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评论|“95后”贪污公款400多次,制衡失守才是最大的软肋

正因为人性的弱点和软肋所在,所以完善的监督机制才无比重要。

因为一张被炒到8700万余元的游戏卡,安徽滁州“95后”张雨杰贪污案受到全网关注。1月19日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电视专题片《零容忍》第五集《永远在路上》播出,详细披露了张雨杰案。

一张游戏卡,被炒到8700万余元的天价,着实有些魔幻。从央视报道来看,这张游戏卡的原主人张雨杰,同样有着相当魔幻的贪腐人生——作为安徽滁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张雨杰在2016年到2019年三年贪污公款四百多次,陆续侵吞公款达6900多万元。

评论|“95后”贪污公款400多次,制衡失守才是最大的软肋

张雨杰是如何做到的?原本他的职责是办理买房资金托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没有将买房人的房款交到指定托管账户,而是存到了自己卡里,最后私吞花掉了。从此,张雨杰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的行为,便一发不可收拾。

张雨杰不同于其他一些贪腐人员,他利用公款在游戏中消费,用虚拟财物来填平欲望沟壑,以此来麻痹自己,甚至他的第一次侵吞公款,就是为了给游戏充值。面对镜头,张雨杰忏悔道,“恨自己,为什么抵不住诱惑?”一个小小的基层职员,侵吞公款如此之巨,说白了还是因为他所在的岗位,是直接跟金钱打交道,而相应的监管环节层层失守,给他留下了钻营的漏洞。

所以,在张雨杰反躬自省自己为何缺少定力时,我们也该进一步追问,为何针对这种关键岗位的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以至于一个基层办事人员将服务民众的职权,变成了套现工具?

报道提到了一个关键细节,资金托管原本有严格的流程,需要层层审核签字。然而在当地相关部门,三级审核、三级签字的监督制衡机制,被彻底闲置,不动产登记中心的副主任甚至认为,“这种审核没有意义”。也正是审核的缺失,让张雨杰有了侵吞的可能。

三年贪污公款四百多次,如此频繁的出手而不被发现,这本身就是一种说明——对贪腐风险较高的岗位,正是监督机制的失守,才造就了一个“小官巨贪”的案例。

目前,这些负有监督管理责任的公职人员,也都因为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罪而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对贪腐的零容忍,正是守卫清廉的最后一道防线。张雨杰的故事也说明,一旦监督管理的篱笆出现豁口,小小的基层职员,同样可能酿成财产损失巨大、贻害无穷的严重后果。

在电影《私人订制》中,范伟有一句堪称经典的台词,“我想挑战一下我的软肋”。对普通人来说,在巨大的财富诱惑面前,能够克制住欲望和诱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因为人性的弱点和软肋所在,所以在权力运行层面,完善的监督机制才无比重要。

那些手握职权的公职人员,不管权力的大小,行使公权力的每一步,都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无死角的监督,内心深处那头贪婪的野兽,才不会被放出来。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熊志

编辑 官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评论|“95后”贪污公款400多次,制衡失守才是最大的软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