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铁人”王进喜,石油工诗人,英年早逝,三子女皆是石油界人才

作者:黎庶文史

#知名历史人物,都有什么口头禅和金句#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王进喜

1932年,王进喜出生在甘肃玉门的一户贫苦人家。从小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6岁时,他就拿着一个小棍子,带着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

没伞的孩子,都是被生活逼着跑。

8岁时,他给地主家放牛,13岁就到小窑厂里采煤,15岁进入了玉门油矿做长工。

尽管如此,风餐露宿,街头乞讨,也是常有的事。

直到1949年,解放的炮火燃到了玉门,玉门解放,玉门石油也被解放军接管,王进喜的人生这才有了盼头。他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工人。虽然他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是他为人勤快,踏实肯干。

不仅入了党,还被提拔为钻井队队长。在他的带领下,钻井队的月钻井进尺是5009.3米,他还因此被评为模范。

“铁人”王进喜,石油工诗人,英年早逝,三子女皆是石油界人才

生活上总算有了改观,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挨饿了。

作为一名石油工人,让他备感骄傲。

因为被评为劳模,他有幸被派往北京开会。从没来过北京的他,对北京的什么都感觉新奇。

他发现北京的汽车背上驮着一个超大的气包,他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他就问路人甲:“汽车上的那个大包是做什么用的呀?”

路人甲告诉他:“那是因为没有汽油,我们的车只能烧煤气,那是一个煤气包。”

这让作为石油工人的王进喜深受刺激,他后来回去跟工友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

当时的新中国正处于建设中,石油需求量大,但是其他大国又正在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中国一度被称为“贫油国”。美国和日本都断定中国没有石油。

作为一名石油工人,王进喜自觉肩负着重任。

他听说大庆油田要开发时,带着四十多名精干石油工人,抢着报名,一起来到了大庆。

“铁人”王进喜,石油工诗人,英年早逝,三子女皆是石油界人才

要知道当时的大庆石油刚开始准备开采时,有什么没什么,没地方住,没吃的,一只一眼望去的苍凉大地。

夏天的气温高达三十多度,冬天气温低达零下三十多度,当时很多石油工人一看,顿觉生无可恋,当场就哭了。

可是王进喜意气风发地来到矿上,没问要住哪里?吃什么?他问的第一句话是:“钻机到了吗?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记录是多少?”

他的这三个问题被称为灵魂三问。

提前到现场的工作人员跟王进喜说,钻井还没有到,可能还得十多天才能到。王进喜像回家了似地,就开始张罗安排自己带的四十多号石油工人住宿。当时的住宿环境我们都无法想象。就是牛棚,四面透风,下雨还漏水的那种。

可是王进喜却没有任何抱怨,他带着工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取暖。那时,正好赶上国家三年的自然灾害,石油工人们一天的食物只有一餐半,饿了就是喝凉水,把肚子喝胀。

钻机一直迟迟未到,眼看着大家的士气越来越低落,甚至有人开始打退堂鼓要回去。在一个下雪天,大家冻得浑身哆嗦,根本无法入睡。

王进喜爬了起来,他跟大家提士气说:“我们来作诗吧!”

石油工人们都捧腹大笑起来,这真是个好笑的笑话。大家相处那么久,谁不知道王进喜大字不识几个,还能作诗。不过王进喜却得意洋洋,他觉得大家都笑了,至少不哭哭啼啼喊冷了。

于是王进喜问大家:“你们听,你们仔细听,外面的风呼呼地,像不像电风扇在吹啊。”

大家笑得更欢了,似乎忘记了冷。

王进喜接着问道:“你们看,你们仔细看,外面的雪,一片一片的像不像炒面啊。”

大家又乐又饿,确实觉得雪花像面片。

于是他再一总结:“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山南海北来会战,要夺一个大油田,干干干。”
“铁人”王进喜,石油工诗人,英年早逝,三子女皆是石油界人才

王进喜越说越来劲,大伙也跟着来劲。

王进喜看大伙意犹未尽,接着又来一首:“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的困难也不怕。”

这些诗确实很鼓舞人心,石油工人们自我荣誉感油然而生,算是踏实下来了。

可是眼看过去了十几天,钻进还没有到。这时候,不光是其他钻井工人士气不足,就连王进喜都开始怀疑,这井到底钻还是不钻了?

王进喜按捺不住地跑去打听设备的情况,却发现设备已经到了。只是没有吊机,无法搬运,还放在火车上。

他又急又气地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可是有工作人员解释说:“那机子可要六十多吨重呢,没有机子,人怎么搬?”

凭着一股子轴劲,王进喜说:“士兵打仗,战场上遇到困难就等在那等吗?”

王进喜还真就想到了办法,他将六十吨重的钻机直接大卸八块,一点一点地搬到了工地上。

“铁人”王进喜,石油工诗人,英年早逝,三子女皆是石油界人才

钻机到位后,正当王进喜带着大家开始干活的时候,又发现没有水。

为什么会用到水呢?因为钻井时要有一个水泥浆池,用来固定和保护井口。

而当时的情况是:输水管没装;好几个钻进队只有三辆水罐车,大家只能排着队,等拉水来。

王进喜又急了:“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大家思来想去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一个叫郑万明的队员提出用盆端水。

这个办法说出来有人就笑了:“哪个国家用盆端水挖石油井啊?”

可王进喜却说:“我觉得这个办法行,能端到水总比坐着等水强。”

要知道,一个水泥浆池需要60吨水,如果用洗脸盆端的话,60吨水需要接多久。

而王进喜说干就干,立即组织队员接力端水。附近的机关干部都被感动了,也赶来帮忙,一百多人,没日没夜地端了四五天时间,总算凑齐了60吨水。水罐车还没有拉来水,王进喜却已经将水凑齐了。

终于在1960年4月14日,随着王进喜的一声嘹亮的“开钻咯”,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开始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时刻。

“铁人”王进喜,石油工诗人,英年早逝,三子女皆是石油界人才

5天后,这口井就喷出了一股油流,大家雀跃欢呼。这是整个大庆油田在历史上的第一口井。

王进喜喜不自胜,成天泡在工地上,甚至在井边挖了一个大坑,坑里铺上草,实在累得撑不住了,就直接躺在坑里休息。

因此大家都称他为“铁人”。王进喜曾说:“我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不是王进喜是铁人,只是他愿意拼命。没有天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1960年5月1日这天早上,王进喜正在指挥工人放井架时,被一个突然滚落下来的井架砸伤了腿。

大家坚持要送他去医院,他却坐起来说:“井架还没放下来呢,先放井架。”

等到一切都就绪,王进喜这才拖着一条受伤的腿,去了医院。

真是福不双降,祸不单行。王进喜腿伤还没好,人还躺在医院呢,新井区却出现了一则大事故,即将发生井喷。

因为新井区在一个高压区,是比较容易发生井喷的地区。

井喷就是打井打到承压水,一下子往上高喷而出。最坏的结果是会遇到爆炸事故。

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是给泥浆中倒入重晶石粉,因为这种重晶石粉可以快速冷却钻头,封闭孔壁,压制住油气的压力。可是当时情况紧急,在哪里去弄重晶石粉。

王进喜得知后拄着拐杖从医院跑到工地上,赶紧组织人员将黄土和水泥倒进泥浆池里。眼看着倒进去的水泥全部沉到了水底。现场又没有搅拌机。

“铁人”王进喜,石油工诗人,英年早逝,三子女皆是石油界人才

王进喜情急之下,扔下拐杖,扑通跳进了水泥里,充当人工搅拌机,开始搅拌水泥。队员们看到王进喜跳进了水里,也纷纷跳进了水里。众人拾柴炎焰高,整整搅拌了三个小时,井喷终于被压制住了。从而防止了一场爆炸事故,保住了井架和钻机。

就是有像王进喜这样舍生忘死的石油工人,大陆1960年6月1日,实现了首次原油外运。工人们排着队,站成两排,欢呼雀跃,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就在同一年,周总理宣布:大陆的石油终于可以自给自足了!

周总理的这句话,激动人心的程度,不亚于毛主席在天安门说的那一句:“我们中国人民都站起来了!”

“铁人”王进喜,石油工诗人,英年早逝,三子女皆是石油界人才

令人惋惜的是,在这种高压工作下,王进喜在47岁的英年,就因胃癌永远离开了我们。

王进喜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后代们又接力父亲的精神,进入油田工作。

他的长子王月平任职于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长女王樱是大庆油田的工人。次子王月甫也是一名油田工人。

面对外敌入侵,有千千万万战士在战场拼杀;新中国的建设,有千千万万像王进喜这样的人在岗位上拼杀。

王进喜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楷模,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这让我中华儿女不禁感慨:将军百战死,民族得新生!

伟大的时代需要英雄,我们需要正能量!向英雄致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