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于李白的一些记载

关于李白的一些记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他的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的傲岸;“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是对他才华的赞叹。

关于李白的一些记载

他既给后人留下了艺术瑰宝,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悬而未解之谜:他的诗歌才华缘何如此出众?生在李氏唐朝,他为何终生未科考?他的出生地在何方?他的祖先到底是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关于李白的名号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太白金星犯错误后,被玉皇大帝下放凡尘,他漫游到了风景秀美、山明水秀的青莲乡,被此处的美景吸引,便决定在此处投胎。

恰好,一个相貌清秀端庄的妇女在河边浣纱,他就变成了鲤鱼跳进了妇女的竹篮中,这个妇女正是刚从西域迁到此处不久的李客的妻子,即李白的母亲。

看见鲤鱼钻到自己的篮子里,她非常高兴,带回家与丈夫烹吃,此后不久,李氏便有了身孕。

有一晚,她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天上一道金光,太白星从天而降,不偏不倚地落入自己怀中。

梦醒后不久,她突然阵痛,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李氏将梦中情景告知李客,李客为儿子取名李白,字太白。

令人不解的是,传说为何要给李白一个“太白金星”转世,而非“文曲星”转世的出身。

按照常理,“文曲星”才是文人墨客的象征。

有人猜测,太白金星成仙之前名叫李长庚,跟李白同姓。

此外,太白星和文曲星在仙界并称为“舌笔双绝”,能说会道也是好文章的基础。

这样的传说无疑为李白的身世蒙上了一层神秘之纱,也让他本就不甚明了的家庭背景更加扑朔迷离。

李白身世之谜

李白的身世之所以令人关注,一是因为史料上关于他的出生之地说法不一,一是因为他的祖先跟李唐家族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

对于李白的出生地,史料中没有翔实的记载,在众多说法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大致有以下几种:蜀地说。明确提出此种观点的是明代学者杨慎。他依据的是《成都古今记》中“李白盛誉彰明(今四川江油)之青莲乡”,并且蜀地有很多李白出生时的传说。

西域说。这种观点的最大支持者是陈寅恪。他认为,李白的父亲之所以叫李客,是因为“西域人的名字不通于华夏,故以胡客称之”。从李白为其子起名“伯禽”及其诗歌的风格中可以看出他突厥化的程度不浅。

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学者认为李白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的托克马克)。《范碑》中曾提到李白祖上“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李白也诞生在了碎叶城。

至今为止,偏向于李白生于蜀地的人相对较多,因为李白号青莲居士,正说明他对青莲有着深厚的眷恋和热爱。但也有人称,李白也许在青莲居住过,他的祖籍究竟在哪里还不得而知。

祖籍未定,李白的祖先也自然成了人们评说和猜测的对象。

有学者认为李白是西汉前将军李广的十六代孙李的九世孙。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李白的祖先是曾为杨坚打天下立过汗马功劳的李浑。

不过,最具戏剧性的说法是李白是李建成或李元吉的后代。

这种说法完全是根据李白不入仕途的经历揣测而出,没有任何史实根据。

李白的四次婚姻

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或者说有过四段婚姻生活。

从文献记载看,大致情形是这样的:李白的第一、四段婚姻是较为正式的,中间两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两段婚姻的对象都是有来历的妇人,她们的祖先都曾经做过宰相,而且都是权重一时的宰相,中间两段婚姻,前者只知其姓刘,后者只知道是一个山东女子,姓氏都没有留下来;李白第一、四段婚姻,不是常见的男婚女嫁形式,都是“女婚男嫁”——李白做的是上门女婿,俗话所说的“倒插门”。

四段婚姻生活,李白当然是得到过不少快乐的,但是,烦恼也实在不少。

李白第一次结婚,是在二十七岁,婚姻的对象是安陆(在今湖北省)的许氏。

许氏出身高门望族,其祖父许圉师曾经做过左丞相。

许圉师的父亲许绍更是了得,跟唐高祖李渊同过窗,后来被封为安陆郡公。

许圉师因为小儿子许自然打猎时杀了人,为抵罪遭到贬谪。

但是,百年之间,许家一直是簪缨满门,相当兴旺的。

李白这一次结婚,居间搭桥牵线的是一位姓孟的州县副职官员。

李白跟这位许氏夫人大约生活了十年,生有一儿一女。

女儿名平阳,儿子小名明月奴,后改名为伯禽。李白后来带着儿女,移居东鲁(今山东济宁),诗文之中再也没有出现许氏身影。

有人以为许氏病故,有人以为婚变,没有定论。我倾向于许氏系病故的说法。

李白在第一段婚姻期间,大部分时间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

住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造了石头房子,开垦出山田。

耕种之余,每天读读书,时常呼朋唤友一起赋诗、饮酒。

应该说,日子过得挺滋润。估计前半段时间,夫妻的关系还是可以的。

后半段时间,李白忽然频繁离家外出,有时候是为了寻找做官机会,有时候是为了寻访名胜古迹。

合理想象一下,李白夫妻的关系可能有了变化。

这一段婚姻,最让李白烦恼的是入赘一事。

入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即使他是胡人,传统观念相对淡薄一些,但是,从李白内心讲,显然是不情愿的。

这种烦恼心思,他的一些诗文中有所流露。例如,《少年行》一诗的“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邺中赠王大人》一诗中的“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英豪”、“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等诗句,都不难品味出李白的苦恼心情。

许氏病故之后,李白带着儿女移居东鲁。李白的家族,大部分定居在山东。

这大概就是后来杜甫等人称李白为山东人的由来。

到了山东不久,李白一位名叫李冽的堂弟(当时做着兖州长官佐副的官职),帮助李白续娶了一位刘姓妇人。

这位刘姓妇人,不是一个浪漫之人,她对李白的诗歌完全不感兴趣,对李白整天只知道饮酒作诗、高谈阔论而不懂得挣钱养家,让她过上吃香喝辣的生活,很快就感到了不满乃至厌恶,二人关系,终于以离婚了结。

跟刘氏的这一段婚姻生活,李白无疑是很郁闷的。他的远大理想,他的诗酒山水之乐,一定都曾经遭受刘氏无数次的数落、嘲笑和痛骂——后来他在诗中把刘氏比作汉人朱买臣妻子,足以证明。

这一时期,李白的痛苦也曾多次在诗篇中流露出来。《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的“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等诗句可以看到,李白不切实际的言行举止,遭到了鲁人的讥笑。

《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最后四句,“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显然是跟刘氏离婚之后,李白郁闷心情的一次大释放。

李白的第三段婚姻,妇人只是妾,并未扶正。

这位妇人原来是李白的一个邻家女子,可能是李白看上她的姿色之后,再想办法纳为妾。

李白有一首《咏邻女东窗下海石榴》诗,专门表现诗人对这女子的爱慕之情。诗如下: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从这首诗看,李白很可能经过了一个暗恋、苦恋、追求的恋爱过程。

如果把这一段婚姻理解为李白的自由恋爱,未尝不可。之所以是纳妾,而不是娶为正室,原因可能是这位邻家女子只是普通民女,按照唐律,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李白不得将其娶为妻子。

这位连姓氏都没有留下来的妾,下落如何,是一直跟着李白生活,还是离婚、夭折了,都不得而知。

我们只知道,她给李白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颇黎。

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他们结婚的地点在宋州(今天河南商丘一带),时间应是天宝十二载(753年)之前,李白五十岁左右。

今天可以看到不少李白写给这位宗氏妻子的诗歌体书信和他代替妻子写给自己的诗歌,仅天宝十四载就有《秋浦寄内》《自代内赠》《秋浦感主人寄内》等,诗中饱含着思念之情。

由此不难想象,宗氏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妇人,李白对她是相当有感情的。

宗氏基本上是跟李白偕老了的。安史之乱期间,两人离多聚少。

李白因为曾从永王李璘,被关进监狱,定为叛逆罪,长流夜郎。其间,宗氏利用其家族关系,设法搭救。

李白被赦免返回之后,两人曾经重逢聚首。李白61岁那年,曾亲自送宗氏去庐山拜访尼姑。

宗氏跟李白一样,都是狂热的道教信徒,两人都向往得道成仙,一旦羽化而去,可谓志同道合。

相比较而言,李白跟宗氏在一起的十来年时间,应该是比较和谐的。

李白的诗名万古流芳,美妙的诗篇给后人无限美的享受,但是,论养家糊口,论照顾妻子儿女,他实在是一个最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