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契丹太祖的人才库(二) | 资治通鉴的平行宇宙

契丹太祖的人才库(三) | 资治通鉴的平行宇宙

——卢文进的复盘

契丹太祖的人才库(二) | 资治通鉴的平行宇宙

大家好,我是来自平行宇宙的卢文进,很高兴有机会来这里跟同学们分享契丹建国初期的人才观。

首先,我得简单介绍一下我加入契丹这个初创团队时的国际局势。

彼时,正值后梁贞明三年、契丹神册二年,即公元917年。

尽管此时活跃国际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是晋王李存勖,但后梁才是当时权重最大的自变量。

只是,后梁自从朱温过世后——严谨地说是从朱温健康情况恶化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等李存勖进入他人生的活跃期,后梁的日子就更加窘迫了。

一方面,后梁要和晋国争夺五代的话语权,这是摆在朱友贞面前最为重要的国事;另一方面,他们还不得不承受霸主所必须承受的所有责任、义务与……嗯,成本,包括但不限于防御岐、杨吴、成德、义武这些割据一方的军镇的军事、外交方面的攻势。

不过那句老话怎么说来着?对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后梁毕竟家大业大,尽管四处受敌,尽管在下坡路上越滑越快,但包括李存勖在内的敌人中也没有哪一个有实力将其一击击倒。

对彼时的李存勖,曾经的手下败将刘鄩如今也成了他的大麻烦了——老刘在黎阳坚守不出,导致晋军纵横天下的骑兵运动战没有了用武之处。

没咒念的李存勖只好从后方调兵。

李存矩——李存勖的小兄弟,此时正在新州任威塞军防御使——被李存勖选中,于驻地募集精兵、支援前线。

我和李存矩不算外人——这小子娶了我的女儿做妾,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我也就和李存勖沾亲带故了——因此被他拉着,一起带着辛苦募得的精骑赶赴黎阳。

说起来,李存矩这小子身上的二世祖气息太浓,不是一个领导人的胚子。

在新州,他仗着手中有兵、上头有人,行事骄横霸道——如果只是如此,对大分裂时代的一城之主也算不上什么致命的缺点;李存矩的最大问题在于他完全不理政务。

然而,你干与不干,政务就在那里,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因此,李存矩的家奴操刀上阵,替自己的主子处理政务。

作为他的老丈人,我委婉地提过建议,但啥叫纨绔子弟?要是能听见去与自己观点不符的建议,那就不是纨绔子弟了!因此劝过几回之后,我也就不再讨人嫌了——毕竟,他越是像这样放权,我作为他的嫡系,手里的权力不就越大嘛!

收到李存勖的命令,李存矩没有一丝怠慢,立即严令募兵、征马。

士卒来自山北部落的壮士以及旧燕的败军——这些人久经战阵,多半都养成了“有奶便是娘”的价值观,其实是有些隐患的;只是因为他们久经沙城,都是优秀的即战力,我们也就忍受了那些缺点。

比人更难征集的是战马——由于饱经战火摧残,民间缺马,再加上期限紧迫,逼得百姓不得不用十头牛去换一匹马,一时间,新州地境怨声载道。

不管怎样,只用了不到十天,李存矩就募得五百精骑。

为了表示自己对此次任务的重视、为了能第一时间向李存勖邀功,李存矩决定亲自押送。

既然处理政务从来不在李存矩的考虑范围内,身为寿州刺史、爱妾老爹的我就被他任命为裨将,让我处理此行的具体事务。

从山北部落招募来的士卒本来都已经在新州成家立业,大家十分不愿意撇家舍业地跑到黎阳和第一强国打生打死;而这一路,李存矩二世祖的做派又犯了,完全不懂得体恤军心,把士卒们内心的不满彻底点燃了。

二月十五日,当队伍抵达祁沟关,实在忍受不下去的小校宫彦璋对士卒们发表煽动演说:“大家都十分清楚,前线打得极为焦灼,作为主力,咱们这边的骑兵可是伤亡惨重,要不然也不至于紧急征兵!

“没人敢打保票,说优势在我、我军必胜。

“咱们兄弟抛家舍业地赶赴战场,为的是什么?那还不是建功立业!可你们看李存矩那个官二代,言辞行为中,总是透露着:‘你们这帮球霸,马上就要替我们李家捐躯了,怎么还在这里对我的指挥挑三拣四呢?赶紧上战场,早死早托生!’”

这番话可是戳到众人的痛处了,士卒们异口同声:“干掉李存矩,扶正卢将军,打回新州城。”

新州是这些人的老家,一旦拿下,势必能号召起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阵营,到时据城自守,谁敢说一定玩不出些花样来?

小火苗就此蔓延成燎原大火。

嗯,千年以前,类似的一幕在大泽乡也上演过!

既然民心可用!已经达成一致的士卒抄起武器,叫嚷着冲向李存矩的营帐,次日早晨,还在睡梦中的李存矩永远地睡去了。

毕竟是我的女婿,就让我花些篇幅也给李存矩复复盘吧。

按照主宇宙的管理学,主流理论都推崇适当放权——无论是赋能还是创客,无论阿米巴还是中台,其目的都帮助大企业的领导人将自己的权利下放到合适的手里。

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是正确而有效的。

那么李存矩因放权而导致兵变又是为什么呢?

任何理论都是有其适用范围的,就放权而言,其对象显然是大企业、大组织——比如李存勖就充分放权,以致他手下无论李嗣昭、周德威,还是李嗣源,都能在危急关头,不等李存勖的命令就发兵作战,这才成就了晋国这个初创公司的命运。

作为李存勖的兄弟,李存矩自然有样学样,也尝试向大哥的学习,努力放权;然而他最大的错误就是——领导500人的小队伍,和领导一个国家完全不是一回事!小组织并不需要放权,毕竟小组织再放权,基本就相当于没有权力了。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如果李存矩的老哥不是眼下的河北王,都等不到募兵这件事发生,只是不管政务这一条,就足够李存矩那些家奴把他按在地上摩擦了。

除了这个根本性的错误,不懂得团队建设则是李存矩失败的另一个教训。

实事求是地说,让没有经历磨练的纨绔子弟、官二代拥有对底层士卒的同理心,可能确实有些难为李存矩。

可既然他一切像李存勖看齐,就应该看看自己大哥是如何在一片看空中强势爆发,如彗星般崛起的——而不是只学其表,不究其里。

最后再说一点,这小子一点安全意识都没有,居然没给自己组建亲军。

是,在五代,本来是长官最后一道保险的亲军往往会黑化成刺向他的屠刀——张灏、徐温点赞——可即便如此,大家还都不惜成本地培养亲军,所为何故?

用养猪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吧——没有亲军,你根本坚持不到亲军黑化,就被做成乳猪了;而组建亲军,至少能让你活过幼稚期,养成了肥猪,才可能被屠宰。

言归正传。

既是李存矩的岳父,又是身居一州刺史的高位,我完全不想叛变;可此时此地,敢于对暴兵说不,就意味着我也得步李存矩的后尘!我能为李存矩做的,也只剩捶胸顿足地表达对士卒1的不满,“你们这群混蛋害死了郎君,我再也没脸去见晋王了!”

然后呢?自然是要顺应环境——在众人的裹挟下,我带着队伍返回新州。

尽管大家想得很好,然而打仗这个事儿难度大,风险高,尤其此时的晋军正值武力巅峰,根本就不是这样一小撮叛军能够撼动的。

面对攻城的叛军,新州守将杨全章只是关起城门这一招就让没有攻城器械的五百骑兵束手无策。

事实上,我如今面对的这种窘境基本上也是整个晋军所无法攻克的重大技术难题——面对后梁的每一次战争,晋军都能取得优势,却因为攻城问题而无法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而在农耕时代,像后梁这样农战立国的政权,手中握有的坚城完全可以用恒河沙数来形容——这也就是朱温死后梁晋争霸的势头虽然一直在向有利于晋国的方向发展,但后梁却始终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州打不下来,我们只好转攻武州,又被雁门以北都知防御兵马使李嗣肱击败;得到消息的周德威也派出部队参与追讨。

再这么当流寇,可真的是死路一条了!思前想后,大家一咬牙一跺脚,决定投靠契丹。

无论是我还是韩延徽,原本都是中原政权培养出的人才,都对自己的国家抱有希望,从来没想着跑到契丹这个蛮夷之地。

用茶馆里常四爷那句话总结我们再合适不过——我爱大清,可谁爱我呢?

韩延徽先是被刘守光当作弃子,好不容易跑到晋国却又被办公室政治所排挤;我已经是李存勖的外戚了,从心往外地希望晋国强盛,可李存勖给自己兄弟一个他能力无法胜任的工作,导致我被叛军裹挟,身不由己。

同学们当然可以像李存勖那样,责骂我们有才无德,是典型的小人;但站在阿保机的角度看,我俩完全可以被美化成识时务者的俊杰。

无论是俊杰还是小人,无论我们是否德行有亏,人才这个title却无论如何都是跑不掉的——而人才可是成就大业所不可或缺的资源,李存勖可以选择不用,却不能阻挡阿保机重用。

多说一句,当这事最终上报到高层,发现兄弟被杀、精兵叛逃,李存勖自然气愤得不行,下令处死李存矩的家奴以及幕僚,以示警示……嗯,以及泄愤。

现在想来,我要是还留在晋国,多半也得落到这个境地。

如果说韩延徽给契丹带来了中原文化,为其后来的崛起打下了制度基础;那我的加盟,就将晋军的军情直接展示给了阿保机。

当初,刘守光还是燕国皇帝的时候,契丹虽然不时地骚扰边境,但站在战略高度,燕国倒是占优的一方。

这挺反直觉,但的确是事实。

幽燕作为自中唐已降抵御契丹的最前线,早已沉淀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法,刘守光虽然奇葩,但终究是在军营中长大,耳濡目染之下,防御契丹的军事常识还是不缺乏的——也许正是因为他不时地能在勇武的契丹部队面前取得胜利,才渐渐产生了李存勖也不过如此的荒谬想法……吧?

其中,卓有成效的一点是在幽州之北七百里的渝关设置了八防御军。

渝关下有一直流向大海的渝水,自渝关沿着渝水向东北走只有一条道路,两侧全都是高山乱石,地势险峻,狭窄处不过数尺,难以逾越。

燕国一直苦心经营这种战术要塞——招募雇佣军驻守,为保障其粮草供给,规定此地的田租直接供给驻军,不用经过蓟县的中转;至于军服,则是由幽州每年运送的布、棉予以解决。

每年秋季,早早地收割庄稼,然后清野坚壁,以免契丹人取粮于敌;要是契丹大军真的来了,就坚守不出,利用地势打消耗战,等无功而返的契丹军队撤走时,再挑选勇猛善战的士卒在关键隘口发动狙击。

防守反击说起来平平无奇,可对于后勤补给差、不善攻城且客场作战的契丹却效果奇佳。

补给充足、战必能胜且奖赏丰厚无比,八防御军的士卒们渐渐地不在意自己的雇佣军身份,而是将驻地视作家园,长此以往的正反馈渐渐把八防御军打造成一个无法攻克的堡垒,以致于契丹人都不愿意打这里的主意了。

然而,时代变了!晋灭燕之后,周德威成了幽州的一把手,根据自己对战争理解,他改变了传承百年的防守反击战法。

晋军,脱胎于突厥沙陀部,在地测逻辑上,他们对战争的理解其实与契丹十分相近——重骑兵轻步兵,重运动战而轻攻城战;至于周德威,本身就是得益于这套打法的宿将,自然对此深信不疑加身体力行。

这种认知回路的闭环,自然而然地让周德威产生了路径依赖,打心底认为据坚城防反不过是将帅无能、士卒懦弱的无奈之举。

因此,渝关的工事就渐渐的被荒废了,以至于北方的契丹人渐渐地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在失去保护的渝关,甚至更进一步,连原本轻易不敢踏足的的营州、平州,都因为失去渝关的保护而成了契丹人的牧场。

而就在对手向前进逼一步的时候,周德威又因为猜忌旧燕的降将,陆陆续续地找各种借口将之清除——这就是传说中的自毁长城吧。

晋国的北疆,在周德威的错误战略下,彻底形成了敌进我退的被动局面,讽刺的是周德威本人却对此一无所觉。

事实上,当这个局面刚出现的时候,作为竞争对手的契丹人也没有认清形势,跟以前一样,阿保机的第一反应就是点齐兵马过来捞一票大的。

于是就有了我带来大军再攻新州的局面。

我还是我,新州甚至比不久前还更强大了——曾经在晋阳保卫战中立下奇功的安金全是现任刺史,表明了李存勖对新州的重视——然后有了契丹做靠山,战局的发展与上次迥然不同:安金全兵败弃城;而我则终于可以耀武扬威地进驻新州,任命将刘殷为刺史——算是圆了当初叛乱的初心。

得到消息的李存勖不敢怠慢,派周德威集合河东与镇、定二州的兵马,打算收复新州——这一打就是十几天,在晋军的猛烈攻势下,新州依旧屹立不倒。

见识到了晋军精锐的战斗力,原本只是本着有枣没枣打三杆子的阿保机在态度上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先是认真地听取了我的意见,以求根据我对晋军的了解来决定后续军事行动的烈度与目标;再和擅长大局观的韩延徽商讨,阿保机最终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大计划——在河北打下一个桥头堡,为将来的南下谋取战略支点。

因此,契丹倾举国之力,征集三十万大军赶来救援新州——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周德威寡不敌众,大败后逃走,契丹大军尾随其后,进围幽州!

阿保机对外宣称拥兵百万,这在周德威的眼中,基本等同与事实——站在幽州城头看去,城外漫山遍野的都是契丹人的毡车帐篷。

如果只是人多,也不至于引起周德威的恐惧,毕竟契丹人跟晋军一样长于运动战,但面对攻城战就捉急了。

然而不久之前攻打蔚州的经验,此时发生的作用——契丹人再次玩起了地道战——不分昼夜多路出击!

相对应的,周德威则想尽办法破坏地道,甚至不惜向地道投放易燃的膏油,发动火势以阻滞契丹人的攻势;同时,在城墙周围堆起土山,以获得居高临下的地利;又在城里融化铜水,向城下的攻城士卒泼洒这些大杀器。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晋军每天都能轻易地收割走过千的契丹人。

一般而言,以打劫立国的阿保机再面对这种情况下都会选择放弃,毕竟死这么多不但动摇军心,更会让以后的打劫无法动员出足够的兵力;但这一次,在出兵之前就制定好方案的阿保机却咬着牙坚持下来,不计成本的继续伤亡惨重的攻势。

如此一来,人数劣势就到了周德威这一边——老周只好拉下面子,派人突围,向李存勖告急。

彼时,李存勖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否则也不至于要求李存矩募兵增援前线。

契丹太祖的人才库(二) | 资治通鉴的平行宇宙

因此他罕见地没有迅速决策,而是召开军事会议,并表明不分兵,幽州这个北境之城危在旦夕;分兵则可能无法抵御梁军的反击。

屁股决定脑袋!诸将当然知道幽州的重要性,可大家现在都在跟后梁死磕,刘鄩最近战绩的确拿不出手,可他过往的表现可是十足真金,谁敢保证不会上演一出绝地大逆转来?真要是有那么一天,自己可就得面临如今周德威的困境了。

因此,会议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同意分兵,当然理由绝不是分兵可能会让自己面临风险,而是说:1.后梁远比契丹强大,需要更多的兵力应付;2.李存勖就在梁晋之争的一线,必须重兵保护。

事实上,李存勖内心是希望分兵去救援幽州的,只是诸将所提出的理由的确尤其合理性,如果不能说服诸将,即便分兵,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因此才希望在会议上,能有人替自己提出分兵的建议。

李存勖想睡觉,就有人递过枕头——还不是一个,而是三个!

李嗣源、李存审以及阎宝不为众人意见所动,力主分兵!请大家注意,如果用上帝视角看,李嗣源后来可是夺了李存勖的位置,成了后唐明宗——要是没有如今的这种洞察大局战略眼光与力排众议的决绝,又岂能有后来的成就;阎宝刚从后梁跳槽过来,既没能和晋军高级将领打成一片,又无法取得李存勖的信任,不做出个大业绩,将来的命运还不得跟贺德伦一样!所以尽管出发点不同,但这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反主流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存勖就等着这一刻呢!等三人发表完意见,立即表态:“当初太宗李世民凭借一个李靖就能活捉突厥可汗,如今我有三员大将,小小的契丹还能翻了天不成?”

既然有了目标,接下来就是制定作战计划了。

刚刚还口径一致的三个人尴尬地发现,此时的意见相左了:

李存审以为契丹人向来因粮于敌,肯定没有携带足量的辎重,是无法长期在客场作战的,建议等敌人把幽州附近能吃的东西都掠夺一空,自然就会撤军,到那时己方再尾随其后,伺机而动,必然可以取得大胜利。

李嗣源则担心,周德困守孤城已近二百天,想来衣、食、枪、矢都快告罄……一旦有变,损失之大绝不是眼下的我们能承受得起的;没有人知道城破和援军哪一个先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可能让幽州士卒做出难以预料的选择——依我看,咱们都别侥幸,把希望寄托在契丹粮尽撤军这个不确定事件上,不如让我做先锋去救援幽州。

这话说到李存勖心眼里了,当即拍板:就按照李嗣源的方案办!

当日,李嗣源整合队伍;四月率军出发,并令阎宝率领镇、定二州的士卒紧随其后。

大军开拔之后,李存勖又担心兵力不足,难以击退契丹大军,又于当月二十八日安排李存审率军与其会合。

至此,援军合计约七万人,在易州做最后的休整,就准备直插幽州,谨慎起见,李嗣源召开战前会议。

李存审再次提出自己的担忧——契丹人多势大,而且以骑兵为主;我我军能在以往与后梁作战时占尽优势,不就是依靠这两项嘛!如今这两项都劣于契丹,却要在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与其交战,我担心对方集中优势兵力后一次冲锋,就有可能将咱们的正峰撕碎,到那时,想找一个给他们收尸的人都不容易啊!

李嗣源同意李存审敌强我弱的判断,因此也不打算走寻常路,“契丹人是侵略者,后勤补给完全来源于占领区的百姓;可咱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就绝不能骚扰百姓、就必须携带大量辎重,一旦在平原相遇,咱们可就成了敌人的运粮队。

“如果那样的话,就算打仗没输,这场战争也注定无法获胜——因此,我建议:咱们走山路,即便在路上遭遇到契丹军队的阻击,我们也可以凭险据守,足以抵消对手骑兵多的优势。”

于是,援军于十七日由易州出发向北急行军,二十三日翻越大房岭后转向东行。

正如当初立下的flag那样,李嗣源亲自与养子李从珂亲率三千精骑为前锋。

队伍行进到距幽州六十里时,终于遭遇契丹部队。

此时,一方在山上、另一方在山下,无法阻击晋军的契丹士卒只好快速向幽州方向靠拢,以期截住晋军的攻击路线;见此情景,晋军赶紧使出吃奶的力气跟对方比赛行军速度。

这很像一支车队在高架主路急驶,另一支车队在辅路紧追,而每当立交路段在平交路口汇入时,双方都会停下来厮杀一番,直到一方摆脱为止。

李嗣源父子拼死力战,始终保持着向幽州推进的大趋势,但当两支车队驶入一个大山口的时候,一直只能跟在后面吃土的契丹人终于派出一支万人队成功堵住了晋军的行进路线。

敌我兵力对比高达3:1,随后则有更多的敌军尾随而来,晋军上下振恐。

关键时刻,李嗣源丢掉甲胄,发动晋军的传统技能——心理攻势,作为一个常年与契丹打交道的北方人,李嗣源能说一口流利的契丹话,他大声喊话,“尔等无故犯我大晋边境,晋王命我率领百万大军直抵西楼,去灭你们契丹人全族!”

随之,李嗣源又发动了晋军将领的第二个传统技能——决死冲锋,他带着自己的百余精骑近卫冲向对手。

刚刚听到喊话的契丹人正由于疑神疑鬼而疏于防范,被李嗣源冲乱了阵脚。

李嗣源再接再厉,又反复冲阵,彻底打乱了契丹人的阵型。

什么样的队伍具有战斗力?像如今这只晋军一样,主帅领头冲锋、大喊跟我上的队伍最有战斗力!有了这样不要命的主帅,这支精挑细选的晋军终于放下一切包袱,随之一拥而上。

面对这样的对手,一向英勇善战的契丹人也招架不住,甚至一名酋长都死于乱战。

想到幽州城下还有几十万大军给自己撑腰,完全可以在那里与晋军决战,而没必要现在就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契丹人终于放弃阻击,任由李嗣源杀向幽州。

就在李嗣源赤膊玩命的同时,李存审也没闲着,他命令自己的士卒砍伐树木,制成建议鹿角,全军人手一支,一旦我军遭遇敌人,立即以此结成营寨。

在对拥有完善攻城器械与战法的中原军队,这种简易工事没什么用处;但对上几乎把所有的技能点都点在了骑兵冲锋的契丹,此举不失为一种性价比极高的防御工事。

果然,当遭遇契丹骑,简易营寨抵挡住了第一波冲锋,就在契丹人骑着马绕圈寻找战机时,躲在营寨中的晋军万箭齐发,在遮天蔽日的箭雨打击下,契丹人马死伤惨重,甚至都阻塞了晋军向幽州行进的道路。

最终,战场转移到幽州城下。

千年以前的北京城下,契丹人列阵以待。

李存肾收拢部队,严令部队不得擅自出击,而是安排老弱病残在远处收集树枝搞大扫除——人为地制造出遮天蔽日的尘土,这在不明就里的契丹人看来,可就真的是有百万大军在集结、蓄势待发,与之前李嗣源的虚张声势实现了完美的交叉验证。

有了这些伏笔,契丹人原本引为靠山的人多势众就有些不足为持了!随着李存审发动了决死冲锋,契丹人先前被李嗣源击败的心理阴影迅速扩大,气势急转直下,没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向北山溃退,只剩下满山遍野的毡房、辎重以及近万俘虏,成了晋军的战利品。

到了二十四日,晋军的任务就彻底变成了高层进入幽州慰问快成惊弓之鸟的周德威、士卒留在城外清扫战场、分配战利品了。

围绕幽州这个战略重地,四五十万人拼尽全力打了一场国运之战,从接触、试探、厮杀到结束的总耗时都没有超过一天,这种高爆发、低持久的战争就是那个时代游牧文明骑兵战争的主要特点——究其原因,双方其实都没有足够的底蕴以支持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还不等战争分出胜负,国家的经济就已经被拖垮了。

当终于获救的周德威在幽州城内欢迎援军的同时,吃了败仗、没达到战略目的的阿保机也没闲着,他任命我为幽州留后——没多久,就转正为节度使——至于任务,简单得很,就是给晋军的北境制造尽可能多的麻烦。

这就是阿保机的过人之处:一场大败也没能改变他的初心——夺取进军河北的前沿要塞!如果正面硬刚无法达成目的,那就换成骚扰经济——反正战略路线绝不因为一次性的胜负而有所动摇!

就此,契丹在晋国北境插下一颗钉子,讽刺的是,这颗钉子(也就是我)的供应商还是晋国自己,甚至,钉下钉子的锤子的部件(当然就是韩延徽了)也有晋国供应商的影子!

从此,我的办公地点就基本固定在平州,每年都要定期、不定期地率领奚人骑兵去两国的边境搞一搞观光旅游,顺便抓一些晋国北境的百姓作为当地特产带回去——这就是俗称的打草谷。

为了应付这些骚扰,晋军被迫从瓦桥向蓟城运输后勤补给。

送补给的辎重兵没有自保能力,为避免变成我的运输队,晋军又得派重兵保护。

可“买的没有卖的精”,晋军补给队得全程警戒,难免有疏忽的时候;而我则只需要找准时机,一击即走,无论胜负都用不着支付过多的成本——因此,每年都能收获到晋军友情赞助的大礼包。

长此以往,深受其害的卢龙军镇经济日渐凋敝,不复往日繁华。

不要用业余去挑战别人的专业!刘守光的确奇葩到极点,但他父子经营的渝关防线却真的卓有成效——通过防守反击战术,燕国实现了契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条真的实现了,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条勾掉”的效果。

反观周德威,按照运动战的惯性思维,莽撞地否定燕军传统,主动放弃当初成熟且有效的渝关防御策略,这才是造成了如今敌进我退狼狈局面的根本所在。

历史的教训就摆在那里,可总有后来者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觉得类似的错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就是为什么黑格尔会认为“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的原因。

哪怕我们这些前浪暴雷时的声势已经震耳欲聋了,可总有后浪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我们的覆辙。

罗永浩,是互联网时代造富的典型案例。

凭借过人的脱口秀表演里、扎实的英语教学能力以及草根逆袭的人设,罗永浩迅速在新东方站稳脚跟,成为网红老师。

随后,他再接再厉,独立创业,先后创办牛博网、英语培训学校。

在这个阶段,他的成就算不上多么耀眼——毕竟人家王首富的小目标就是一个亿——但罗永浩还是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顶级的流量入口。

以至于当2012年罗永浩创办锤子科技的时候,初期天使投资的估值5000万人民币——哪怕业内人士都不看好这个完全没有经验的入局者;一年后的第一轮正式融资结束时,资本市场估值4亿7000万人民币——俨然已经成为手机行业的新贵。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事情后来的样子。

尽管由锤子科技出品的坚果手机收获了这样那样的鲜花、掌声与口碑,但作为一款复杂的供应品,仅仅依靠新颖的设计,优良的营销,是远远不够的。

这也是为什么小米创业之初,雷军宁可冒着福岛核事故的风险,也要亲自去日本,与公司进行商务会谈,为的不就是制造手机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嘛。

而外来者老罗却主动忽视了这一行业高度重视的传统共识,依旧按照自己过往的成功经验,将精力倾注在营销与设计之上。

结果呢?供应链管理不善致使产能不足,产量跟不上导致销量未达预期,销售低迷造成资金短缺,资金紧张使生产不饱和——这就陷入死循环了,投资人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停止注资又加剧了这个向下滚动的死循环。

当然,期间出现的品控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加速器。

事到如今,就是乔布斯复生,也难以扶大厦之将倾了。

最终,“欠了六个亿”的罗永浩向现实低头,将锤子科技卖给了季节跳动;随后回归自己的老本行——脱口秀!

按照罗永浩自己的说法,截至2020年9月,通过直播带货,他已经还了快4个亿了;并预测: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未来一年,应该也就差不多还完了。

且不论这些数据是否真实,但可以确定的是:放弃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重拾自己的传统优势,罗永浩过得可比锤子科技时期好多了!

契丹太祖的人才库(二) | 资治通鉴的平行宇宙

有关契丹建国之初人才观的故事至此就告一段落,下一回,将将由张承业和大家分享李存勖对人才的态度。

司马光【资治通鉴】

欧阳修【新五代史】

薛居正【旧五代史】

脱脱等【辽史】

叶隆礼【契丹国志】

特别声明:

我们没有办法让历史重演,但可以另辟蹊径地打开平行宇宙,尝试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面对面地交流!

事实上,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质就是开启了一个平行宇宙;而当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质也是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 在这个平行宇宙中,如果你发现了错误,请及时指出、不吝赐教,那将是你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你受到启发,不妨关注、点赞、转发,去激发更多的人。

契丹太祖的人才库(二) | 资治通鉴的平行宇宙
契丹太祖的人才库(二) | 资治通鉴的平行宇宙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特别感谢辛苦制作、上传的网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