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灵帝:皇帝中的“奇葩”,公开带头卖官鬻爵,让人大跌眼镜

汉灵帝:皇帝中的“奇葩”,公开带头卖官鬻爵,让人大跌眼镜

提起“卖官鬻爵”这个词,绝对要和贪污腐败挂钩。一般在朝堂上,只有利欲熏心的狗贪官,才会被猪油蒙了眼,无所不用其极地想法子赚钱,所以才依靠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以官位作为筹码,来回贩卖。

如果“卖官鬻爵”成为风气,那么从京都到四方郡县都会出现这么一幕:谁给的银子多,谁当的官就大。换句话说,越有钱的人,就会越有钱。

要知道,古代能做官的人,都是通过人才选拔制度万一挑一挑出来的,有文采的来做文官,有武才的来做武将,颠倒过来都会乱翻了天。更别提那些钱包鼓鼓、只有银子的“爆发户”了。

可是,东汉就有那么一位“奇葩”皇帝,他将“卖官鬻爵”搞上了一个新台面,那就是——公开卖官。

大概是脑子一热,心血来潮,汉灵帝刘宏就突然想出来这一招。先是在朝堂上设立好“卖官”制度,然后再按照权势和地位的不同,给每个官职“明码标价”。

汉灵帝:皇帝中的“奇葩”,公开带头卖官鬻爵,让人大跌眼镜

于是,后来就出来了这样一条“交易法则”:拿四百石俸禄的官职,价格四百万;拿二千石俸禄的官职,售价二千万……以此类推。估计老百姓看了也要感慨一声:好家伙!这位脑袋不太灵光的皇帝,好像还挺有点“经济头脑”呢!

想必他是一点都没想到,能够买得起这些官职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反正不可能是饥寒交迫、露宿街头的普通老百姓。

随着“卖官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汉灵帝刘宏又想到了一个“新法子”——大家伙没有那么多钱买官,除了这样一锤子的买卖之外,还可以增加点别的形式啊。不如,让他们先交一部分的钱,然后再做官?

想法一敲定,就准备实施了。于是,在汉灵帝的统治下,公开的“卖官制度”不只有全款交付的,还有先付一部分“首付”的——比如一些地方官员,要走马上任的话,要先交给朝廷一半的“买官费”。没那么多钱?交够三分之一的也行。

汉灵帝:皇帝中的“奇葩”,公开带头卖官鬻爵,让人大跌眼镜

我们都知道,对于不同的地区来说,经济发展的水平各不相同,那么这也就决定了当地的物价和收入水平也有一定差距。对于这一点呢,非常具有“经济头脑”的汉灵帝也一早就想到啦,于是他根据这种差异,又在不同地区的官职价格上设置了“浮动区间”。

也就是说,不同地区,哪怕是同一个等级的官职,价格都能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来上下浮动。在比较富裕的土地上,一个县令的官职明显要比贫瘠土地范围内的县令“贵得多”。

更搞笑的是,上面所讲的这些,都是明面上交易市场的公开价格,还有幕后私底下的不透明价格呢。后者有点类似于使用了“优惠券”,甚至可以打个七五折。

就比如,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靠近皇帝身边的人,像相对比较养尊处优的奶妈、宦官等人,或者是跟皇帝关系比较好的外戚,他们可以凭借“关系户”的身份,拿到更优惠的价格。

汉灵帝:皇帝中的“奇葩”,公开带头卖官鬻爵,让人大跌眼镜

在汉灵帝的大力“倡导”下,他一手创办出来的“买卖官职”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势如破竹。估计,汉灵帝一边在自己的小国库里数着钱,一边赞叹自己实在是太聪明了,一本万利的事儿,源源不断的钱进入自己的腰包!

值得一提的是,不要以为这些滚滚而来的收入,都成了财政收入充入国库,这样想就太天真了;这些钱,分毫不剩地都进了他的私人小金库,为了有地方安置这些钱,他还专门在后花园修建了个金库。

买卖官职的行为越来越猖獗,那么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这就直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买官”这件事趋之若鹜。没有人想要再寒窗苦读了,没有人想要努力习武练兵了,每个人都想凑够“买官费”,然后去买个一官半职当一当。哪怕是街头身无分文的流浪汉,也会这样想:身上没有钱没关系,先去想办法借一些、偷一些、拐一些,等当上官就可以再去“剥削”和“搜刮”了。

汉灵帝:皇帝中的“奇葩”,公开带头卖官鬻爵,让人大跌眼镜

对于那些还想着为百姓谋福利的清官而言,更是丝毫没有容身之地。原本在他们统治下,一方土地平安祥和而富足,突然有一个花钱买官的新“官老爷”上任,而且这个后来者还是皇上认可、官方盖了章的。

新上任的“官老爷”开始了对老百姓的轮番剥削,而被挤下去的清官,因为没有钱去买官做,只能沦为无业的普通老百姓。所以一时间,底层老百姓们更加叫苦不迭。

其实,在经济学上有个原理,叫做“劣币驱除良币”,私以为和这个道理几乎一模一样。

荒唐与奇葩的统治下,必将呈现混乱的统治局面。汉朝走向衰亡,这一桩桩一件件累积起来,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三国不演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