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贵州省政协委员肖勤:乡村振兴,重在“人”“文”

  “我们要做好乡村振兴,应该思考和总结过往近百年的经验,从‘文’和‘人’着手,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在贵州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肖勤带来了关于《从物的乡村到人的乡村——乡村振兴要重视文化建设》提案。

贵州省政协委员肖勤:乡村振兴,重在“人”“文”

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肖勤

  她说,近现代中国一直有乡村建设的文化传统,例如上世纪20-30年代,四位乡村建设先驱的理念和实践:晏阳初的“博士下乡”运动,梁漱溟儒家思想为向导的“乡约”社会的理论与尝试,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儿童教育及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的结合,卢作孚的实业建设乡村等,他们均强调了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统传承与延续。

  但知识分子近百年来“前仆后继”的乡建运动,最后都收效甚微,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外部资源的导入未能改变内部结构,农民主体性长期缺失,而外部资源一旦撤离,农村就很快恢复原状,这也是乡村建设真正难的原因。

贵州省政协委员肖勤:乡村振兴,重在“人”“文”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易地扶贫安置点

  在肖勤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文”和“人”是突破口之一。为此,她从以下五个方面作出阐述。

  一是乡村振兴,要做到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老百姓数百年的生活和民俗,其实正是文化的载体,乡村振兴要立足这一根基、用好载体,推动乡村处处显文化、见历史,让老百姓在生活当中能够触摸到历史,感悟到文化魅力,形成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否则,只依靠政府推动是不够的,村民才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让村民对其所生活村庄的历史和文化,产生认同感、自豪感,形成自觉的保护意识和行动,是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的思想基础。在发展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同时,只有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认同感,才能留得住人,确保有人干事,愿意干事。

  二是乡村风貌的提升要做到设计创意与美学相结合。乡村振兴是一个“趋美”的大工程,乡村不美、农民不爱、游客不喜,振兴则无从谈起。近年来,大陆大部分乡村振兴示范点都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挂靠,实现观光、休闲、体验型转变。乡村设计也进入创意化、精致化发展新阶段,乡村风貌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需要面临美学上和文化上的更高要求,而不再是将城区绿化套路和建设套路生硬植入。

  三是乡村振兴要避免照搬照抄、盲目模仿。梁漱溟在他的《乡村建设理论》里提到“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中华文化的根基在乡村,明确“文化”是乡村的“根”,才不至于本末倒置,把乡村振兴重点一味放到硬件设施上。每个村庄有自己的特点,需要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者的介入,以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和传统文化,避免大拆大建,保护好老庙堂、老树老井、老地名、老风俗等,做好活化利用,并融入乡村建设之中。现代农村社区不是大广场大寨门;建设新农村也不是建城市型楼房式社区。阡陌纵横、巷道交织,云升雾腾、山水入画,这是乡村的魂。而“管理有序”,是从基础设施、物业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这些设计和发展要隐藏在乡村之美背后,不能僵硬地摆在最前面,导致舍本逐末。

  四是乡村振兴要注重引导村民完成自我成长。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群众才算真正过上高品质美好生活。当前农村空心化严重,制定政策引入资金项目的同时,更要注重软实力的植入和人才的引进。要引导支持包括艺术家在内的各类人才入乡进村参与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入乡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科技、资金、项目等各类优质要素向乡村流动、在乡村汇聚、为乡村服务,不断提升乡村能级,还原乡村价值,让艺术家和人才成为新农人,成为新的文化种子,生长在农村,从而重塑乡村魅力。

  五是乡村振兴要创新创业手段,大力开展新农民创业创新系列文化提升工程。要大力培养更多有文创意识和潜力的新型农民、农创客,促进文明有序、特色鲜明的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发展,通过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和文创培育,以创新手段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雅萌

编辑 胡岚

编审 闵捷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