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龄妇女减少、生育意愿走低、疫情等多因素的影响下,大陆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继续走低。这其中,一孩和二孩出生数各有哪些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二孩占比从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21年的43%左右。按此计算,2021年,大陆二孩出生数约为457万人。
全面二孩效应大幅收窄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国家卫健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通过对2013年以来历年一孩出生数和二孩出生数的推算梳理发现,尽管2021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要比2013年高出13个百分点,但从绝对量来看,2021年二孩出生数已经低于2013年。不过,相比二孩,一孩出生数下降更快,虽然目前尚没有2021年一孩出生数的相关数据,不过从2013年到2020年,一孩出生数降幅达到了51%。
表:2013年以来一孩和二孩出生数变化(单位:万人)(数据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公开数据推算整理)
需要说明的是,2013年到2015年的数据为原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的数据,2016和2017年数据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2020年的数据是根据卫健委公布的比例数据推算。部分年份部分孩次的数据暂缺。另外,当年公布的数据,与后续修订后的数据会存在一些偏差,但这种偏差较小。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对第一财经分析,目前,全面两孩的效应收窄速度较快,近年来一孩出生数量下降明显。近期的一些调查也发现,年龄相对较轻、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年轻人,只想生一孩不想生二孩的比例超过了20%;甚至有少数人明确表示,不结婚不生孩子。“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董玉整说,这些现象有多个因素。第一,育龄妇女每年减少300万以上,让有资格成为妈妈的人快速减少。其次,人们的生育意愿特别是处于生育旺盛期的人群生育意愿明显减弱,动力不足,不少年轻人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个性发挥和自由生活,更加愿意独居、单身,这些都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生育水平。再次,许多实际上有生育意愿的人们,因为生活中的经济压力、很难有效分配时间精力、不大容易处理好生育与就业工作和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现实面影响了生育意愿,减少自己的生育行为,结果自然就是生育水平的下降。
2020年一孩出生数比2013年下降51%
与此同时,从数据可以看出,相比二孩和出生人口数据,一孩出生数的降幅更大。2020年比2013年下降了51%。一孩的出生数变化,也关系到未来二孩和三孩出生数的变化。因此,一孩出生数的变化十分引人关注。
在20日早上召开的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教授表示,近年来,大陆的生育率下降也比较迅速,特别是一孩总和生育率下降抵消了二孩总和生育率上升的效果,这是群众生育意愿走低、婚育年龄推迟、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实际上,初婚数据的变化对一孩出生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一财经记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梳理发现,2013年是初婚人数的最高峰,达到2385.96万人。而到2020年,初婚人数为1228.6万人,7年下降48.5%,接近一半。
初婚人数下降近半,除了适婚人群总量减少外,还有其他更突出的原因。董玉整说,随着教育大众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能够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的时间被大大推迟。结婚时间、生育时间,都比法定结婚年龄、黄金生育年龄推迟了5-8年以上,压缩了人们主要是女性的生育时间范围。
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大陆各年龄段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中,20-24岁年龄段占比为37.6%,位居各年龄段第一。但到2013年,25-29岁年龄段占比首次超过20-24岁年龄段占比,成为占比最高的年龄段。到2020年,20-24岁年龄段占比仅为18.6%,比2010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相比之下,30-34岁年龄段占比为19.3%,比2010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大陆青年结婚年龄在不断推迟。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20日表示,当前,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婚姻推迟增加了女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进一步抑制了生育水平。
另外,疫情也影响了青年婚恋。董玉整对第一财经分析,疫情带来的社会活动限制措施,影响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往,减少了男女之间的沟通交流,直至恋爱和婚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