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蓉 | 入山那渡计划,一个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地方

“在只要挑战就是异类的社会中生存,需要一点幼稚的信仰。”——曾蓉Zero

曾蓉 | 入山那渡计划,一个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地方

Xanadu(上都)是一个拥有很富文学意涵的字。马可波罗(Marco Polo)在他的自传里提到Shan-Du,属于呼必烈汗的美丽宫殿。

1927年,约翰·利文斯通·洛斯(John Livingston Lowes)出版《仙那度之路》“The Road to Xanadu: A Study in the Ways of the Imagination”,是一本博学又有侦探风味,颇有超文字概念的书。

1965年,泰德·尼尔森(Ted Nelson)将他发起的超文字构想,依柯立芝的诗命名为“仙那度计划”(Project Xanadu),因为他认为仙那度是“一个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的神奇地方”。

曾蓉 | 入山那渡计划,一个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地方

项目位于江阴市绮山森林公园内,西南方位有花山,东北方位有绮山,朝南向湖。入山那渡的设计完整地尊重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共处并不是物理层面,更多的是精神层面。

曾蓉 | 入山那渡计划,一个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地方

山水,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性格。或许,等到世事看尽,我们仍要向山而归。入山那渡门前的湖景四季风雨变幻莫测,建筑的开窗方式,尽可能地放弃了所有的遮挡,并延伸出一部分屋檐,让柱子形成内退,从室内往外看更具开阔性。

曾蓉 | 入山那渡计划,一个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地方

我们说“天人合一”,其实就是浸润在山水之间,感受天地的精神,而大山,往往成为我们精神的依归。古时士人功成身退,就是隐寂于山林,现代人总以为是归隐是失意的象征,事实上,这反而是士人的最高追求——在与自然的共处中,寻得最高的自由。

曾蓉 | 入山那渡计划,一个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地方

中国文化建筑,除了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青砖是最具典型特点的元素。设计师找来20万块老青砖,斑驳的痕迹被重新整理,堆砌出了新的围墙和造型,盘旋的廊道空间,对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不一样的故事,有些人说,她是精神城墙;有些人说,她是历史记忆…

曾蓉 | 入山那渡计划,一个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地方

进入建筑的第一瞬间,被一个巨大的钢铁圆环笼罩。如果说建筑需要灵魂,那么这个大圆环就是这栋建筑的灵魂,它不在外在表现,却是在入门的第一瞬间侵入人心。只有两个支点的钢圈,巧妙地斜靠在一根梁上,靠近地面的部分,像深陷入地底下一般。楼梯并没有扶手,入门的体验是属于险峻的,是需要驻足停留,留意自己的行为是否能确保行走的安全性,这是一个带有警觉性的空间。

为了突显建筑框架,空间更具延续性,将梁柱关系与室内吊顶和墙体在材质和造型上形成脱离。处理成超薄内退结构,抬头望去,能强烈感受到原始建筑与内建筑之间的逻辑关系——新老建筑结合的痕迹,过去与现在同时映入眼帘。

曾蓉 | 入山那渡计划,一个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地方

“建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建筑将光浓缩成最简约的存在,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安藤忠雄

曾蓉 | 入山那渡计划,一个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地方

景即是画

设计师打开有景观的窗洞,除去空间中的其余装饰物。自然与人的关系,与其特别前往,不如时刻享受之。自然给予人类的灵感,在于分秒荏苒。

曾蓉 | 入山那渡计划,一个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地方
曾蓉 | 入山那渡计划,一个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地方

项目名称 | 入山那渡

项目地点 | 江苏 江阴

设计时间 | 2020.01

设计面积 | 750㎡

建筑设计 | 入山那渡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 | 入山设计

设计总监 | 曾蓉

设计团队 | 余佳航 朱桐 黄希楠 张晶 朱钰雯

项目摄影 | 徐义稳

项目摄像 | 陈大可

曾蓉

入山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

入山设计

入山那渡建筑设计(简称“入山设计”)是一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设计公司。该公司将其命名为“Xanadu”,是一个富有文学意义的词。是希望让每一个项目都能成为一个记忆永远不会遗忘的地方。曾蓉女士是入山设计的主要创始人。基于女性身份独特而细腻的情感,她是一个充满灵性和纯粹理想主义的年轻女性。她坚持情感即所有,创造情绪空间,以此赋予建筑、商业空间、企业或私人住宅灵魂。通过心理学的理论支持,在自我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设计手法。她认为,外在的表达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在情感和精神的表达,重要的是一个空间能给用户什么样的真实感受。她注重空间尺度、材质和色彩的选择,从而创造空间的情感诉求,实现项目的设计目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