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冰在宁夏青铜峡水库库区使用无人机采集数据。受访者供图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夏润亮
数九寒天,与郑州相隔近千公里的宁夏贺兰山东麓,气温逼近零下20摄氏度。
1月18日一大早,来自河南的李冰和几个同事就到沙坡头采集凌汛期黄河的数字地形数据。李冰通过电话告诉我,因为野外气温过低,无人机的飞行很不稳定,给数据采集增添了困难。
李冰是我们团队的一员,驻守宁夏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的科研人员。他和同事所做的工作就是现场采集尽可能丰富的数据,为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提供参照。
其实,冒严寒,顶酷暑,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去年秋天,黄河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当时,我们团队下沉到开封王庵控导工程,当地黄河走势复杂多变,因担心大水顶冲造成回流淘刷,一线巡防人员在容易出险的地段大面积抛投石头。如果该区域数字孪生黄河建好的话,汛期就能够对水流走向、流速进行提前模拟,形成较为量化的科学预测和指导,让抢险救灾更加精准有效。
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将黄河全要素信息在数字空间映射反馈,实现数字化
场景构建;将黄河水演进与调度全过程进行仿真,实现智慧化模拟;将黄河多业务流程开展智能化提升,实现精准化决策支撑。通俗来讲,好比一对“双胞胎”,这个数字“孪生兄弟”能够提前预判真实黄河的一举一动,为黄河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提供智力决策支持。
在宏大的设计蓝图中,最能够支撑数字孪生黄河同步迭代和孪生模拟的关键是数学模型体系,它依托人工智能等多项先进技术。
早在2001年,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就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20年久久为功,黄河数学模拟系统已初见成效。下一步,如何进行优化提升进而构建黄河模拟器?我们将利用黄河实验室这一创新型平台进行重点攻关。
目前,黄河实验室的数字孪生分实验室已装修完毕,现代化、信息化的办公环境给科研带来更多便利。我们期待着尽早入驻,为建设幸福河装上“最强大脑”。
(本报记者刘晓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