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位于山区,因远离海,境内几乎看不到船只,但有一个地方,若想去,却是要乘船的。那便是位于库区之内的上金村。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上金村位于县城西部,与泰顺县交界,明、清及民国初属泰顺县三都,1948年才划归文成县管辖。上金的不同之处,是当年珊溪建造水库时导致村子三面环水,后面高山耸立,四面交通阻断,成为文成县库区为数不多的几个偏僻孤村之一。当年建造水库时,政府曾组织村民下山脱贫,由于部分村民没有经济能力迁移,仍住在村里。
被阻断的孤村位于群山环绕之中,四周山清水秀,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如果不乘船,很难到达。从1996年珊溪水库启动建设开始,历时二十余年,期间上金村几乎被人遗忘,几年前,几位大学生拍摄的《孤村》纪录片,将这个即将消逝的村子再次推到人们面前。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为了探索孤村,我也曾两次走进上金村。
去往上金村十分不易,要从珊溪或黄坦的渡船码头乘船才能到达。第一次去上金,是从珊溪乘船,坐了一个多小时的渡船才到达那里。下了船走了很长一段的台阶才到达上金村口。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上金是一个古村,据上金吴氏族谱记载,上金村是由乾隆二十二年(1757)迁入,距今已有264年的历史。吴氏族人初搬上金时,辛苦创业,有了积蓄后,不仅善理家业,还是一个重礼仪、重教育的家族。从清朝道光年间到光绪年间,上金村曾先后出了两名贡生,一名六品衔,一名从九品,两名太学生,一名邑痒生。上金村人口最多时仅300多人,一个偏僻的山乡小村,短短几十年内,能出如此多的人才,还是让人有些惊诧!或许是因为当时的帝制统治与科举制度,才有了这一现象。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在古代,科举原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在当时,这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改善用人制度的方法。这种科考,很像如今的公务员考试。这样不但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身价十倍”。
就是在这种科举制度下,上金村的吴氏子孙都勤学苦读,想以中举人一举成名,来光宗耀祖。并于清朝年间,先后考取或获得了功名。他们分别是:贡生吴君颜、吴君泮,从九品吴君伍,太学生吴君泰、吴惟房,邑痒生吴名瑛,六品衔吴名椿。他们在吴氏族谱内都有着不俗的记录,让人也对这个村子感到好奇。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走近上金村,在村口会看到一处精美的“节孝牌坊”。牌坊为青石构筑,表面磨光,精雕细刻。碑的两侧各蹲石狮一尊。顶层立有“大总统命”牌座,第二层刻有“为前清儒士吴德一妻夏氏立”。碑的正中间刻有黎元洪题书“节励松筠”。两次间各三层,有双狮抱球 、牡丹、朝凤、水浪衬月、姜子牙钓鱼等图案,多属浮、镂雕,其中钓竿和钓线穿石留线而成,人物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坊前立条石刻花栏杆,其余三面石砌围墙,后壁中置“旌表碑”一座。牌坊雕工精致,造型优美,有着一定的文物价值。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牌坊上的吴德一,生于同治五年(1866),卒于光绪十四年(1888)。为贡生吴君泮之子。吴君泮,册名芹馨,生于道光八年(1828),光绪二十八年(1902)去世。吴君泮以册名吴芹馨于光绪二十年被册封为贡生。吴君泮自幼勤学苦读,取得功名后,仍十分好学,每日书不离手,而且尊亲睦族,在族人中很有威望。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族谱记载,吴德一自幼好学,能体父志,勤学能文,应试多名居前列,成年后便成为博学多识的儒士。不幸的是,二十二岁那年,他却因病去世。吴德一与妻子夏氏育有一子一女。丈夫去世后,夏氏立志为其守寡,并将年幼的子女抚养成人。此子便是有着六品衔头衔的吴名椿。
吴名椿生于光绪十二年(1886),卒于民国十九年(1930),曾获得六品军衔。六品衔为古代官吏的等级称呼。清朝的六品衔包括:兰翎 侍卫、整仪尉、门千总、营千总等。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取得功名的吴名椿于民国十五年(1926)为母亲青年守志抚孤成材,奉旨请旌建立牌坊纪念母校,以表孝心。并请得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为其牌坊题字。
黎元洪,湖北黄陂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黎元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吴名椿能请其题词,可见有着一定地位。
第一次去上金时,“节孝牌坊”还很完整,远远望去,精致的牌坊在秋日的阳光下,在芒草间若隐若现,显得有些神秘。第二次去上金时,牌坊已被破坏。村民说,后来牌坊多次遭到偷盗,顶层的“大总统命”牌座与石狮子被盗,黎元洪题书的“节励松筠”及上面的部分牌坊也被破坏。村民说最有价值的部分都被毁坏了。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由牌坊处往上继续攀爬,不多时,便到达上金村。如今的上金村紧临飞云江,背靠青山,三面临水,由于村庄地势高,站在村内放眼望去,眼前青山碧水,一览无余,晴朗之时,江面波光粼粼,远山如黛;阴雨时,却又似江南水乡般温婉宁静。近处观看,村前纤陌纵横,村内鸡犬相闻,宛若世外桃源。因村庄深藏在深山之中,几乎与外隔绝,未迁移前,村民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迁移后,村内仅剩下几间沧桑、破落的房屋和几位不愿离开的老人。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走进村内,到处是一片萧条与荒芜的景象,摇摇欲倒的房屋与废墟随处可见。其中有几间泥墙屋与众不同,由于村民搬迁,此时人去楼屋,房前屋后长满了杂草。房前,在半人高的草丛中,仍保有旗杆夹一对,旗杆旁边立有上马石。秋日的午后,两对旗杆夹虽残缺不全,但在古朴的房屋之间,在荒草中仍熠熠生辉。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旗杆石上刻有“贡元吴玉宸”字样。村民说,此房便是贡生吴君颜旧居。吴君颜,册名玉宸,生于道光八年(1828),卒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同治八年吴君颜以册名吴玉宸被册封为贡生,并在上金村宅前立有旗杆夹两对。走在那些荒草与破败的房屋之间,人去楼空的旧宅,显得有些凄凉,房屋间似乎只有石头在诉说着主人的过往。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离吴君颜旧居不远,是贡生吴君泮旧居。吴君泮,册名芹馨。吴芹馨旧宅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已成为一片废墟,但旧宅前仍立有旗杆夹与上马石,保存完好的旗杆夹也掩藏在齐人深的荒草中难以发现。扒开荒草走近,才能看清旗杆石上雕刻的字。当看到旗杆夹后倒塌的房屋与断垣残壁,瞬间,不知说什么才好,房屋的倒塌,有时就像一段尘封的历史,会随着时间渐渐被人淡忘。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此后,我们一行人在村前村后,游荡了几圈,最后又在半山腰处发现一片掩映林间的木质结构的房屋。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此房屋保存较为完整,也很古朴,建筑上的缕空花窗及房梁上的雕工都很讲究,刀工非常精致,人物与花鸟都栩栩如生,在几近荒芜的村子里,此处房屋倒让人有些惊喜。然而,人去楼空后,院内长满了荒草,低层的房屋也成了村民养家畜的地方。当我端起相机为房屋拍照时,一只黄羊站在凳子上,在秋日的阳光下,用哀怨的眼神看着我,于是,我将镜头转向了它。我想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忆起上金时,或许我会忘记上金的一些东西,但一定不会忘记这只羊。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离开上金时,再次站在上金村的村口,看着残缺不全的牌坊,让人不免遗憾。不管是一个时代的过去,还是如今残缺不全的牌坊,上金都像一位眷恋故土的老人,在默默地叙说着它的历史,承载着远离故乡游子的乡愁。而我这个来了又来的过客,也仅能用有限的文字记录下它片刻的过往。
温州文成有个地方,若想去,必须要乘船,距今已有264年历史 此刻,在我重温上金时,听说,上金村已经搬空了,村内的那几座房屋也已拆得差不多,瞬间,记忆里又浮现出那只黄羊的眼神来!就像我们某个时刻的心情,除了哀怨,偶有忧伤! 周行游,行走天下,游观览胜,尽享旅途之美!本文由张嘉丽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