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读《百万大移民》丨视野开阔、叙述生动、情感丰富而又哲思连绵

讲述人:宁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宁夏文联副主席、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郎伟

我读《百万大移民》丨视野开阔、叙述生动、情感丰富而又哲思连绵

宁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宁夏文联副主席、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郎伟在作品研讨会上发言

我阅读《百万大移民》这部作品的时间,正好是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读完后的心情是亢奋而激动的,现在回过头来再翻阅作品,感觉依然令人回味。

《百万大移民》是一部反映近40年来党和政府以移民搬迁方式解决宁夏中南部百万农民脱贫致富问题的报告文学。总体来说,作品视野开阔,叙述生动,情感丰富而又哲思连绵。在我们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大陆很长时间的绝对贫困问题,正在迈入第二个奋进征程的时刻阅读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既可以真切感受中国脱贫攻坚事业中的宁夏故事,又可以深切体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既可以在历史的回顾中清晰梳理艰苦奋斗的足迹,也可以在曾经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沉淀与思考中寻找乡村振兴的最佳路径。

就思想内涵和艺术创作特点而言,我觉得《百万大移民》这部作品有四个特征:

第一,这是一部采用全景性的视角,真实记录脱贫攻坚国家行动宁夏篇章的作品。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的奋斗目标实际上从建党初期就已经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带领中华民族摆脱贫困有了更好的政治条件和政治保障,这些努力和实践一直都在推进。从这部作品反映的背景来看,从国务院实施“三西”农业综合开发,到1983年宁夏实施第一批“吊庄移民”。这些都是在党和国家的意志之下发生的变化,是脱贫攻坚国家行动下的宁夏篇章。

第二,这是一部讲述移民命运变迁,塑造生动鲜活的农民群像的作品。作品中书写了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移民典型,比如贺兰山下的赵萍英就是一个非常励志的自主移民,通过这些生动的脱贫致富的个案,实际上也为未来的乡村振兴指明了一种方向,就是整个中国农民群体的脱贫,要靠千千万万双勤劳双手的奋斗来完成这个历史的过程。这部作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通过讲述农民命运的变迁,塑造生动鲜活的农民群像,进而展现了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化。

第三,这是一部总结易地移民搬迁事业,思索农民如何走出贫困、融入强劲时代大潮的作品。这部作品,是带有思考力、带有问题意识的。作品非常生动地描述了移民安置区和迁出区的过去和现在。比如,移民群众从祖祖辈辈生存的土地,一下子来到一片什么也没有的荒滩,一开始的抱怨、畏难是难免的,但是通过党和政府推出的政策、思想的引导,移民们逐渐意识到脱贫致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人特别是心理和技能的成长史、奋斗史——心理上要成长、行动上有奋斗,通过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在一片风沙漫天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一座座移民新村,造就了今天的车水马龙。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中国的易地扶贫移民群体无论是易地搬迁、脱贫致富,还是下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必将是一部群体奋斗史、自我成长史,尤其是思想、精神和心灵的成长。比如说作品里写到的马燕本来不识字,公司让她去办一些出头露面的事,她总是缩手缩脚。后来在周围人的帮助下识字学习、不断磨砺,逐渐成为一个小网红,她推销移民区所产的农特产品,既增加了家庭收入也实现了个人价值,马燕的变化,实际上首先是心理的建构、心态的成长。

第四,这是一部情感深度投入,艺术手段比较丰富、颇具文学性的报告文学作品。《百万大移民》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从作品的文学品性来说,无论是情感的投入深度,还是艺术表现的手段都非常到位。作品总体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但其抒情性也很强。就像刚才几位专家讲到的,作者在描写农民告别故土家园等诸多场景中的情感抒发都富有张力,很感染人。为什么?因为作者就是农家子弟,他对西北的故土,对西北的农村,对西北的农民都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同时,作品里有很多蒙太奇的画面,无论是风景的描写还是对事件的呈现,都极有画面感、镜头感。

最后我想谈一点,这部作品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在宁夏,但实际上讲的是具有很强中国意义和全球意义的典型故事,这一点作者已经意识到了,但可以再强化、再深化,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贫困问题不仅仅是中国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通过这些鲜活的中国故事可以更好地传递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本文是郎伟在《百万大移民》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整理)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