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传武擂台赛与斗蛐蛐

作者:铁剑帮帮主

传统武术能不能打,成了很多人热议的话题。于是,就有人组织一些传武习练者参加擂台赛,以此获取点击率。人们看了几场传武擂台赛之后,惊奇地发现,传武擂台赛居然像极了斗蛐蛐。

传武擂台赛与斗蛐蛐

传武发展到今天,弊端慢慢显露。除了实战性差,就是骗钱了。传统武术授徒的时候,总是要教一些套路,同时还要学徒练习基本功。学徒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要劈柴做饭,还要马步站桩,伺候师父起居。一番折腾之后,让人疑心师父找了一个打杂的,还是免费的。学徒练习几年所谓的基本功之后,师父就要教学徒一些基本的招式套路,让学徒练习熟练,就算是传艺了。招式套路只是广播体操式的形体动作,美则美矣,就是不能应用于实战。于是,一些师父就要教徒弟一些所谓的实战招式,还要和徒弟对打,让徒弟打沙袋,打木人桩。其实,都是骗人。

师父让徒弟站立不动,他出手比划,或者让徒弟慢动作出手,他则快速出手,把徒弟打翻在地,或者牵制徒弟,就算是使出绝招了。即便徒弟学会了,也学会了打沙袋和木人桩,上擂台之后,照样不能灵活应付。因为徒弟学的都是对付不会移动或者移动缓慢的人或东西的武术,而到了擂台上,对方移动迅速,还用散打的招式来出手,就让徒弟很难把控了。也就是说,要想上擂台比赛,就要学散打运动员,每天都是实战训练,每天都和对手打来打去,不但出拳迅速有力,而且还要善于躲避,练习极强的抗击打能力。这样的功夫不是一天两天所能练成的,需要做大量的练习,甚至要超负荷练习。而传武的习练者大多要投机取巧,要学什么绝招,还要“一招制敌”,其实,只是掌握了招式的熟练程度,力度不一定够,实战性也不一定强。毕竟,招式是死的,人才是活的。用死的招式对付灵活机动的人,往往会失败。

但是,传武的习练者大多看不到这些毛病,非常自负,要挑战一些散打或拳击运动员。但散打和拳击运动员都有出场费,不能轻易和民间的传武习练者约架,也不能和所谓的某个门派的师父打一架,他们要遵守擂台赛的规矩,说白了还是受资本支配。于是,一些人为了利益,就要组织那些不服输的传武习练者打擂台,说服他们上擂台,还要给他们一定的保证金,不管他们赢了还是输了,都会获得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现金。而对战传武习练者的对手大多是一些业余散打选手,而不是正式选手。正式选手有出场费,不能轻易出场,而一些人组织的传武习练者的擂台赛大多是草台班子,没有太多的出场费,那些专业散打选手当然看不上了,也当然不能出场了。

传武擂台赛与斗蛐蛐

于是,人们看到了传武习练者对战业余散打运动员的场面,基本上都是传武习练者被打败,被打得鼻青脸肿,但他们不肯轻易认输,还会叫嚣,说自己没发挥好,或对方使诈,或需要再来一场公平对决云云。其实,从他们上擂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自己出名吸引流量了,即便是输了也会有流量过来。也就是说,出了坏名声,也会吸引流量,有流量就有钱。借助流量造势,打广告,直接变现。后来,连业余散打运动员都不喜欢上台对战传武习练者了,就换了互相不服的传武习练者对决,基本上就是上演一场闹剧了。一个抡王八拳,一个要抱摔,谁都不占便宜,谁都鼻青脸肿,姿势也不好看,破绽百出,就好像两只蛐蛐在打斗。而斗蛐蛐的人就是怂恿他们上台的资本家。

斗蛐蛐的人需要找生性好斗的蛐蛐,投入蛐蛐罐子,用柔软的草逗引它们,让他们互相掐架。传武习练者被人诟病,说是不能打。为了证明自己能打,他们就要摆出一副好斗的架势,而这种好斗的架势正是资本家们喜欢看到的。他们会怂恿传武习练者参加擂台赛,用金钱来引逗他们,让他们互相掐架。如此一来,传武习练者就要为自己正名,为传武正名,起码证明自己很能打。不管什么样的对手,只要上台就要把他们打趴下。传武自大的特点暴露无遗,致使传武的劣势在擂台赛上充分暴露,被很多人都看出来。而主办方为了让传武习练者在擂台上多撑一会儿,增加可看的精彩程度,就要找两个互相不服的门派徒弟或师父来对战。一般来说,各个门派的师父们都很爱惜羽毛,不喜欢自己上擂台,而是要让徒弟代表自己上擂台。打赢了,就算是为门派争光;打输了,就暂时偃旗息鼓,不承认有那么回事。于是,传武习练者的擂台赛就成了表演性质的赛事,甚至比赛的双方都已经商量好了谁输谁赢,也就只能骗骗观众们了。

传武擂台赛与斗蛐蛐

传武习练者毕竟是人,比蛐蛐要高明多了。蛐蛐只会死斗,而传武习练者大多只要钱,而不一定要脸,就是当成了演员,登上擂台表演一番,又有何不可呢?赚钱才是王道,而武术以及能不能打倒在其次。看看那些传武习练者参加的擂台赛,能看到他们的表演痕迹以及背后支配的资本,就算是看到真相了。斗蛐蛐不重要,谁组织的斗蛐蛐才重要;传武比赛不重要,谁组织的传武比赛才重要。只看局,就会当局者迷;看到组织局的力量和资本,才会旁观者清。传武的没落似乎和资本的入局有关系,也似乎和本身的自大和无下限挣钱有关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