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霸都合肥,是如何让孙权高攀不起的?

皖京是合肥

而徽京却是南京▼

霸都合肥,是如何让孙权高攀不起的?

今日中国有近300个地级市,它们在诸如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方面,多少都存在着差异,可它们也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对省会都会有些不认同。

比如合肥的“霸都”名号,多少都有些名不副实,合肥以省会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其实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而在此之前,安徽江苏甚至还是一家人(江南省),即使在江南分治以后,安徽的行政中心也在安庆、蚌埠等地兜兜转转,其次作为安徽的省会,合肥在清末开埠以来,确实很少听说过爆发过什么重大战役或者历史事件,尤其是周遭省会都赫赫有名的情况下(风起云涌的南京、各方角逐的郑州,赶沪超津的武汉,即使是阿卡林省的省会也打响革命第一枪),更显得霸都名声不显。

不过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位处巢湖北岸的合肥,可不像现在这般默默无闻。

比如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魏和孙吴政权,就为了争夺合肥的控制权,曾爆发过五场战役。毕竟对于孙吴政权来说,能否顺利拿下合肥,已经成为了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熟知中国历史的人,肯定都知道守江必守淮的说法,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受到地形的影响被分割成三块,分别是环太湖、环鄱阳湖和江汉平原,在科技发展到足以打破大山所带来的的物理隔阂以前,要想将上述三个区域连接在一起,江东政权所依靠的就只有长江了(南方水系虽多,可能满足国家级战略需求的,就那么几条,而且没有枯水期的就更少了)。

淮河前线

请横屏食用▼

霸都合肥,是如何让孙权高攀不起的?

当江东政权有南阳和淮南在的时候,长江完全可以作为军事调度和后勤线集中调配资源,利用有利的地形和防守体系坚守待变,反之北方军力一旦抵近长江一线,那么江东政权三大核心区域彼此的联系,随时都会被切断,如此下来南方各驻守将领只得各自为战,即使难以攻下,也能利用联络不畅的优势伺机挑起争端甚至策反,哪怕不能得到土地,也能削弱南方的综合实力(印度就是这么做的)。

其实看似天险的长江,实则处处都是漏洞,所以意欲以北平南的英雄们大都不太看得起长江天堑的作用,正如《三国演义》中荀彧为曹丞相划策所云:“先灭袁绍,后灭刘备,江汉可一扫而平矣”!

江南政权所有大都会基本都在江边或离长江咫尺之遥且无天险可供扼守,前者如南京,后者如杭州。而长线一旦被北军突破,江南政权因为缺少缓冲,政权中心被兵临城下很快就会势如山崩——从南唐到南宋再到南明无不如此。

自古以来,北方政权但凡要南下进行扩张,在大方向上无非就是三条路,西线从关中、陇右出发,通过大巴山脉、巴蜀群山南下,中线越过南阳盆地和汉水,抵近荆襄将南方政权拦腰斩断,而东线从皖北、徐州南下合肥,占领皖南跨江而过完成统一。

在上述三条线路中,西线太远,只能作为辅助路线或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次要选择(蒙古攻南宋),而采取中线方案的话,且不说荆(襄)襄(樊)防线非常坚固,而且在北方政权没有在东西两线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荆襄非常容易获得巴蜀、江东的支援。而至于东线为什么是合肥,而不是其他地区,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半个江苏都泡在了海里。

中路集合团战

争取攻下许昌▼

霸都合肥,是如何让孙权高攀不起的?

除此之外,东吴政权进攻合肥,也可以利用南方众多的水系,将东吴的战力提升到极致,从表面上看,东吴是占据地利的那方,其实不然,曹魏在合肥攻防战中的地利优势更大。

东吴在从蜀汉手中夺得荆州之前,若向北进攻的话,可供选择的战略方向有两个:在长江下游过江与曹魏争夺苏北平原,进而威胁山东(青州);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过江,控制淮西地区,从而对中原展开争夺。当白衣渡江东吴获得荆州后,可以从荆州出发沿着汉水上溯,继而设法在中原逼迫曹魏迁都(反之曹魏南下,也只能这样)。

至于为何没有其他选择,主要是因为鄂皖之间山地的阻隔导致的。不过这三条路线都存在些许问题。而至于东吴在早期选择了东线,主要原因就是相比较其他两条,跨越长江拿下合肥是最好的选择了,即使齐本身也存在了众多问题,比如古邗沟水道经常淤塞,曹丕沿古邗沟水道南下时,就在这条水道搁了浅并最终战败的。而至于其他两条,除了远离东吴核心区域外,也与东吴不擅长陆战有很大关系。

那么如此下来,对东吴最有利的,就只有东线了,只要成功拔掉合肥这个大号路障就可以了。而且能否成功拿下合肥,对于东吴政权来说还有着关乎国家存续的重要意义。

三国时期的东吴,国土面积看似巨大(扬州加荆州加交州),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却寥寥无几。由于长江沿岸存在大量山区的缘故,致使吴国真正有价值的精华国土,基本沿着长江分布,宛如丝带一般贯穿吴国国土,而密布的山区又进一步制约了吴国的开发和发展,除此之外险峻的地形,又加大了吴国征伐蛮族部落的难度,致使吴国不得不派遣大量军队分驻在南方各地。

其实我们摊开三国时期的地图,就可以轻松的发现,吴国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攻下合肥,完全是出于避免国土被曹魏贯穿,毕竟依靠长江沿岸勉强支撑的东吴,最怕的就是首(江东)尾(荆州)不能相顾,而这个最致命的地点,就是合肥地区。

根据《水经注》的说法,合肥因施水(今南淝河)和肥水(今东淝河),在夏季河水暴涨之际交汇于此处而得名。而这两条河流的存在,更让曹魏有了必须占领的理由。

东吴水师

通过水路,直抵许昌▼

霸都合肥,是如何让孙权高攀不起的?

三国时期安徽地区最著名的河流就是濡须水了,而濡须水就是连接巢湖和长江的河流之一,而巢湖的西北方就是南淝河了,若再往西北的话,甚至还可以实现乘船从长江出发,直接深入中原沃野(甚至还能直接乘船兵临许昌城下),反之亦然,曹魏军队也可以乘船直下江东。

不过相比较南淝河,东淝河对东吴更加致命。别看如今的东淝河的水流已经很小了,可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期,东淝河的河道深到甚至能通行大中型楼船艨艟战舰。

当时如若魏国想要南下伐吴,大军完全可以在许昌集结乘船进入淮河,沿东淝河可以直抵合肥,休整后再走南淝河沿着巢湖西岸进入濡须水,若战事顺利的话就能直接登陆采石矶,威胁吴国都城建邺。

在黄河改道还没祸害淮河流域的时期,南方割据势力一旦占领合肥利用水军优势进入淮河,就能沿着颖、蔡、涡、汴、泗五条大的支流,可以抵达中原各处。这样下来,只要孙吴能够维持这样的局面,成功坚持到曹魏那不可避免的大规模动荡的发生,孙吴政权在中原将发出更大的声音,而不仅仅是作为偏安东南的地方性政权。

从战略角度分析,合肥对于长期被压制的东吴来说,显然是必须要控制的。这样看来,后来吴国共计五次试图打下合肥,也完全可以理解了,直到孙权基本死心了,才兵临荆州的,可即使这样,诸葛恪也仍然尝试打下合肥。

东吴东线进攻▼

霸都合肥,是如何让孙权高攀不起的?

既然吴国有必须拿下合肥的理由,再加上吴国水师强于魏国,可为何吴国始终攻不下合肥呢?

合肥北边的淮河流域,是曹魏控制下核心区域,只要合肥没有被东吴快速攻下,那么合肥就能通过密布的水道,获得来自曹魏后方源源不断的支援。

而合肥西南边就是大别山区的突出部,再加上合肥东部那绵密的江淮丘陵,致使合肥的北侧、东侧、西侧和西南侧,都拥有一定的屏障,如此下来合肥只能试图从南方进攻合肥了。

这样的局面,致使吴国只能从一个方向进攻合肥,而只要合肥的北面只要还属于同一政权,那么合肥只需要确保正南方不出现问题就可。与此同时水上的情况也差不多,不管东吴军队从哪里进犯,最终的登陆点只能在合肥南部。

如此简单的防御方向,给了合肥在城外布置外围防线的优势——只要把所有的资源都投放到南方消耗敌人就可以了。

东吴北上▼

霸都合肥,是如何让孙权高攀不起的?

孙权在前两次进攻合肥的过程中,也吃了进攻反向少的亏,尤其是第二次,威震逍遥津之所以会发生,就是由于张辽确定自己不用担心退路的缘故,才敢于放手一搏的。

经过前两次打击的孙权,彻底被打败了,其害怕到躲在巢湖中不敢上岸的地步(随时准备撤退),如此下来,东吴的第三第四次入侵合肥自然也失败了。而东吴也迫于无奈,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濡须口布防。

而至于诸葛恪的最后一次北伐合肥,完全是诸葛恪为了满足自己野心强行为之。当然,曹魏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合肥这座重镇,也与邓艾脱不了关系,经过邓艾的治理,原本荒芜的淮河中游地区,完成华丽的升级,随着曹魏占领区物产的日益丰饶,最终让东吴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只要魏国对吴守住几个关键点

内修政理、发展生产

吴国是绝对耗不起的,对孙权而言

拿下合肥,至死都只是个梦想▼

霸都合肥,是如何让孙权高攀不起的?

至于合肥最终为何会没落,也与时代的发展、全国各地往来通道的转移,有着非常大的关系,随着京杭大运河、海运时代的来临以及铁路的迅速发展,致使合肥逐渐失去了昔日华东地区的南北枢纽地位,并最终迫使如今的合肥,只能依托长江经济带才能进行发展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