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秋》风云(二百零二)

《春秋》风云(二百零一)

襄公九年(中)

第一百九十六回 两强相夹练兵迭 兵临城下订盟约

秦景公派遣大夫士雃(jiān音艰)请求楚国出师讨伐晋国,楚共王答应。其弟子囊(公子贞)说出一番话来,可见知己知彼:“不可。今还不能与晋国抗衡。晋国君量才录用人才,举荐能胜任者,任命官员有考量。把最高卿位让予善人,大夫遵守职责,士致力于教育,百姓尽力于农事,商工皂隶安心于从事的职业。韩厥(韩献子)告老,知罃(知武子)执政。范匄(士匄)年轻但职位在荀偃之上,辅佐中军。韩起年轻但职位在栾黡、士鲂之上,辅佐上军。魏绛功劳多,却认为赵武贤能宁愿处辅佐位。君明臣忠,上位谦让下位尽心。这种时候晋国不可敌,事奉就行。请您考虑!”楚共王回答:“我既已答应,虽与晋国存在差异,但还是出兵吧。”

  秋季,楚共王驻军“武城”(今河南南阳北)做秦国后援。秦国入侵晋国。晋国闹饥荒,无力回击。

十月,鲁襄公、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世子光十二国联军聚集。十月十一庚午日,兵力部署:鲁国季武子、齐国崔杼、宋国皇郧跟随晋国中军知罃、士匄攻打郑国东门叫“鄟门”;卫国北宫括、曹国、邾国跟随晋国上军荀偃、韩起攻打郑国西门叫“师之梁”;滕国、薛国跟随晋国下军栾黡、士鲂攻打郑国北门;杞国、郳国跟随晋国赵武、魏绛砍伐路边栗树,扩展道路。十月十五甲戌日,联军驻扎在“汜水”(今河南郑州中牟西南)边,传令众诸侯:“修理刀戈战车,备足干粮,送回老幼之兵,负伤者住到“虎牢”(今河南郑州荥阳西),赦免过错,围困郑国。”

相当于宣布要打持久战了,郑国害怕,派人求和。晋国荀偃(中行献子)建议:“围困郑国,伏击援助的楚师,不然没成就。”知罃回答:“先与郑国结盟,然后假装退兵,蒙蔽楚国。引诱楚国讨伐郑国,疲劳楚师。我们把四军分成三军,外加十二国联军,痛击楚师。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训示。”十二国联军除了晋国,其余皆不想战,这样,允许郑国讲“成”,“成”需缴纳税赋。

《春秋》风云(二百零二)

郑庄公陵墓

十一月初十己亥日,算上郑国,共十三国在“戏地”(今河南郑州登封)结盟,郑国归顺晋国。结盟前,郑国六卿公子騑、公子发、公子嘉、公孙辄、公孙虿、公孙舍之(子展)及其众大夫、六卿嫡子,皆跟随郑简公参加会盟,可见,对盟会的郑重其事。

晋国士庄子制作盟书:“自今日结盟之后,如果郑国不对晋国惟命是从,怀有异志,就如此盟。”这种盟约是对单方面的要求,郑国公子騑一听快步走向前,诉说理由:“上天降祸郑国,夹在两强国之间。大国不赐友好德音,用战乱强行要挟郑国结盟:让郑国鬼神得不到祭祀,百姓不能安心于稼穑,导致男女身体瘦弱,无处可诉。自今日既然结盟,郑国如不遵守礼仪或者强力不足以保护,还敢有异志,亦如此盟。”这是对双方共同的约束。可见,结盟是对双方的约束,对单方面的约束,算不上盟约,只能算霸王条款。

晋国荀偃问:“修改盟辞!”郑国公孙舍之回答:“都已经告知神灵了。如果可改,大国亦可叛。”晋国知罃私下对荀偃说:“我们确实不合道义,用盟约要挟,不合礼仪哉!既然不合礼仪,怎可主持盟会?暂时结盟就退兵,先修德行再说,郑国必得,何必非今日?我们不德,终将被百姓丢弃,仅仅只会是被郑国丢弃?如果休养生息,远人来归,何必非郑国来归呢?”这样,结盟后返师,总算还有贤良者守护。

《戏地盟会》

联军十二戏地集,强力碾压秀武力。

只为顺从贡税赋,栽培打手称心兮。

晋楚拉扯成战场,岁岁只闻刀戈驱。

郑民忧伤血泪涕,何曾霸主恻隐怡?

辛丑年十一月初三

《春秋》风云(二百零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