总是还得在继续。”
小“爱心厨房”一边有一个火炉,另一边有一个水池,布局清晰。
在“防癌厨房”里,数十平方米的小巷分为洗菜区和烹饪区,还有一个专门用来煮汤的小房间。中午,许多患者家属带着一个装满餐具和食材的小桶走进厨房。他们找到一个炉子,卷起袖子做饭。
来自广西的潘玉英正在火炉前精心煮花生排骨汤。她已经在“抗癌厨房”断断续续地做饭3年多了。“外面的食物很贵,配料也不方便,味道也不如自己做的好。
最近,当地政府还资助“抗癌厨房”的环境升级。墙壁上覆盖着瓷砖,顶层覆盖着天篷,小巷里新建了厕所,还增加了炉灶。
“现在的条件好多了。之前在下雨的时候,我们必须边打伞边做饭。人多的时候,我们挤不进去。”看着越来越好的厨房,熊庚香的嘴不自觉地抬起
“以后我会继续把这厨房开下去。只要我有力气做事,我就会继续做这个厨房。”在谈到自己的未来计划时,熊庚香表示,即使他做不到,他也会找到继任者来取代他。“这个社会仍然有很多好人。我们可以找到接班人。唯一的要求是不能收取多的费用。”
“这条破旧巷子里的厨房,烹饪的焦急和苦涩,散发出温暖和芬芳,习惯了悲欢离合,你总是默默地准备炭火。”2021年2月,万佐成和他的妻子赢得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但他们没有去领奖。
熊庚祥说由于防疫工作的需要在北京领取该奖需要被隔离14天。如果算上往返时间,则需要近20天才能获得该奖项。在他们的综合考虑下,他们仍然没有去。他们的厨房离不开自己。
小巷里的炊烟源源不断,一顿“家常菜”被带到了病人的餐桌上。除了浓烟,厨房里还有坚强而充满希望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