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中农村之正月年

作者:秦声健韵

春节前后,农事正休。一年四季劳碌的农家人才能真正“清闲”一段日子。初一早晨,吃罢新年“浇汤面”,不多会儿,整洁干净的村口、街上就开始三三两两地聚拢起人来,在春日的暖阳下,成人有聊天的,有打牌的,有荡秋千的。女孩子有踢沙包的,有跳绳的,有跳格子的。男孩子有滚铁环的,有玩弹珠的,有打“猴”(陀螺)的,有三五成群用木制“刀、枪”进行“冲锋陷阵”的。一位年轻人不晓得从哪里搜罗来的雷管,远远地延伸出导线,最后直接引爆,一声炸雷平地起,惊得众人侧目。

记忆最深刻的,也是男孩儿玩得最过瘾的,还是过年前后自制的火药链子枪,通常是找大些儿同伴帮忙,用粗铁丝以铁钳手工折曲,先加工成手枪骨架,打磨好撞针,再将废弃的(自行车)链条逐个拆解下来,双孔对齐,串连成枪膛,以宽皮筋固定好,最前端以车辐条旧铆钉封堵,并露出枪眼,撞针再以另一根橡皮筋牵引。发射时,稍掰开前端枪眼处两节,倒插入火柴棒,封死枪眼,注入火药,摆正枪膛,牵拉起撞针一端,轻轻扣挂于枪柄顶部突起处,单手平稳枪身,最后扣动扳机——“叭”一声脆脆的亮响传向远方,枪口处一缕青烟飘起,仿佛战场上杀敌凯旋,看伙伴的眼神都充满着满足和得意。孩子们捡拾的鞭炮,带引线的,能燃放的就用香火燃放了。没引线的,就一个个剥开,利用火药打枪,或是捡两片干瓦片,一片凸面向上,将些许火药置其上,用另一片凸面盖住,然后脚跟用力一蹭,“叭”一声响直透天际。或者将火药撒在纸上,用火柴引燃,一不小心“噗”一声,一下就被猛然腾起的浓浓黑烟燎曛成了大花脸……

孩子们有自己的开心,大人们也有他们的娱乐。春节期间,除了走亲回娘家,村上都会用又粗又长的木椽交叉,架起高高的秋千,那粗长的绳索一经荡悠起,青壮年和胆大的少男少女们那过剩的能量就得以尽情的宣泄。正月天,街道上更是少不了锣鼓的喧天,秧歌的豪迈。有的村里甚至唱起了秦腔戏,锣钹板胡噪噪声喧,铿锵有力的呐喊,声如滚雷,响彻天际。有的乡镇组织“社火”,尤其是汤坊前堡子的“血社火”,让人至今心有余悸。但见迎面而来的一队马背上,一个个汉子面目血腥狰狞,有的“刀斧斫面”,有的“箭穿背肩”,有的“钢刀穿膛”,有的“残腿血臂”……扮相之逼真,形象之恐怖让人一生难忘。

时光如驹,流年似水。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如今的乡村楼更高路更宽村更美,进城返乡人员也把新观念新事物带了回来,改变的是岁月和容颜,不变的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福祝愿。伴随着禁燃烟花鞭炮,春节出游,异地过年也成为时尚。如今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人们已经没有小时候的兴奋与期盼,只剩下淡淡的愉悦和对那些美好记忆抹不去的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