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鼓舞自己前行并且做成一件事情,一切从信念开始

作者:思笔记

《夺冠》中有这样两个场景,彭昱畅 饰 年轻的陈忠和,起初的陈忠和只是女排的陪打教员,连和女排随队出征的机会都没有,那个时候的白浪 饰郎平(青年)还只是国家队的替补。在 郎平打排球的时候,陈忠和说天赋这个东西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要 郎平接受现实。但是 郎平问了一句话,他说难道你就甘心这样想一辈子当陪教么,没有考虑成为中国女排的主教练么?

鼓舞自己前行并且做成一件事情,一切从信念开始

另外一个场景则是巩俐 饰 中年郎平问朱婷你为什么打排球?朱婷最开始在答卷上写着:“是为了爸妈”。所以刚开始的朱婷打排球特别差劲。郎平说:“那样你永远打不出来”。要她再想想,朱婷说:“为了自己”。郎平问“你自己想要什么”。朱婷说“想成为你”。郎平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

鼓舞自己前行并且做成一件事情,一切从信念开始

作者周岭的《认知觉醒》短短数月破15万销量的战绩,目前数据还在持续增长。这次讲诉的是姊妹篇《认知驱动》。虽然都各自成书,但是内容却是紧密相关的。《认知驱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诉做成一件事情的心法,第二部分讲诉做成一件事情的技法。帮助大家解决焦虑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跳出做一件事情反反复复的怪圈。助你发现人生目标,掌握成事方法。

鼓舞自己前行并且做成一件事情,一切从信念开始

是什么阻碍着我们前行的脚步?

言归正传当你要去做一件你从前未做过的事情或者是完成一个大家都认为不可能达标的计划。你会想什么呢?

这个事情我我做不到。

不行,我害怕失败

算了吧,这个事情不太切实际。。。

在电视剧《仙剑奇侠传3》中就有这样一个场景,下面图片是邪剑仙说的一段话语。大概意思是说,如果你想去做一件事情,你不开始你就一定会输,但是你开始去尝试做这件事情,那至少还会有一半赢得机会。

鼓舞自己前行并且做成一件事情,一切从信念开始

很多事情我们还没有开始就陷入了自我否定,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败给了自己的思维,一件事物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在我们思维中结束。这是为什么呢?

成功,最怕一开始对自己说不可能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总是偏向于理性思维,而这种理性思维思维是有局限的,理性思维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情,对于未知领域,他会产生怀疑,绝大多数都会偏向理性思维。

在做事情和计划的阶段,我们会将愿望和过程在头脑里进行多次模拟演练,直到像“看见了”它的结果是我们满意的才肯罢休。

某些情况下,理性思维不仅不会成为达成目标的力气,反而还会成为阻碍。

当你习以为常的观念被颠覆,说明你可能要进步了。

在2007年的时候正值互联网快速发展阶段。那时的王坚是微软的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当王坚跟马云第一次见面,就告知马云如果阿里还不能掌握技术,未来就不会有阿里的身影,这一句话深深触动了马云。一个是为了圆梦,另一个则是考虑企业的发展,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

2008年王坚离开世界第一大厂微软,进入阿里工作。马云当时给了王坚10亿元做研发。王坚进入阿里负责阿里的输出技术,自主研发云计算技术。成立了“飞天”团队。当时的两位计算机大佬是这样评价的。

马化腾说:“云计算这件事情过个几百几千年可能能成,但是现在还是太早了。”

李彦宏:"新瓶装旧酒罢了”。就这样阿里云出生和王坚一直在人们的质疑中成长。

2008年年底凑齐30位技术工程师才勉强开始研发,环境也是相当艰苦的,各种测试设备推买了办公室,在夏天那样的高温都不能开空调。

鼓舞自己前行并且做成一件事情,一切从信念开始

2009年开始了第一次投入测试,测试过程接二连三的问题摆在了王坚的团队面前,为了节约时间,王坚只好带领研发人员住进办公室,就这样过了几个月第一阶段的问题才得以解决。王坚的团队虽然不比其他人付出的少,在阿里巴巴的每年评比上都是垫底的。

王坚云计算依然没几年过去依然没有起色,很多人都开始骂他是骗子。技术的瓶颈、研发团队人员的出走、所有人的质疑。王坚终于忍不住了在某一年的年会上痛哭起来。还好马云一直相信王坚,并且承诺每年给他十亿研发费,要一直坚守着王坚把云计算整出来。

2012年王坚带着剩余的技术人员开始一个个攻克和排查问题,这个工作一直到2013年6月。云计算最关键的最后时刻到来了,5000多台电脑服务器集合在一台电脑。需要拔掉电源查看系统稳定性,如果失败则意味着十几年的实验全部付之东流。工作人员多次咨询是否关闭电源,在王坚点头示意下开始了最后的测试,最终牺牲掉10台服务器,四个小时后王坚交出来令满意的答卷。

如果王坚院士在制作云计算的时候说我害怕失败等,迟迟不去行动,当别人提出质疑的时候,自己也陷入自我怀疑,或许就没有云计算的问世了。做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有时候我们无法达成目标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理性,而是因为我们不够感性。

解决了我们第一个开始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来谈谈制定目标坚持下去做。

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半途而废?

你曾经是不是定过这样的目标:

我要戒烟

我要减肥

我要阅读等。。。

刚开始几天去执行这些计划的时候还是信心满满,但是没过多久就不了了之了。。。

改变自己的身份定位,坚定的信念

我们每次去实行的时候只盯着最浅层的”结果“去行动,结局往往是为做而去做的,最后很容易不了了之。少部分人会在"过程”下功夫,不满足于做什么,还会探索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去做,但是这种也很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去做。只有达到"身份"这个层次,从心理建设开始行动。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暗示自己,我不这样做我会浑身难受。

身份定位就是进行自己的心理建设,身份在不知不觉地重塑,在生活中,就算不告诉你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内心也有一个默认的身份存在。

博多舍费尔拥有多重身份的德国投资者,26岁的那个时候的他还是债台高柱,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自己人生第一位导师。大多数普通人可以想象自己的月收入增加一倍。但是5倍甚至是10倍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奇迹。舍费尔先生也是这样的想法。

鼓舞自己前行并且做成一件事情,一切从信念开始

当时的舍费尔不仅背着债款而且工作也丢了,他的导师要他写下了自己定位的月收入目标,导师给他说你这个目标可以定高点。他第一次写了3万欧元每月,导师对他这个数字很不满意,觉得他目标太低了,但是舍费尔先生觉得这个已经很高了,还以为导师会表扬他。

于是让他重新写,舍费尔很排斥,但是导师说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是没法教你了。没办法第二次写的目标是每月5万欧元,导师对他这个目标勉强满意。但是舍费尔先生觉得心都是悬着的,觉得这个目标太高了,不可能完成。

舍费尔先生会经常进行复盘加强他的金钱定位,再加上导师的帮助和开导。仅仅两年半就达到了这个目标,而且还远远超过了这个目标。

定下目标,给自己画个大饼,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完成。不断去加深这个印象,你就可以达到你的目标。

舍费尔从怀疑确定自己每月月薪,这都来自己自己给自己"身份“定位。那些可以明确自己身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他们肯花时间进行心理建设,能从上而下或从里到外地改变自己。不知不觉地进行”身份“的自我重塑。

一个人只有彻底了解做成一件事情的本质后。用底层规律开启认知驱动力,才能跳出多次徒劳无功的困境。真正消除焦虑,获取人生幸福,让自己的努力变得真正有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