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蓉 | 入山那渡計劃,一個記憶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地方

“在隻要挑戰就是異類的社會中生存,需要一點幼稚的信仰。”——曾蓉Zero

曾蓉 | 入山那渡計劃,一個記憶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地方

Xanadu(上都)是一個擁有很富文學意涵的字。馬可波羅(Marco Polo)在他的自傳裡提到Shan-Du,屬于呼必烈汗的美麗宮殿。

1927年,約翰·利文斯通·洛斯(John Livingston Lowes)出版《仙那度之路》“The Road to Xanadu: A Study in the Ways of the Imagination”,是一本博學又有偵探風味,頗有超文字概念的書。

1965年,泰德·尼爾森(Ted Nelson)将他發起的超文字構想,依柯立芝的詩命名為“仙那度計劃”(Project Xanadu),因為他認為仙那度是“一個記憶永遠不會被遺忘的神奇地方”。

曾蓉 | 入山那渡計劃,一個記憶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地方

項目位于江陰市绮山森林公園内,西南方位有花山,東北方位有绮山,朝南向湖。入山那渡的設計完整地尊重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這種共處并不是實體層面,更多的是精神層面。

曾蓉 | 入山那渡計劃,一個記憶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地方

山水,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性格。或許,等到世事看盡,我們仍要向山而歸。入山那渡門前的湖景四季風雨變幻莫測,建築的開窗方式,盡可能地放棄了所有的遮擋,并延伸出一部分屋檐,讓柱子形成内退,從室内往外看更具開闊性。

曾蓉 | 入山那渡計劃,一個記憶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地方

我們說“天人合一”,其實就是浸潤在山水之間,感受天地的精神,而大山,往往成為我們精神的依歸。古時士人功成身退,就是隐寂于山林,現代人總以為是歸隐是失意的象征,事實上,這反而是士人的最高追求——在與自然的共處中,尋得最高的自由。

曾蓉 | 入山那渡計劃,一個記憶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地方

中國文化建築,除了傳統的木結建構築,青磚是最具典型特點的元素。設計師找來20萬塊老青磚,斑駁的痕迹被重新整理,堆砌出了新的圍牆和造型,盤旋的廊道空間,對每一位來訪者訴說着不一樣的故事,有些人說,她是精神城牆;有些人說,她是曆史記憶…

曾蓉 | 入山那渡計劃,一個記憶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地方

進入建築的第一瞬間,被一個巨大的鋼鐵圓環籠罩。如果說建築需要靈魂,那麼這個大圓環就是這棟建築的靈魂,它不在外在表現,卻是在入門的第一瞬間侵入人心。隻有兩個支點的鋼圈,巧妙地斜靠在一根梁上,靠近地面的部分,像深陷入地底下一般。樓梯并沒有扶手,入門的體驗是屬于險峻的,是需要駐足停留,留意自己的行為是否能確定行走的安全性,這是一個帶有警覺性的空間。

為了突顯建築架構,空間更具延續性,将梁柱關系與室内吊頂和牆體在材質和造型上形成脫離。處理成超薄内退結構,擡頭望去,能強烈感受到原始建築與内建築之間的邏輯關系——新老建築結合的痕迹,過去與現在同時映入眼簾。

曾蓉 | 入山那渡計劃,一個記憶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地方

“建築設計就是要截取無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場合去表現光的存在。建築将光濃縮成最簡約的存在,建築空間的創造即是對光之力量的純化和濃縮。”——安藤忠雄

曾蓉 | 入山那渡計劃,一個記憶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地方

景即是畫

設計師打開有景觀的窗洞,除去空間中的其餘裝飾物。自然與人的關系,與其特别前往,不如時刻享受之。自然給予人類的靈感,在于分秒荏苒。

曾蓉 | 入山那渡計劃,一個記憶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地方
曾蓉 | 入山那渡計劃,一個記憶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地方

項目名稱 | 入山那渡

項目地點 | 江蘇 江陰

設計時間 | 2020.01

設計面積 | 750㎡

建築設計 | 入山那渡建築設計(上海)有限公司

室内設計 | 入山設計

設計總監 | 曾蓉

設計團隊 | 餘佳航 朱桐 黃希楠 張晶 朱钰雯

項目攝影 | 徐義穩

項目攝像 | 陳大可

曾蓉

入山設計創始人、設計總監

入山設計

入山那渡建築設計(簡稱“入山設計”)是一家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設計公司。該公司将其命名為“Xanadu”,是一個富有文學意義的詞。是希望讓每一個項目都能成為一個記憶永遠不會遺忘的地方。曾蓉女士是入山設計的主要創始人。基于女性身份獨特而細膩的情感,她是一個充滿靈性和純粹理想主義的年輕女性。她堅持情感即所有,創造情緒空間,以此賦予建築、商業空間、企業或私人住宅靈魂。通過心理學的理論支援,在自我探索和總結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設計手法。她認為,外在的表達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在情感和精神的表達,重要的是一個空間能給使用者什麼樣的真實感受。她注重空間尺度、材質和色彩的選擇,進而創造空間的情感訴求,實作項目的設計目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