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句话也不说
悲伤,抑郁,治疗...如果说两年前,当音乐剧《几乎正常》在中文版首演时,它仍然如此直白地在观众面前展开,以至于两年后,在评论界好评和期待中的第二轮演出,或许从另一个侧面得到证实,勇气逐渐流逝,更多的人已经能够正视现代社会的心理状况和亲密关系。
"接近正常"的故事并不复杂,剧作家布莱恩·约克基(Brian Yorkey)描述了一位母亲在儿子年轻去世后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她的疾病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 - 丈夫丹和女儿娜塔莉。该剧于2009年在百老汇上映,当年获得11项托尼奖提名,赢得了包括最佳原创歌曲在内的三个奖项。第一轮连续演出近800场,随后的巡演,与世界上多种语言版本一起,再次证实了该剧确实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家庭》确实是观众层面惯例最多的题材,但当你加上"精神疾病"时,就变得有点"近乎正常"了。"这是一部强大的摇滚音乐剧,与普通郊区家庭的精神疾病作斗争,并扩大了音乐剧主题的范围,"该委员会在获奖演讲中说,这是历史上第八部获得普利策奖的音乐剧。"的确,这些音乐剧,关于现代精神病学中的悲伤、抑郁、自杀、伦理,充满了药物名称和医学术语、感情和治疗的后遗症,它们在主题和内容上相当剑拔弩张,再加上内容所服务的各种音乐形式,以及对家庭和人类问题的复杂探索,不难看出音乐大师斯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的概念音乐剧的影响。
母亲戴安娜好而脆弱,病得歇斯底里,冷静下来努力坚强,是一个非常好的角色,这轮上海首演Kaju优秀的歌唱演技也很好地支持了角色,成功地将观众的共同感受融入了戴安娜。在回忆中,她讲述了自己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观众了解到,第一个孩子和婚姻对男女演员来说都是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以为我不在乎我的家人,"但戴安娜很快就适应了这个角色,转移了她生活的重点,只为孩子的死亡崩溃了。戴安娜的第一首大歌《我想念山脉》(I Miss The Mountains)也揭示了她的困境和欲望:"我的自由早已不复存在,但我怀念山脉。"
束缚她的束缚,肯定有孩子过早死亡留下的心结。"我是火焰,是呼吸,我是毁灭,贫瘠和喜悦,伤害你,守护你。我是你真心的愿望,也是你最黑暗的噩梦,征服你,占有你。"儿子加布无处不在的存在,以及不时重新出现的《我活着》的旋律,带来了一种恰如其分的邪恶感——加布是让戴安娜活着的想法,也是困扰她的噩梦。
戴安娜还被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所束缚,甚至是她丈夫的热切期待。说实话,丹爸爸的《全家重担在你手中》让人喘不过气来,而戴安娜的歌《你不知道》,很难看出自己为什么做了16年的好丈夫,尤其是在第二幕中,当丹的前脚掌劝说戴安娜去E.C.T.电弹疗法时,后脚坐在家里唱着"我们的家只有我一个人", 我想问他,是更在乎戴安娜的真实经历,还是更关心这个家的完整存在。这种剥夺和重建记忆的痛苦过程比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的第一幕更尖锐的矛盾,《这将是美好的》爆发了,植根于一定程度的爸爸"我想要我感受"的味道,他对治愈家庭的追求,以及无法了解和治愈个人可能恰恰是矛盾的。
略显叛逆的十几岁的女儿娜塔莉和她的男朋友在中文版中软化了他们的做法。虽然她有时不理解不讲道理的事情,尽管她痴迷于母亲对自己的忽视,但有时从父亲的脑海中流露出的微妙情绪比她父亲的心智更好,这种设置在娜塔莉的性格和戴安娜在家庭内部的竞争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当父亲叫她给母亲电击治疗时,娜塔莉的第一反应是"她有多信任你",她意识到了父医联合战线的问题:被当成病人的母亲早已被剥夺了自由、选择权和作为个体的尊严。
该剧保留了医生的建议,反人类的医学方法,以及音乐剧的原始讽刺意味。"几乎正常"的灵感来自约克基看到的一个关于患者接受电击治疗的故事,从一个名为"感觉电"的10分钟研讨会小品开始,作曲家汤姆基特为此写了一首摇滚配乐,震撼人心。在音乐总监迈克尔·格雷夫(Michael Greif)(曾执导过《豪斯医生》(The House of The House)和近年来执导的《致埃文·汉森》(To Evan Hansen))加入后,焦点从对医疗机构的批评转向了家庭痛苦。在中文版中,原版主题曲《感受电》甚至在首幕结尾被删除,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古德曼夫妇的情境中。
至于这个新版的舞美,与百老汇版的相同作品,硬结构搭建了房间的框架,不同的是房间地板放错了地方,有些楼梯也被翻转,隐喻着有时迷茫的精神和颠倒的生活状态;
在这一连串治愈悲伤中,近几年有很多好作品,获奖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也有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期待一个经历过痛苦的人回到过去?在认知谱系中,我们能否最大限度地提高对他人情绪和痛苦的容忍度和理解力?当一个家庭陷入困境,但个体"症状"不同时,是解决个体的问题,还是家庭的问题?个人是否领先于家庭?我们能否正视一下,作为家庭的一个整体,我们是要扮演救赎的角色,还是最好让彼此自由?
海边曼彻斯特的答案是,我们不需要传统的幸福结局。我很高兴在《几乎正常》的结尾,丹爸爸"生病了",他开始正视他死去的儿子,第一次喊出加贝的名字,并开始接受心理学家的治疗 - 而不是以前被母亲的悲伤或自我压抑的悲伤所掩盖的悲伤;在《几乎正常》的结尾,戴安娜决定离开并第一次选择治疗。没有人能保证疾病的康复,没有人能期待光明的未来,但至少她迈出了自己的一步:"也许不会好,也许不会崩溃。"我不需要一切都很正常,这太不可思议了,只要几乎是正常的,我就可以。偏离常态的小影子和阴气是悲伤的地方,可能更平和地生活。光的方向是"我想快乐,我不必正常",或者"我想活下去,我不必快乐"。"
错过第一轮比赛并在第二轮比赛中遇到这项工作是一件幸事。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精神疾病的传统所驱使,以至于人们总是把它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的"脆弱",而近年来,社会对心理问题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肉眼可见,我相信这是一个教你如何经历创伤的愈合过程, 有市场和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