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家 世---谨以此文献给我至亲的家人

作者:风雨夜归人1978

上周,远在外地上大学的闺女发来微信说:“学校要写一篇关于家族史的论文,我们姓周家有家族史吗?”老婆在微信群里调侃说:“你们姓周家三代农民,哪有什么家族史。”汗颜之余,不禁感慨。于是就萌生写我的父母家庭的念头,以此来献给我至亲至爱的家人。

早年听奶奶说,在解放前我们一家都是从中原逃荒要饭到了此地安家落户的。我们虽然不是名门望族,都是平凡百姓家庭。无论平凡或者伟大,但良好的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我想,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社会环境,坚韧、勤劳、正直、憨厚、宽容等朴素的家风从来不曾或缺的。它影响我们一生,影响着几代人。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重视家人亲情,重视家风的传承。

我们周家,自曾祖父起,都是三代贫农。曾祖父祖母生了我爷爷和二爷爷还有四个姑奶奶。一大家几口人,生活尽是穷困潦倒。解放前,兵荒马乱,从中原逃荒到江苏苏北骆马湖和大运河边。新中国解放后,就留在当地安顿下来。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骆马湖和大运河之间,土地肥沃,鱼虾满湖。曾祖父在农闲之余造了条小鱼船,织网捕鱼。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倒也安稳。淳朴的民风,和睦的邻里关系,让我们孤门独户的周家在村里,没有被人家欺负。后来,爷爷的兄弟姐妹都到了结婚论嫁了,家里经济压力大。曾祖父就造了10多吨的木船,运货物沿大运河南下,过长江,到苏南城市 。时间长了,就在南京市下关码头常驻下来。

后来离家太久,老家都落荒了。曾祖父就让我爷爷回老家和奶奶结婚,生了我父亲兄弟姐妹6个人。继续打鱼种地,二爷爷则留在南京发展。

回到苏北老家后,正遇上文化大革命。因家里殷实,我的爷爷被打入“黑五类”。渔具被收缴,家具被没收。一贫如洗,生活十分困难。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父亲通过媒人与我母亲结合。在改革开放前后,生了我们姐弟五人。一家人生活紧紧巴巴,又要上学,又要吃穿。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湖边。村里分土地,划地界。允许个体经营发展,鼓励个人创业。于是我父母重操旧业,打了渔船,编织渔网到湖里河里9逮鱼摸虾。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沿大运河边陆陆续续有水泥造船厂出现了。那时车辆较少,道路路况较差。运输还是靠水泥船运输,一是运输价格低廉,二是一次运输货物多。于是父母商量,卖了渔船和渔具,又向亲戚借了2000元钱,到造船厂造了一条15吨的水泥船跑运输。那时普通工人每月工资不过30元,2000元算是巨资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的搞活,需要船舶运输的货物越来越多 。到了千玺之年,水泥船安全隐患大,吨位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钢舶船已陆陆续续投入市场。 父母也挣了不少钱,就造了一条500吨的钢舶船跑运输。后父母年纪大了,就把驶船的任务交给我弟弟。弟弟后来显船太小,又举全家之力,造了一条3000吨的钢舶船。最远的跑到三峡大坝那边,沿长江运河来回跑,现在还在运行之中。几代人辛勤的经营着小家,吃得苦,受的难只有自己知道。

父亲文化水平不高,小学没毕业,但一直注重我们兄弟四个的学习和培养。从小就让我们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启蒙教育中,让我们懂得礼仪道德。相对于父亲的慈祥,母亲太过严厉,经常斥责我们。一旦发现调皮捣蛋,必定棍棒交加。母亲的严厉是有道理的,她是害怕我们兄弟四人成人后家庭不和睦,会走上弯路。千玺年前,母亲在城里先给准备结婚的大哥买了房子,后来陆陆续续,为剩下的三个儿子买了房子。从此一家人在城里安家落户。小孩们也都陆陆续续出生,在城里上学。这对于生活在中国普通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很大的福分了。两个哥哥也都有自己的事业,我后来考上公务员到了省城,弟弟继承父业,还在跑船。如今父母风烛残年,在城里弟弟家带小孩上学。下一代也都很争气,大侄子考上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我闺女考上海洋大学,三哥家的侄女当了老师、医生,弟弟家的侄子也刚刚考上大学。每逢遇到左邻右舍,父亲都笑的合不拢嘴,大家说姓周家下一代都有出息了。我们对小孩的教育,也一直传承着父辈的教导,一直传承着良好的家风,那就是勤劳、善良、勤奋、诚实。

正是因为目睹了农村的贫穷与落后,父辈们才让我们后辈发奋读书,从而改变命运,从农村走向城市,实现更高一阶的人生。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家庭,但父母亲人为我们充当了渡船人,把我们渡向彼岸,渡向幸福光明的彼岸。应该说,父亲这一代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这一代人走出了农村。我们只有在继承的层面上把良好的家风、家规显现出来,后代人可以记住前代人的教悔,在这个既功利又理性的社会上明白存在的意义。从而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家 世---谨以此文献给我至亲的家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