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VUCA时代,如何实现人才的快速培养与复制?

作者:北森人才管理
VUCA时代,如何实现人才的快速培养与复制?

日前,小米生态链谷仓学院总顾问,原京东大学执行校长,万达学院教学部总经理马成功在「北森第七届HeRo未来人才管理论坛」上,以“VUCA时代,如何实现人才的快速培养与复制”为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他认为,数字化时代意味着赋能全员,员工能否快速产出业绩也需要依靠组织势能,如何将优秀经验快速推广,快速打造组织核心人才是一件有章可循的事情,而HR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非常关键的一个角色。以下为演讲文字实录。

VUCA时代,如何实现人才的快速培养与复制?

人才管理与组织模式升级

我最近跟很多公司创始人、CEO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经常会讲到一个痛点:战略刚搞清楚,组织人才突然跟不上了。

我们都知道,培养人才应该是以十年百年为长度的,但你会发现,按照今天这复杂多变的环境,传统的模式已然不行了。

数字化时代之前,几乎所有管理者的决策都是凭经验,谁有经验,谁曾经打过硬仗,就按照他的逻辑走。但是到了数字化时代,你会发现经验只表示你过去的成功,今天的决策是凭什么?凭数字化。

以前的数字化其实叫赋能领导,2000年时所有的企业都在推ERP,ERP叫数字化吗?那个时代的数字化,所有的功能、权限、数字大屏都在领导的办公室里。今天的数字大屏都放在展厅和大堂,给用户和一线员工看。所以今天的数字化,其实叫赋能全员。

按照我们所说的赋能全员数字化的逻辑,大家思考一下,企业数字化转型中,HR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如果是赋能领导,你会发现HR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但如果是赋能全员,公司所有员工有没有用数字化工具创造商业价值,这件事情不是由技术团队决定的,也不是由业务决定的,而是由HR决定的。那么你就会发现,HR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非常关键的一个角色。北森为数字化提供了很多的方法、图表,这些信息能否变成我们工作中支撑业务的核心内容,是需要HR思考的。

过去我们有一个说话叫做“人岗课”,也就是排课,今天的排课逻辑跟以往大不相同了。

现在数字化的逻辑是把人做解构,人是由更多的元素构成的:比如说角色、标签等,华为会把人力资源贴上已婚、未育的标签,这样有利于出国的安排,所以说标签化也决定了人力资源对公司人才的理解。

岗位要求怎么构成?岗位是由一百多个任务构成,SOP就是把工作拆解成若干个小的任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人不能按岗位培养,应该按照场景和任务来培养。

课程由什么构成呢?课程由五十个以上的知识点构成。为什么现在微课这么流行?因为你上一天的课程,对你有用的就是下午三点那一个故事、那一个段子,一个工具,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受不了上课的模式,喜欢的是推送模式、查阅模式。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人脑是算不过来的,必须交到云端的大数据、云端的大脑计算进行决策。一家企业在数字化时代能否冲出来,最核心的是云端有没有组织大脑,这个大脑越强大,会让员工出业绩的速度更快。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智能客服都没有经过培训,但可以回答用户所有的问题,凭借的就是组织大脑的知识库。智能客服一边跟用户聊天,一边把关键词在知识库输入,知识库出来的就是话术,智能客服把话术读一遍,要个好评,结束。如果你问他刚才读了什么,他会说我也不知道。

如果现在的工作还是依靠个人经验和人脑,那不叫数字化,数字化就是我们借助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大脑赋能所有的员工,哪怕你刚入职第一天,都能让你有机会在用户面前借助手机端的资源搞定这个客户。所以从这个方向来看,HR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如果做得好就能帮助公司更快地进入到数字化的时代。

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两年岗位中的核心做法、方法都要进行调整。按照这个逻辑来看,我们应该重点培养新员工还是重点培养老员工呢?

答案是,最该培养的是身居关键位置的老员工。

我发现很多的培训团队,做着做着就培养新员工了,为什么?因为新员工态度端正,老员工经常进进出出。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老员工处于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呢?

我们要创造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叫做危机感或者是焦虑感,HR在组织内部面对老员工要学会“贩卖焦虑”,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始终处于如履薄冰、敏锐成长的学习状态。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群体,组织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九五后,九五后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使用九五后人才时,最关键的就是能否让这些年轻人在组织的平台上展现才华。很多人会说,是不是给更多的晋升的机会,更多的薪酬,就能搭建这个舞台?

错了,除了物质上的,还有很多精神方面的,其实HR最应该想的就是营造一个充满关怀、幸福的企业环境,怎么不花钱还能创造许多舞台。

比如说,最近银行就在推一个活动,叫做“一日行长”。因为银行这几年吸引了很多九五后、海归,结果到网点工作两年,很多人都抑郁了,所以银行推出了“一日行长”,不需要加薪也不需要晋升,只是提供这一个角色,这一天的行长就会把公司所有年轻人的能量激发出来了。所以在这个时代,对老员工要创造焦虑感,对新员工、年轻员工要创造更多的舞台感,只有这样才能把他的价值最大化地释放出来。

我们的工作模式也因此发生了很多改变,从原来的推算型模式,增加了更多的探索型工作模式,OKR就是一种探索型的管理方法。

探索型管理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员工定更高的挑战目标,什么样的员工敢于定高目标呢?一定是拥有这两个特质:有野心和内驱力,有极强的创造力。

从以往组织的运作方式来看,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金字塔结构,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围绕探索型工作模式增加了圈子架构,圈子架构的模式是员工上班的时候你要有想法,要拉一些人形成一个个圈子。

好多人问我,圈子是不是就是项目?我说你们公司的项目是不是通过立项才能成立?他说是的。

立项才能成立的项目算哪一种?金字塔。

圈子架构里面的项目,不需立项,领导也不知道,也没有资源。就凭着员工内心小的梦想和想法,想利用公司的平台做点什么事情,拉着几个人一起做商业计划书,在企业内部开启一个路演。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组织内部推内创外联,即鼓励内部创新,外部合纵连横,内创外联意味着工作模式中要增加很多路演环节,路演就意味着管理者要成为投资人了。

IDEO是硅谷的一家创新公司,苹果用他的服务用了30年,这家公司是非常典型的圈子架构的模式。给大家看一下他们工作中的四张图片,他的模式和我们的模式有什么不同?

VUCA时代,如何实现人才的快速培养与复制?

第一张图,会议高效化。他们站着开会,不是在会议室中,这是非正式会议。心理学、组织行为学都发现,越正式的会议,人们越不愿意说真话,只有非正式会议中大家才会袒露心声。

这种圈子会议中,轮到一个人发言的时候,他就是这个环节的King,其他再高级别的人都是臣民,换句话说,不用每个员工都做领导,但要让这个员工在讲话的2分钟里做公司的领导。

第二张图,共识模型化。他们不光要形成文字共识,还要做出模型道具。

第三张图,汇报场景化。他们汇报的时候不用PPT,而是像演情景剧一样把遇到的问题一幕一幕解决。

第四张图,工作车间化。员工都是顶级的白领,IDEO公司却像个车间一样,员工有了想法就立刻把想法做出来。硅谷的创新文化就叫做车库文化,在车库里用简单的东西做出MVP。

VUCA时代,如何实现人才的快速培养与复制?

这两年好多企业都在学习圈子架构,当然对于复杂多变的环境,双重组织操作系统反而能够进可攻退可守,所以要求管理者在公司内部要两种模式并存。

VUCA时代,如何实现人才的快速培养与复制?

用工作历练快速培养人才

“721模型”

怎样把优秀的经验快速推广,帮助组织把核心人才打造出来,让组织少走弯路呢?培养人才最好的方法是工作历练,也是我们所说的“721人才发展策略里面”的“7”。

VUCA时代,如何实现人才的快速培养与复制?

10年前杨国安教授对马化腾提出一个建议,腾讯所有的管理者都要成为教练,那一年他们推出了一个重要的HR战略叫“教练年”,如果管理者不会教练的技术,工作中也不去使用,那这个管理者就回到专家序列。这一年下来,很多管理者都开始学会跟员工谈话了,通过谈话了解问题、推动改变。

甚至腾讯还要求一个部门领导要跟团队中最重要的那个员工,开展单次3小时以上的谈话,大家想一想,一次谈3个小时,这得多强大的能量两个人才能聊进去。两人必然会聊到工作之外了,可能是人生梦想,甚至是离开腾讯之后能干点什么。这样的话领导和下属变成什么关系?是伯乐和千里马,知己和朋友的关系。

除了干活叫工作历练之外,还要做一个动作叫知识管理。

绝大多数的知识都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想方设法把隐藏在人的大脑中的经验,萃取到电脑里传播到云端,形成整个组织的智慧大脑,并且这个工作一定要是全员参与。

华为运作大量的项目,每个项目结束之后,项目组都会原地空转1-2周做知识萃取,这个知识放到组织的云端系统,其他人遇到困难,也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找到解决的办法。

数字化时代,我们最需要在学习中加强什么功能?

很多组织强调的是“721”里面的“1”,我们有什么精品课,有什么好的成绩以及学习平台。我特别强调,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多加强“7”和“2”的数字化。

7和2我认为是在人力资源体系中最该做的两件事情,一个是给人打标签,一个是给任务打标签。

给人打标签,比如说高手陪伴的数字化,就是能不能把人的标签在组织内部进行开放,员工根据兴趣加入到某个圈子,大家在一起交流研究一个主题,相互知道他们彼此谁是高手。

给任务打标签,这个任务既可能来自于HR主导的一些项目,邀请员工参与,也可以是员工之间互相总包的。

谷歌的学习系统中,员工在问题框一输入,除了文档之外,上面还有一条信息非常关键,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专家和联系方式,以及他和你的距离远近。员工遇到问题最怕的是不知道找谁,组织大脑是知道谁可以帮到你的。

所以说,当我们不断地把大量的行为放到线上,有更多的行为数据,全场的能力标签、体系推送,整个组织的成长、智慧的大脑,人与人的连接就会越来越好。

VUCA时代,如何实现人才的快速培养与复制?

导师陪伴与榜样的力量

管理者的五个段位

我们强调了导师的陪伴和榜样的力量,那么什么样的管理者更适合做导师呢?

企业中有很多管理者,管理者也是有段位的:

第一个段位,靠自己加班加点完成任务的人,这样的管理者经常被称为“大号员工”,他愿意培养员工吗?不愿意。活都不愿意分出去,加班最多的就是他。很多经理,技术专家转变过来的管理者都是这样的人。

第二个段位,通过团队完成任务。团队最好是全职员工,是自己人,且这个人的时间、工资都由他来安排,相反项目型员工他不喜欢,因为不好用。这个段位的管理者愿意跟其他部门分享知识经验吗?不愿意;愿意把核心人员轮岗到其他部门吗?不愿意。

所以一二段管理者在组织中偏多的话,组织想推管理者做讲师这件事情一定推不好,推动核心人才轮岗一定推不了,推动教练导师更不可能。所以关键的是有没有更多的三段管理者的出现。

第三个段位,通过他人完成任务。这个他人除了自己团队的人,还有其他团队的资源。

一二段管理者90%的时间都在部门内部,三段管理者则经常到处走,经常到HR那边谈谈想法,问问能不能合作一点什么事情。一二段管理者会把HR当成干扰项,会觉得怎么又让我填表,还要做各种模型等。你会发现HR有时候在业务端口碑不好,仔细想一下,其实是一二段管理者经常把“锅”甩给HR。三段管理者会把HR当成业务合作伙伴,因为他知道你能够连接更多他想连接的人。

第四个段位,通过牛人完成任务。四段管理者有更强的包容心,身边的高手如云,也能做更大的业绩。

第五个段位,通过机制完成任务。他懂得设定更懂人心的机制,推动更多的人发生改变。

数字化时代,企业里面什么样段位的管理者要多?如果要赋能组织帮助更多人,三四五段管理者占比必须越来越多。当然大家也要知道,一二段管理者是能打硬仗出业绩的,但是一二段管理者的数量不能太多,差不多占1/4。

在一个组织里,更大的能量蕴含在每个人的心力之中,但这个心力企业经常用不了,核心原因就是开关没有开好,把脑力开关开成石头了。而人力资源工作者其实就是打开员工开关的人,能不能让员工、公司上下同欲其实就是如何动开关的事情,这是hr需要去思考的。

VUCA时代,如何实现人才的快速培养与复制?

塑造内外通透的学习环境

以珊瑚礁思维设想一下,如何让身边的伙伴离不开自己?

你要创造价值,有了价值他才会感谢你,离不开你,甚至帮你做口碑裂变。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叫“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我们发现员工不出业绩时,要更多地反思是不是组织不给力,是不是组织没有提供一个云端的智慧大脑,没有帮助员工出业绩。员工的业绩与公司的势能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举一个案例,一家叫做孩子王的企业,前两个月刚上市,在母婴赛道做得特别好,他们做了这几个动作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他们在三年前把培训店员的方式变成了培训育儿顾问。店员是卖货模式,育儿顾问是黏住顾客的模式。我问三天就可以培养成育儿顾问了吗?他说不用他回答,谁回答?智能知识库。还是和上面一样的逻辑,还有24小时专家在线帮他写话术,获客也都是依靠公司做大量的免费体验活动。

其次,他们经常办千人爬坡赛,邀请孩子们过来参加各种活动,拿各种奖品,拍各种照片,这个时候育儿顾问加微信太容易了,这就叫“求之于势”,传统那种在地铁要求扫码的模式,就叫做“求之于人”。

第三个,他们是老板员工用户三个轮子一起转的模式,意味着组织要把用户拉进来,要把员工的内心的能量激发出来,这些做到位了,组织就会越办越好。

还有一个非互联网的案例,我最近去过华润的白洋淀校区,华润大学不光做培养人的项目,还管了所有创新的业务。公司给了华润大学几个亿的基金,让他去投一些教育的项目。我说你投了什么?他说最近投了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个项目叫数字化转型师,他们出钱让大学来培养人和招人,最后这些人优先到华润来实习,这就叫“投人模式”。

综上,组织能否适应数字化的变革,需要用大量的工作和实践培养人才,需要将我们的管理者变成三四五段的教练型管理者,同时还要把我们的组织环境变得朝气蓬勃,推动组织里的人才快速成长,快速适应公司快速的改变。

最后用维珍航空的理查德·布兰森的这句话总结今天所说的:“栽培员工,让他们强大到足以离开;对他们好,好到让他们想要留下来。”

VUCA时代,如何实现人才的快速培养与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