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忠义精神昭日月,佑民福国永山河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忠义精神昭日月,佑民福国永山河

自古及今,忠义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倍加尊崇的优秀美德,历代史书都专门设有《忠义传》,以表彰为国为民做出突出贡献的忠义之人。

忠是正直之德。存心居中,不偏不倚,心无二心,意无二意,尽心尽责,不懈于心,便是忠。《说文解字》说:“忠,敬也,尽心曰忠”。孔子把做人忠信视为君子行为处事的根本。一次,孔子学生子张问孔子,有什么是到处都被认可,都能行得通的办法吗?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话忠诚守信,行为敦厚恭敬,即使在蛮貊地区,也行得通。说话不忠诚,不讲信用,行为放荡无礼,不懂得尊重,即使在本乡州里,也无法立足。

义是合宜之理。明是非,知善恶,尊贤重德,修心正己,按照正义或道德规范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便是义。《释名》说:“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义”是一切道德的根基,是人最基本价值观的行为体现。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指出君子的一切行为处事衡量标准,都要合乎义。

忠义精神昭日月,佑民福国永山河

关公是中华民族历经一千八百多年无数中华儿女共同尊崇并认可的忠义精神的完美化身、优秀代表和文化符号。关公的忠义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忠臣义士挺身而出、舍身报国、慷慨赴义、奋勇杀敌,成为历朝历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输出口,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

清乾隆皇帝为北京地安门关帝庙题联云:“浩气丹心,万古忠诚昭日月;佑民福国,千秋俎豆永山河”。高度赞美关帝的忠义品格与日月同辉,关帝佑民福国的功德与山河同寿。

乾隆帝还亲为地安门关帝庙撰写碑文称:“(关帝)生为英,殁为灵,其功德勿沫于世,世亦相与俎豆尸祝以神之。然未有不推乎正直聪明足立万祀人伦之表,故睾然尊而宗之以为神圣焉。盖圣而神之,所以著圣道之精,神而圣之,所以明神道之正”,“将阐夫神与圣之所从来,所以为人道扶植纲常,助宣风教,即制祀之原胥不外是”。颂扬关帝“著圣道之精”,“明神道之正”,“为人道扶植纲常,助宣风教”,成为中华文化史上唯一实现“圣道”、“神道”、“人道”三位一体的至尊至圣神明。

忠义精神昭日月,佑民福国永山河

在中华民众的心目中,关帝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播下了忠义精神的种子。

明思宗崇祯年间,都察院右都御史、户部尚书李长倩奉命在福建督办粮饷,清军已经越过了仙霞岭,守将郑芝龙元帅暗中将守城官兵全部撤走,他顿足捶胸,打算以身殉国,报效朝廷。

他饮下毒药,写下遗书,见到关帝在自己面前显圣,然后离去。他急忙跪拜,指着墙壁对家人说:“关圣在此,汝等见之否?”他的家人都说没看到,因为此处新迁,还未供奉关帝。李长倩方才明白这是关帝感其忠义,故而显圣,以成全其忠义之举,于是仰天长啸,含笑而终。

除李长倩外,兴化李氏家族李信及子孙“一门殉节”;李长似、李澜、李思谏女等捐躯殉国;李思训、李清、李淦、李法等18人,以拒仕新朝、不应科举等方式坚守对明朝的忠诚。明清之际,兴化李氏家族以忠义精神践行了“尽忠报国,无负君恩”的家训。

忠义精神昭日月,佑民福国永山河

雍正十三年,彰化知县秦士望在《关帝庙碑记》中说:“夫自古忠臣义士,生为正人,没为神明,皆足以奠俎豆、享血食:然或祀隆于一代,或庙建于一方,……自汉迄今,日新月盛,惟帝一人。论者谓:其德配尼山,圣分文武,忠同日月,气塞天地”。

关帝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葆常青的精神脊梁,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早已融入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中,成为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精神信仰的中心。关帝忠义精神,实质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是忠昭日月、义炳乾坤的精神图腾。

弘扬关公忠义文化,传承关帝忠义精神,勉励社会正气正义,促进民众道德进步,必将为中华复兴积蓄难以估量的精神力量。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A4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