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丹
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有: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坚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与时俱进、守正出新地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此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这些经验集中体现为“六个坚持”。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一致
党成立百年来,无论历史如何嬗变,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性原则始终如初。现实地说,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性原则,是与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形势复杂、充满斗争的“常态”密不可分的。党在百年历程中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旗帜鲜明讲党性,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不偏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二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和立心铸魂的作用;三是树立坚守意识形态的阵地意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在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性原则的同时,党把人民性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导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性,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作为根本追求,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党在百年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相统一;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和依靠人民搞好意识形态工作有机统一。
坚持一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主导与多元文化并存的方针,既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拒斥和批判错误思潮,同时又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主张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学互鉴。其经验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其二,始终坚持多样文化并存,保持文化繁荣发展。
党的指导思想与文化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一元指导、多元共生的关系。在百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经济成分多样化为理由推行指导思想多元化。党的百年意识形态建设力求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主旋律是主导,多样文化不可或缺,二者统一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方面,党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加强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进行意识形态创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意识形态永葆旺盛生命力的密码。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得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论,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今天,面对新时代“两个大局”,党的意识形态创新不仅围绕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展开,还在积极回应为世界谋大同这一要求,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此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亮点。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做到了始终紧紧围绕实践问题、社会矛盾和时代主题展开。
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相耦合
党在百年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
其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思想。
其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如何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理论建设史。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上坚决反对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到了与时俱进,同时,积极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开拓创新,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机制创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从地位论视角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从根本任务论视角强调了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巩固思想基础”,以及从内容论视角强调了如何搞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即要“把理想信念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要“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等。
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铆接
百年来党一直非常重视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论武装,同时时刻注意防止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
坚持批判性和建设性相统一是被党的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的。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批判非无产阶级思潮,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两条道路”“两个阶级”的斗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极“左”思潮的冲击,以及在改革开放时期面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的冲击,党始终能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立”与“破”,遵循意识形态工作中“立”与“破”的辩证统一,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原则。一方面,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通过正面教育宣讲,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做好内宣和外宣工作;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坚持真理、批驳谬误,与不良社会思潮和错误舆论斗争到底,破除不良社会思潮造成的思想迷雾,破解国际舆论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判误读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恶意抹黑。
坚持价值性与制度性相链接
将价值性与制度性相链接,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中涵养意识形态建设,夯实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根基,同时以制度规范保障意识形态建设,是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又一基本经验。
一方面,以价值观建设为抓手,筑牢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根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大陆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两翼,内容十分丰富。“为人民服务”“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已经成为党坚持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从战略高度推进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制度建设,同时重视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新中国的成立为把党和军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制度推向全国创造了条件,各行各业陆续开始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学习的制度化。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了拨乱反正,恢复了党在长期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形成的正确原则,优化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加强了相关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并通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意识形态建设制度逐渐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政治和战略高度明确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根本制度”,而这一根本制度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
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实现价值性与制度性的“刚柔并济”,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鲜明特征与独特优势。
我们要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惊天动地伟大奇迹的“关键密码”,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4期,李潇潇 王志强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