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遗泉州行”走进德化 探寻千年瓷都文化底蕴

作者:闽南网

闽南网1月20日讯(闽南网记者 黄紫燕 文/图)1月19日,泉州市委网信办组织开展的2022年泉州市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暨“世遗泉州行”采风活动走进德化。当天,采访团先后前往德化县的祖龙宫元明窑址、屈斗宫窑址、宋元德化窑展示馆以及尾林-内坂窑址采访,探寻千年瓷都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世遗泉州的魅力。

德化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夏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2021年,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遗产点中的一处,成功列入遗产名录,成为首次瓷窑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为推进古窑址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德化当地规划建设德化窑遗址公园,以展示世界“官窑”的千年独家记忆,让千年瓷史成为一部可以触摸的文明史记。

“世遗泉州行”走进德化 探寻千年瓷都文化底蕴

泉州市委网信办组织开展的2022年泉州市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暨“世遗泉州行”采风活动 李如 摄

文旅融合

让千年瓷史可触可感可见

当天,采访团一行人来到祖龙宫。据了解,祖龙宫始建于宋,供奉着北宋时期德化窑炉革新的先驱——林柄,是陶瓷从业者的“圣地”。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向采访团娓娓说着“窑坊公”林柄的故事。

与祖龙宫相距不足三百米的地方,就是世界遗产点——德化窑址的屈斗宫窑址。走进屈斗宫窑址,该窑址的纹饰以花卉、飞禽、文字为主的印花为主,少量刻划花,给窑址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我们走的木栈道,下面就是窑址,全长57.1米。”郑炯鑫表示,该窑的特别之处在于属于“分室龙窑”,是龙窑向阶级窑转化的过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时期窑炉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而尾林——内坂的古窑址的发掘,使得7座古窑址浮出地面。尾林窑址惊现4座相互叠压,有龙窑、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等横跨宋、元、明、清时期的窑炉遗迹,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古代窑业技术变迁发展的考古缺环。德化千年的制瓷技艺发展史,在这里可以一览无遗。郑炯鑫说,德化已经探明的古窑址多达239处,目前已发掘11处。未来,该县将围绕发掘的古瓷窑遗址进行文旅融合,建设窑址公园,让千年瓷史可触可感可见。

随后,采访团一行人来到宋元德化窑展示馆,600多件代表性器物涵盖了德化窑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让采访团领略了陶瓷古法烧制的卓越技艺,近距离地体验了陶瓷文化。

“世遗泉州行”走进德化 探寻千年瓷都文化底蕴

图为屈斗宫窑址

“世遗文化”碰撞“福文化”

近距离感受德化非遗文化

活动当天,一场“福”文化剪纸活动在宋元德化窑展示馆前进行。大人小孩齐上阵,剪出栩栩如生的“虎”“福”,表达对来客的美好新春祝福。据了解,本次德化非遗“福”文化剪纸展示活动由剪纸研究会中的老、中、青、少四代人共同完成,通过“福”文化的创作,旨在进一步宣传“福”文化、展示“福”文化、共享“福”文化。同时,把展示活动放在德化世界遗产点进行,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感受德化非遗、了解德化非遗、爱上德化非遗。

“世遗泉州行”走进德化 探寻千年瓷都文化底蕴

宋元德化窑展示馆前开展“福”文化剪纸活动现场

石牛山景区

奏响助力乡村振兴协奏曲

如果说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德化的一大标签,那青山绿水的旅游、康养也成为了该县乡村振兴的一大特色,石牛山景区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据介绍,石牛山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因主峰海拔1782米,以峰险、石怪、树奇、洞幽、瀑高、水秀、竹茂而闻名。2017年,该县投入约6.5亿元对景区进行提升改造,使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康养胜地。

近几年,石牛山景区精心打造了一批项目,衍生出不少“网红”打卡点。如爱情打卡圣地——天空之心玻璃观景台,亚洲第二长(总长度7168米)的石牛山观光索道,单级落差达184米、被誉为“华东第一瀑”——岱仙瀑布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以石牛山景区为龙头,立足优越自然生态环境,水口镇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路,辐射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土特产销售等的蓬勃发展,让乡村振兴跑出了加速度。

“世遗泉州行”走进德化 探寻千年瓷都文化底蕴

图为德化岱仙瀑布

来源:闽南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