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代,黄河上有这样一个传说。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中华民族世代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在黄河之水的滋养养下顽强生存。

相传四五千年前,大陆原始社会的黄河、长江流域曾发生过多次大洪水。 洪水浩大,淹没了广阔的田野、茂密的森林和许多村庄。 人们流离失所,被迫逃往陡峭的山峰或躲在深山的洞穴中。 遥寨连年下雨,黄河泛滥泛滥,黎明百姓深受其害。 于是,尧在大臣们的推荐下,任命夏侯氏族长鲧治水。
夏部落起源于大陆西北部的一个古老部落,黄帝部落的一个分支。 他们从前人的前进路线向东进入黄河流域,然后在河南嵩山至沂水洛水一带定居。 他果断行动,但他刚愎自用。 临走前,他信心满满地对尧说:“治不了水,我愿意受罚。”鲧急于治水,马上就开始治水。鲧试图用石土堵住洪水。但洪水太强了,被挡住后,力量更大,就像笼中的野兽左右奔跑,结果黄河上的灾情更加严重,附近村庄的房屋倒塌,百姓逃亡。 情况很可怕,洪水越来越严重,历经九年,鲧已经尽力了,但黄河的水仍然没有消退。那时尧已经老了,能力也随着衰减,所以就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智者舜。
舜继位后,亲赴灾区视察。 所到之处,洪水浩瀚无边,一望无际,肥沃的田野和房屋都被淹没在水中。 由于鲧治水不力,给百姓带来严重的灾难,舜将鲧免职,送到玉山,不久就杀了鲧。 百姓的悲惨境遇,让舜彻夜难眠。 经过多方调查,他决定任命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承继父业,决心平息洪灾,重重救下万民。 他很清楚,这件事,事关重大。 首先,父亲的去世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再加上,如果他再治不好洪少,对那些已经无家可归的人来说,情况就更糟了。 他思索良久,请来几位名门长老,商议治水大事。 经过激烈的争论,禹决定将黄河的水引开。
结婚的第四天,禹辞别了妻子。 带着后稷、契和其他助手踏上了一条漫长而艰巨的治水之路。 那时人口稀少,除河流外,大部分地方都是深沟和荒山野岭。 禹只能一边开路一边往前走,他的足迹在当时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但禹却以超人的毅力穿越山川,在各个地方测绘、测算、规划。 他还与其他人一起运石砍柴,开河挖沟是一项宏伟的治水工程,在风霜雨雪中缓慢而艰难地进行着。 禹为了治水,露天生活了十三年。 他又累又瘦,腰弯了,指甲磨秃,脚底长了垫子。
十三年,他三度经过家,却没有进去。 据说,有一次他在儿子出生时从屋前经过,孩子大哭。 他都没有进去看。 和他一起工作的人都很感动。 禹帅百姓由甘肃积石山而下,将黄河一路疏通至黄河中游,就是现在的山西河津与西安西韩城县的交界处。 发现一座高山挡住了黄河的去路,浩瀚的黄河水盘旋而回,淹没了高大的蒙门山。 禹立即命人在山上劈出一个大口,被困的黄河水轰鸣如闸门。 当它倾泻而出时,水声震耳欲聋。 从那以后,它一年四季都风起云涌,畅通无阻。 当时,禹将这里命名为龙门。 人们称龙门禹门口为纪念他的功绩。
禹继续往水的方向前行,走着走着却发现另一座山挡住了水路。 禹命人在此山上开三门,取名神门、鬼门、人门,即今有名的 3 门峡谷。 大禹的脚步走遍了黄河两岸,黄河的洪水终于完全消退了。
大禹之名,人人称颂,全国人民以不同形式纪念他。 当年因劳累过度,曾在柏树下休息,人们称这棵柏树为神柏。 还有一座纪念大禹的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繁衍,形成了今天的大禹都镇。 不远处,有一个大禹下榻的地方,后人称其为鱼店村。
据说三门峡附近有七口石井和两个马蹄坑,都是大禹当年留下的痕迹,大禹完成了他的使命。 人民重建家园,安居乐业。 这光荣而神圣的成就,让舜非常兴奋。 他立即把大禹叫来,请他谈谈自己在治水方面的心得。 禹谦恭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工作,我只是采纳了别人建议。舜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和他谈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舜认为禹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所以舜让位给禹。
禹当上首领后,继续为部落尽职尽责。 禹派博盖将稻种分发给多雨、高温地区的人们,让他们种稻。 禹还派出善于种庄稼的后稷,将各种粮食分发给各地的人们,以安顿口粮和种子。 并教人耕作,他的一系列措施使当时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由于禹治水、发展农业的功劳,各族人民都非常拥护他,以表扬他不怕困难、造福于民的大功。 后人称他为大禹。 大禹年间,社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夏族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嵩山地区沂河、洛河盆地的黄土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