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周分封时其地理方位根据是凭借大概的地理方位

西周初期分封诸侯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分封了1200多个诸侯,也有说800多个诸侯,也有说400多个诸侯,也有说分封了71个诸侯,这些都见之于不同的史书记载之中。

通过史书不同的记载可以了解到西周时期分封诸侯有些地域不是十分明确的,也就是有很多诸侯的区域是以某地为中心,有一个大概的区域,没有十分明确分封诸侯国的疆域。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疆域十分明确的诸侯国,另外一种是没有明确疆域的诸侯国,只是以某地为中心,至于疆域问题还是要靠分封的诸侯自己派军队占领,明确自己的疆域。

夏朝建立之前,是属于部落联盟时期,那时在中华大地上有大大小小的部落占据,部落的疆域十分不明确,往往通过部落之间的战争或者协商确定部落的疆域。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在夏国统一战争时期,有很多部落被消灭,也有很多部落依附到夏王朝。依附于夏王朝的部落后来演变成封国——诸侯国,较为偏远的部落被称作“方国”,方国一般没有被征服。

西周初期,根据《左传》和《荀卿子》记载,周王兄弟之国和姬姓之国53个,跟随周王伐纣的有功之臣、前朝贵族、三皇五帝的后裔、夏、商后裔等诸侯国18个,合起来有71个诸侯国。

西周分封时其地理方位根据是凭借大概的地理方位

吕尚

西周时期分封的这71个诸侯国早就形成了固有的疆域,在边界上变动不大,有些诸侯之间的疆域也没有明确的界限。譬如姜子牙分封齐国,当姜子牙到达封地之后,立马派遣军队占据自己封国的疆域,而此时山东半岛上的东莱国也正在派军队拓展自己的疆域,双方军队碰上了头。打败了东莱国几次进攻之后,齐国的疆域才基本确定下来。

为了赢得自己部落或者封国的安定,很多偏远的诸侯国、方国都表示对周王朝的臣服,接受西周的分封,这些方国、诸侯国在西周初年之时有330多个,加上原来分封的71个诸侯国,凑齐了400之数,这也是西周分封71国和400多个诸侯国的来源了。

包含西周和东周时期,接受周朝分封的诸侯国总计800多个,这也就是800诸侯的来历了,当然很多诸侯国在争斗中被消灭了不少。

一般来讲,西周时期是有地图的,大都以某地为中心,分封方圆多少距离的国土。接近周王国核心区域的诸侯国之间是有明确的疆域界限的,一般以江河、山等作为区别疆域的地标性界线。距离比较偏远的诸侯国,疆域划分十分不明确,都以某地为中心,至于疆域则需要自己拓展,一般都以军事斗争确定具体的疆域界限。

西周分封时其地理方位根据是凭借大概的地理方位

春秋列国形势图

西周初年,人口估计在340万左右,而疆域比较辽阔,分封的71个诸侯国不单单是疆域问题,还有“授民”,如:鲁国: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卫国:陶氏、施氏、繁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等;唐国(晋国):怀姓九宗,职官五正。

西周的分封的诸侯国,尤其是嫡系姬姓的诸侯国不单单要授予封土,还要授予民众,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诸侯国。

西周分封的71个姬姓诸侯国主要目的如下:第一,拱卫周王室;第二,按时缴纳赋税、军力支援周王室;第三,诸侯国有权力在自己的封国内再进行分封;第四,诸侯国可以组建自己的军队,在封国内征收赋税。

其他较为偏远的诸侯国,周王朝对他们的控制力较弱,很多诸侯国都是有名义上的臣服,缴纳的赋税也较少,更不用说军力支持周王室了!

至于西周分封时当然用地图了,那时的地图比较模糊,没有现在这么精确,大都是粗略的地域概念划定诸侯国的疆域,如果要确定自己的疆域,还要靠军队和民众开拓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