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生命如江水沉默向前——电影《江水无声》:小人物的信、望、爱

作者:湖北科教观察

发布时间:2022-01-18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台作者:黄慧[关闭窗口]

编者按:

由湖北省编剧骨干研修班学员、青年导演姚军执导的电影处女作《江水无声》近期在全国上映。多年前,还在做纪录片的姚军接触到了一则武汉一位父亲“用亡故儿子手机编发短信,安慰身患绝症妻子”的新闻故事,深为感动。借助这个新闻内核,经过3年的剧本创作,姚军最终用电影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相比以往直接刻画英雄的影片,《江水无声》的角度不再拘泥于救人的英雄身上,也没有大篇幅描写英雄的事迹,而是关注到了城市中一个平凡父亲的选择与前行,表达出对遭遇过巨大悲痛的家庭的人文关怀。本片在2020年第十五届华语青年电影周上,斩获了组委会推介大奖。

生命如江水沉默向前——电影《江水无声》:小人物的信、望、爱

电影海报

电影《江水无声》是纪录片导演姚军任编剧、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已于2021年12月26日全国上映。我认为,这是一部严重被低估的影片,值得好好赏析。

影片前三分钟快速交代了主角老袁的家庭、职业、经济条件:年过五旬,住的“老破小”、妻子患重病、电脑城生意凋敝,经常付不起租金。夫妻俩最大的安慰是儿子争气,在外地读研。总之,老袁是生活在城市中下层的老好人,在“一地鸡毛”中扛起家庭的责任,维系体面尊严的生活。

生命如江水沉默向前——电影《江水无声》:小人物的信、望、爱

拍摄现场

触发事件来自一个电话,儿子袁小凡勇救落水女孩不幸牺牲!老袁虽痛不欲生,但为了挽留唯一的亲人——重病的妻子,他只能藏起与儿子牺牲有关的一切物件,也隐藏自己的丧子之痛,想方设计编短信骗过妻子。

如果剧情只顺着老袁两口子“相亲相爱”发展下去,势必显得单薄。编剧在这里加入了另一条线索,街头小混混“泥鳅”与老袁之间的“救赎与成长线”。珍贵的“救命”手机被人偷走了,心力交瘁的老袁不得不接受小偷的勒索,在追查手机下落的过程中,老袁发现小偷“泥鳅”的声音很像儿子小凡,便和他达成协议,付钱请他定期与病中的妻子通话。

生命如江水沉默向前——电影《江水无声》:小人物的信、望、爱

“泥鳅”狮子大开口,张嘴就要5万块,一副吃定老袁的小痞子像,而对于这观众觉得不可思议的5万块实则为后来剧情埋下伏笔。随着剧情推进,我们发现“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泥鳅”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也自有他的原因和逻辑。剧情反转,观众跟随老袁一步步走进“泥鳅”的生活,逐渐对他产生了同情。当“泥鳅”在老袁的影响下开始自食其力,并用挣来的钱买海参看望老袁妻子时,观众欣慰的发现:失去父母的“泥鳅”找到了父爱,“失独”的老袁重新找到了“儿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他们从此可以相互温暖,相互扶持。

老袁一直以为自己成功地瞒过了妻子,让她带着对儿子的思念安然离世,谁知,妻子早已知情。剧情再次反转,跌荡起伏,引人入胜。

其他一些副线人物也挺有戏份,如:老袁同事,电脑城杀人案的老赵,他提供了另一种参照——面对生活的满目疮痍,是坚韧地活下去,还是破罐破摔,走向崩溃。编剧通过这个人物暗示:如果老袁没有遇到“泥鳅”,如果“泥鳅”没有遇到老袁,他们的结局很可能就是这样悲惨而不幸。这个人物也从侧面突显老袁所承受的苦痛。这里的细节处理十分精妙,老袁带到跳楼现场的那瓶酒不仅成为扭转危局的关键,也让老袁压抑以久的情绪有了出口,使人物的内心戏更加真实饱满。

生命如江水沉默向前——电影《江水无声》:小人物的信、望、爱

本片在没有特效、没有明星、没有离奇玄幻情节的前提下,能将观众锁定在银幕前,感动到流泪。编剧的严谨扎实功不可抹。叙事推进张弛有度,细节编织恰到好处,人物对白贴切自然,扣押和释放信息的时机也颇为考究,片尾的反转拓展了故事的情感张力和表现空间。编剧第一次写电影剧本能有这样的水准,实属不易!

本片影像表达延续了姚军所擅长的纪录片风格,多采用自然光、中景镜头,没有复杂的布光,没有炫技的推拉摇移。整体影像风格真实而粗粝,这一方面受成本所限,另一方面也是有意为之。从客观上制造一种安静凝视的效果,逼迫观众静下心来跟随老袁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这类影片当然会淘汰部分观众,例如:那种三分钟不打起来就没办法继续看下去的人,但也会挑选出那些愿意深入角色内心的人。

影像大致可分为两个体系:城市和江边,它们构成一组对比关系。在城市系列场景中,我们看到老袁不论是在家里、在电脑城还是在医院,永远处在一个逼仄压抑的空间中。导演用门、窗、格子间、走廊、公共汽车把身材高大的老袁圈住,压力从四面八方拥挤而来,他被困在网中,不得舒展。这是对老袁在现实社会中境况的一种隐喻:在城市,老袁不断地“失去”,失去儿子,失去妻子,失去同事,失去经济收入,失去栖身的老房子。在时代轰隆向前的车轮中,在城市不断变异的进程中,老袁仿佛是被甩下来的一颗石子。他活得那么辛苦,那么无助,那么凄沧!

在江边系列场景中,老袁或是祭奠儿子小凡,哭泣,和他说话;或是与捡来的儿子“泥鳅”聊天,江水对于他来说,是“重建与修复”,是涤荡苦痛与伤怀、是重建关系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在江边的影像显得开阔而明朗,江水里沉睡的既有老袁的儿子,也有泥鳅的母亲。在片中江水的意象是多义的,它是流逝的时间,是残酷的命运,是最后的归宿,是包容与接纳,是生生不息的人生长河。

“泥鳅”是伴随着长江出现的,他小时候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被生父抛弃,母亲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而跳江,他被江边老船工收养。“泥鳅”以一个现实社会的“弃儿形象出现,带有仇恨社会的情绪。后来受老袁感化,他开始在城市拉板车、做搬运,表示他想努力融入城市。片尾,他披着老袁妻子织的围巾,和老袁一起走在长江大桥上。他们决心一起面对现实的困境,在城市中努力活下去。片中场景的变化对应着影像风格的变化,也对应着人物心理的变化。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江水无声》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电影,难在小成本、小人物、处女作,一个电影圈的无名之辈(曾经的),想把自己的创意送上大银幕,其中的艰难坎坷可想而知。可贵之处在于:导演始终坚守内心的法则,“我只拍感动过我的人和故事。”把镜头对准小人物,对准不那么光鲜、不那么成功的人,关注那些顽强坚韧如小草一般的底层生命,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有的人民情怀。

姚军是一名资深记者、纪录片编导,多年来敏锐关注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命运,尤其是底层民众的生活境遇。本片故事内核:一个男人向病中妻子隐瞒儿子去世的消息。来源于多年前报纸上一条新闻,当时还是新闻记者的姚军看到后,大为感动,萌发了要将其搬上银幕的初心。片中其他几个重要情节,如“大学生救落水群众牺牲”等都来源于真实事件。长江边趸船迁移等情节则来自导演所拍摄的汉江渔民上岸的纪录片《两栖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一份初心决定了本片真实、真诚、不虚、不媚的气质。

导演姚军从小就有电影梦,但一直没有机会,好在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么多年来,他坚持在工作之余研究、学习,大多数人在三十岁之后就会放弃梦想,否定掉自己去适应世界,按照世俗标准,拽着自己往“成功人士”的路子上走,与理想的自己渐行渐远,但总有一些人会坚守梦想,一直到老。

梦想很贵,但值得追寻!很庆幸,我们身边有姚军这样的朋友,他们的经历让我们明白:这世上,除了钱、权、房,还有信、望、爱。仅以此文致敬所有心怀梦想的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