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打油诗”与非“打油诗”的区别

作者:心与梦飞3K8i

之所以想写这么一篇短文,是因为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人认为“诗词中国”获奖的诗中,有的类似打油诗。不能说这个人的认知有什么不对,因为读诗,看诗,赏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无可非议。

首先肯定的是打油诗也是诗。也是日常诗辞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曲艺节目中的快板、三句半、对口词等也都具“打油诗”的风格,东北二人转中许多的唱词更是这种打油诗的生动体现。戏曲的唱词中也有打油诗的影子。有的打油诗也可称作“顺口溜”,顺口溜可海阔天空,只注重句的押韵顺口,忽视词义、题义的联系,可以说“顺口溜”也有诗的味道,但却少“文学”化,是诗的低层次。有点口才的老百姓也能张口就来。打油诗叫诗,那么顺口溜确实不能称其为诗了,可以看作另一种有趣儿的语言游戏。关于打油诗,有兴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那里有许多专家学者或者大咖们的评论与总结。这里只简要的分析一下,打油诗与所谓的文学化诗或古体类诗,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特点。

其实,所谓的打油诗,在许多方面与非打油诗都有相同的地方。也具有诗的基本属性,有的打油诗还是有相当水准的。

一是通俗性。何谓通俗性,当然就是一看就懂,没有华丽隐晦的词语,用平常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唐人绝句当中有太多这样的诗句。如:

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些诗不但很有诗味,而且都通俗易懂。所以许多诗都编入了儿童启蒙教育的教材,因幼儿、小学生读起来也能听懂。如果这类诗,不是出自古人或象李白这样的名人,有人怕是要说这有打油的味道。

二是直观性。直观性就是把表达的思想、表达的意思用直白的语言直接表述出来。这种手法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运用是比较多的。前人总结这种平铺直叙、类似白描的手法为“赋”。“赋”与“比兴”也可以说是诗的基本艺术手段,没有“赋比兴”也便没有了诗。古诗词这种形式的诗是比较常见,比较多的。如下面几首:

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卢梅坡的《雪梅》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伴桑阴学种瓜。

李商隐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这些诗都直抒胸臆,有话直接说,铺陈其事不留余蕴,想说啥说啥。但这并不影响诗味,相反思想表达更洗练集中。

三是口语性。口语性也就是我们平常的口头语言。《诗经》中的许多诗都接近当时的口语。虽然诗词作者都忌口语,但仍然有许多借鉴。这种口语,经过作者加工提练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形式,也使表情达意更通俗、更富有活力。它与所谓打油诗有一定共性,也有一定差别。尤其是在诗的“文学”性上与打油诗差别更加明显。如:

李白的《夜静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张祜的《宫词》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这些诗虽然口语性比较明显,但都经过作者精心的选词提练。作为一千多年前的古诗,现在我们读来,仍然有唠家常话一样的感觉,而且非常好理解。

四是连韵性。诗的押韵是诗歌最基本的特性,没有韵也就不成为诗。既使是现代的自由诗,也有一定的韵脚。古诗中的押韵都有一定的讲究和要求。古体诗中一般连两韵,少数词中有三连韵的,在律绝诗中首句起韵的都连两韵。打油诗起韵的特点就是具有连韵性,所谓连韵,就是从第一句起韵,一韵到底。

如下面讽刺说假话人的:

舌头不打弯,

眼睛不打圈,

抽烟不冒烟,

说话不沾边。

这四句一韵到底,很有顺口溜的意味。

打油诗与非打油诗除以上这些相同特点之外,从本质来说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一是 从思想主题上看,传统的古典诗词形式在主题上,无论是写景,抒情,言志,他有更多的包容性与开放性,题材思想是多样化的,纪实、叹世、写景、咏物、咏史、言情等,无所不包。而打油诗更多的体现在揭露讽刺社会的某种阴暗面,揭露假丑恶,只有少数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赞扬,但主要是前者。如有人依据《红楼梦》的“好了歌”写了一首新的“好了歌”,

讽刺某些特权现象:

本人盼党风风好,

唯有官位忘不了,

只要职务升三级,

全是自然不搞了,

本人也盼党风好,

只有车子忘不了切,

只等“上海”换“奔驰”

特权即刻取消了。

……

如另一首讽刺干部队伍现象的:

年龄是个宝,文凭少不了,德才做参考,银子看多少?要想爬的高,后台最重要。

二是从诗的意境上看,传统的古典诗词方式更注重在意境上的营造,思想情绪的表达,写景抒情或寓意哲理。而打油诗更在于诙谐、幽默、有趣以及嘲讽。

如有一首

《咏石塔》的诗,

远看石塔黑乎乎,

下面细来上面粗。

有朝一日翻过来,

清朝有个新嫁娘,被众宾客大闹洞房,直到夜深时,强迫新娘吟诗一首,新娘本无文化,不会作诗,被逼的实在没办法,

便顺口一说:

谢天谢地谢诸君,

我本无才哪会吟?

曾记唐人诗一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

这是一首十分有趣又有意思的打油诗,如果新娘留名,也许会因此诗流传千古了。

三是从遣词上看,古典诗词形式,对词汇的提炼表达精准,更形象生动。语言的张力具有一定的外延概括性。而打油诗口语化、俗语化则更为明显,更为常用。口语性是打油诗当中最具特点的标志,可以说没有口语的介入,也就没有了打油诗。

如张干才的《浪》:

一浪一浪又一浪,

浪浪撞在石头上,

明知前浪折了腰,

后浪还要跟着上。

讽刺某社会现象

领导讲话你唠嗑

领导夹菜你转桌

领导上听你自摸

领导跳舞你乱说

四是从艺术表现上看,传统的古典诗词形式,运用赋比兴,夸张,借代,修饰,比拟、对偶、排比、顶针、倒装等多种修辞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具有含蓄性,象征性,隐喻性。借景抒情,寓情于理,借物言志。而打油诗的表现形式基本是直铺胸臆,实话实说,有啥说啥,让人一看就懂。注重趣味与俚俗俚语。

我们看最早出现在唐人张打油写一首《咏雪》的诗,据说“打油诗”也是由这个张打油的名字而来:

江上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其实这首打油诗还是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全篇写雪,但不见一个雪字,也正因如此,这首诗使张打油一名惊人。唐朝有位大官去祭祀宗祠,建大殿墙上有一首诗:

云出九天雪飘飘,

恰似玉女下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大官一看,怒气顿生,上下令缉拿作诗之人。下属便把平日喜欢做这类诗的张打油捉来,为证实是否为他所写,便令他现场作诗一首。当时正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兵困南阳,张打油于是出口道:

百万贼兵困南阳,

也无援救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哭娘的哭娘。

这大官人被张打油逗乐了,也便没有追究张打油。这事一传出反倒使张打油从此远近闻名,故事也千载流传下来。张打油也算创立了一个独立风格的诗体。这类诗能收入诗词的选本中,能被认可与恳定,可见也是有一定地位的。所以叫打油诗的也并非一无是处,有它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要写什么样式的诗,就要抓住诗的特点来写。要使诗具有打油诗的风格,当然按打油诗的套路写。要想使自己的诗脱离打油诗的味道,更高雅深厚,更文学化,就要避开打油诗的特性。

一是忌用口语、俗语。汉语的语言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只要你细细的揣摩提炼,是不能找到准确生动词汇的。虽然古诗当中有一些口语化比较明显的诗,但也称为好诗,但这样的诗并不多,而且这种口语也是经过精心的提炼与改造的。非一般功底和修养能掌握好这其中的分寸。何况古人的一些东西,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吸收的学。

二是忌用方言、土语。写古体类诗语言要通俗,但这个通俗是指词意上的通俗,并不是用词上的随俗,而是要使这些语言文学化,艺术化。在元曲当中,就吸收了大量的方言俗语,当然,经过了作者深入的加工与提炼,并不是简单的引用利用。

三忌口号、成语。现在有什么“老干体”,所谓这种体就是一种空洞口号较多,社会流行语较多。这类语言不能用写古体类诗词。另外不可用成语,汉语的成语是极其丰富的,有许多成语具有很好的思想与意境,但是不能拿来就用,要学会变通,使它具诗意化。如风和日丽,可变“轻风艳阳”,万马奔腾可变“奔马腾云”等等,写作时可慢慢总结体会。

四是忌连韵。在近体诗当中,除了首句起韵的与第二句可以连韵外,其他三、五、七句尾,不能出现韵字。这是近体诗对于押韵的基本要求。但在词或曲中,有的词曲是可以句句韵、连韵的,这与“词曲”唱的功能和它的音乐效用是有直接关系的,这与我们现在的歌词如出一辙。但近体诗或古体诗,除首句起韵以外,是不能出现连韵的。

以上是就“打油诗”与古体类诗的简要分析,抛砖引玉做个探讨,不准确之处批评指正,可进一步完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