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流动的天兴洲,向“湿地公园”而去

作者:紫牛新闻
流动的天兴洲,向“湿地公园”而去

日前,在“湖北省暨武汉市2022年世界湿地日”活动举办同日,《武汉市天兴洲沙滩生物多样性成果报告》也同步首次发布。

据市园林和林业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经过调查,已经初步摸清了天兴洲生物多样性“家底”,接下来,将在继续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将充分发挥天兴洲的地理优势,挖掘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教价值。

而就在一个月前,天兴洲沙滩上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之后,天兴洲上的越野车项目被全面叫停。而且,按照洪山区的说法,目前已经完全禁止在天兴洲滩涂内开展经营性行为,或进行机动车越野竞技、野外露营、野炊烧烤等对环境影响较为明显的娱乐项目。

如此看来,天兴洲在未来的定位应当是一个生态保护较好的“湿地公园”。这个在物理意义上不断流动的沙洲,在发展路径上,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

洪水冲走了传说

据专家推测,天兴洲的历史可能高达800余年,有记载的历史也有近160年。清同治年间,有长江又“添新洲”的记载,有人认为“天兴洲”由此谐音而得名,也有说法称天兴洲原称“江心洲”。

据史料记载,天兴洲上自同治四年(1865年)开始有居民,如今,天兴洲所属的天兴乡,户籍人口约4000人左右,但其中很多已不在天兴洲上居住。

之前,我们曾在《当年白沙洲,放排人看江水流》介绍过白沙洲的历史与传说。与因木材贸易而在近代兴盛繁荣的白沙洲相比,天兴洲在武汉的近代历史上显得默默无闻。

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洪水。

流动的天兴洲,向“湿地公园”而去

低洼的地势加上一年一度的汛期,让此地无法像白沙洲那样保留下诸多历史遗迹。稀少的人口,与洪水持续斗争的艰难历程,也让此地的文化氛围相对贫瘠。

在防洪设施修建以前,天兴洲几乎年年会被大水吞没。在1954年长江大洪水过后,天兴洲被圈定为“防汛行洪民垸”,而在1998年洪水过后,天兴洲再次被确定为“单退民垸”,即在非汛期处于空垸待蓄状态。

在当地老人的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以及更早的时间里,天兴乡村民已经习惯了与洪水共处,“晚上起夜,踩了一脚水,都淡定得很”。洪水来了,收拾家当,搬到洲上地势更高处就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当地开始在汛期严格组织集中转移村民。1998年洪水过后,洲上首度成立了巡洲队,在汛期替村民守护家园。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当下。在2020年7月的汛期中,洪山区一天之内转移了400余名洲上居民,留下30人巡防值守至汛期结束。

长期定位“生态旅游”

天兴洲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是西瓜种植,我们之前在《群众们吃的瓜,到底从哪儿来?》中也曾提及。这次“天兴洲生物多样性调查”的负责人舒实,小时候就经常乘渡轮到天兴洲吃西瓜。

除了吃瓜之外,在过去的20多年间,武汉市对于如何开发天兴洲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在很长时间里,以“生态旅游”进行开发是主流思路。

早在1995年,初到武汉的作家刘醒龙就在散文《城市的故乡》中提到,天兴洲上有个人开发的“寻根园”,可以看作天兴洲旅游事业的滥觞。当时的开发思路是“农家乐”,放在今日看也不过时。

“那一顶顶白色的帐篷散布在绿草如茵的江滩上,远远近近没有一处斧凿的痕迹,一切都点缀在自然之中,而自然又在这点缀中升华出一种引诱几分向往……在他的下一步计划里,天兴洲上将要建立一座农业博物馆,收藏起乡村里已被淘汰的水车和油榨等等方方面面的实物,既供参观,又可现场操作。甚至还辟出一块田地,置以老牛、旧犁和斗笠蓑衣等物,让久居城市的人亲手扶一回犁耙,尝尝农夫滋味。”

流动的天兴洲,向“湿地公园”而去

2004年,洪山区成立天兴洲开发领导小组,聘请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在考察了南京江心洲、长沙橘子洲等成功案例后,拿出了“把天兴洲开发成农业旅游休闲胜地”的方案。

2005年,“天兴洲开发”被列入武汉市“十一五”规划草案,方向是“将天兴洲建成大都市农业新区,使其成为集花园、公园、菜园、林园为一体的绿色天地。”当时,市领导要求,天兴洲开发“要在保护环境、保持自然风貌的前提下进行。”总体上是一个兼顾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二者平衡的思路。

伴随着天兴洲开发的启动,天兴洲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2006年,洪山区改造了天兴乡卫生院,解决了居民长年“看病难”的问题。

2008年,市领导对天兴洲开发提出三大原则,“保证长江防洪安全,保障天兴乡农民生产生活,打造生态绿洲和乡村旅游。”其基本定位与2005年规划保持一致。

在2005天兴洲开发规划出台时,澳门企业曾专门组团实地考察,韩国大成集团也提出投资10亿元的开发设想。不过,洪山区最终在2009年选择了与新加坡新达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并签约,合资组建“天兴洲生态绿洲开发有限公司”。

当年,武汉市出台《武汉市专项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纲要》,其中对天兴洲的定位是“以自然原生态为基调,打造生态旅游岛。”

2010年,《天兴洲生态绿洲控制性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这份重磅规划,由武汉市政府委托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美国易道环境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编制,将天兴洲功能定位为长江中的生态绿洲,以“生态、运动、旅游”为核心开发理念,计划建成“高尔夫球场及训练场、湿地公园、长江飞禽公园、长江水族馆、现代主题农庄、宠物基地(含跑狗场)、老武汉风情街、江滩娱乐场、农家乐等”,是一份非常宏伟的建设规划。

之后一两年间,天兴洲开始火了,但方向与政府的规划并不完全一致。

网红时代的天兴洲

在2012年前后,智能手机和网络建设的发展,让直播与短视频等媒体形式出现了爆炸式成长。“网红打卡地”这个词逐渐开始为人熟知。

天兴洲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获得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

流动的天兴洲,向“湿地公园”而去

具体来说,网红时代的天兴洲,受到关注的部分主要是滩涂地区。这里的沙滩景色,在滤镜下很容易拍出适合网络传播的图片;沙滩地貌也很适合露营、烧烤、汽车越野这些年轻人喜爱的活动。天兴洲的沙滩,被武汉人亲切地称为“阿拉善”,就很能说明问题。

这些快热的旅游项目,与天兴洲“生态旅游”的规划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可能对天兴洲的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最终被政府叫停,毫无令人意外之处。

如今,据说喜爱越野车的人们转战去了武湖,天兴洲重新回到了“生态保护”的轨迹上。十余年前那个宏大的开发规划,在如今的环保主题下恐很难全部兑现,天兴洲的生态保护似乎也正慢慢转回正轨。

就像天兴洲本身,每年都在滔滔江水中,缓慢而坚定地向长江下游漂移。我们能做的,就是因时施策,因地制宜。

参考资料

《天兴洲西瓜》,武汉文史资料,1994.12.30

《城市的故乡》,湖北财税,1995.08.15

《天兴洲开发列入市“十一五”规划》,长江日报,2005.12.22

《政协委员呼吁开发天兴洲》,湖北日报,2006.01.09

《天兴洲开发定位三大功能》,长江日报,2008.08.13

《天兴洲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湖北日报,2009.01.23

《天兴洲生态岛呼之欲出》,湖北日报,2009.11.10

《武汉天兴洲定位为生态旅游绿洲》,中国旅游报,2010.05.12

《天兴洲沙嘴特征与演化研究》,山西建筑,2019.12.04

《天兴洲30名勇士坚守江心孤岛》,长江日报,2020.07.17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