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作者:精英说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前段时间,自带流量的网红经济学者、原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发布了《解决低生育的办法找到了——中国生育报告》一文,瞬间引发网络热议。

针对国家当前低生育的现状,他提出了让央行每年印钞2万亿鼓励生育的建议,用10年社会多生孩子5000万。

任泽平还表示,“一定要抓住75-85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抓紧出台鼓励生育基金,再不出台就完了,不要指望90后00后”。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图片来源自网络

此言论一出,立马招来反对声一片。澎湃新闻表示:“这一报告的「亮点」实在太多,以至于这篇所谓的中国生育报告,与其说是决策建议,不如说是热搜关键词集合。”

任泽平的建议是否靠谱,说姐不敢妄下结论,但作为生育过两个孩子的80后母亲,即上述建议中专家重点要抓住的生育主力军,今天就和大家讨论一下,除了经济压力之外,女性为了生育,还将付出些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听过类似下面的对话:“生孩子嘛,每个女性都要经历的,也就生的时候疼那么一小会儿。”、“孩子生出来就好带了,稍微忍忍就过去了”......

当我们都在强调女性应尽的“生殖义务”、在赋予女性天然的“养育功能”之外,女性在怀孕、哺乳、恢复期所需要付出的“生育代价”,却在一代代人的“难以启齿”中被掩埋过去。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盆底肌功能障碍引起的尿失禁

“生完大宝出月子,小姐妹来看我,讲到高兴的地方两人哈哈大笑,未婚未育的她笑出了泪,已婚已育的我却笑出了尿。”

很多宝妈刚生产完那两三个月,或许都有过类似的体验:一个突如其来的喷嚏、遇到急事的小跑,都会无意识漏尿。比如女明星Ella 也曾自曝自己产后“漏尿”2年。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据原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沃医妇产名医集团联合创始人龚晓明介绍,约有1/3的产妇因盆底肌功能损伤导致压力性尿失禁,通俗说法也叫产后漏尿。

盆底肌肉位于盆腔的底部,是由不同的肌肉和韧带组成的肌肉群,它就像一张巨大的吊床,把尿道、阴道、膀胱、子宫、直肠等脏器牢牢托住。

女性整个妊娠期,增大的子宫、胎儿、羊水,以及孕期增加的体重,一旦超出这张吊床的负荷,使其失去弹性,分娩后脏器无法保持在原有的位置,女性身体就会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比如大小便失禁、盆底脏器脱垂等等。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其中小便失禁,是最普遍困扰新手妈妈的一项功能障碍,它虽不危及生命,大部分在产后三四个月也能自行恢复 ,但若病情严重,长期任其发展,容易继发感染压疮、尿道炎、阴道炎等疾病,并且对一个成年人来讲,尿湿一条裤子,更严重的影响是心理层面的。

在最近热播剧《女心理师》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二胎妈妈詹璐,送大女儿到学校门口后,突然感觉到一股暖意,低头一看,裤子已经湿了,这一幕恰好被一个眼尖的小男孩看到,小男孩指着詹璐大声喊起来:“你看她尿裤子了,她都这么大了还尿裤子,我都不尿裤子了!”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男孩的喊叫,立即引来周围家长的指指点点,以及女儿同学的嘲笑。顷刻间,一个女人所有的体面、自尊,都被那湿透的裤子打击得荡然无存,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望和难堪......

身材变形

“肚子鼓涨的像打满气的皮球,乳房干瘪的像空无一物的布口袋”。

妈妈编排自己的这句段子,其实包含了两种很普遍的产后后遗症,一个是腹直肌分离引起的腹部变形,一个是怀孕哺乳引起的乳房变形。

何谓腹直肌?妈妈平躺在床上,左手托住头,右手指放在肚脐上下3cm的区域,开始做仰卧起坐动作,会摸到肚子两侧两条竖着的肌肉,这就是腹直肌。倘若妈妈能摸到这两条肌肉之间有一条凹陷的深沟,并且宽度超过两指,就是腹直肌分离。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几乎100%的孕晚期女性受体内孕激素影响,以及不断增大的子宫使腹壁肌肉拉伸扩张,腹直肌都会分离。正常情况下,等到妈妈生产后,腹壁会逐渐恢复,腹直肌会再向中线靠拢,通常半年到一年即回到原先位置。

但也有很多妈妈,特别是巨大儿、双胎妊娠、羊水过多或者多次分娩的妈妈,两条腹直肌间距被撑的过大(超过2cm),导致腹部肌肉无力,腹壁紧张度下降,无法自然恢复,相关调查表明,中国育龄妇女产后腹直肌分离发生率约为45.14%。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腹直肌分离如果严重,妈妈会出现腹部不适,腰背部痛,脏器脱垂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更多的妈妈,其实病理症状并不会太明显,但从窈窕淑女一夜变成大腹便便的妇人,心理上很难接受。

其次则是乳房变形。很多妈妈以为的胸部下垂,其实是离乳后,乳腺腺泡逐渐缩小,组织逐渐萎缩,乳汁逐吸收导致的假性下垂。

给乳房多一些恢复的时间,在离乳后的几个月到半年左右,脂肪会逐渐回归重新填充,这个时候再去观察判断才是客观真实的。

判断真下垂还是假性下垂,妈妈可以照镜子参考下图,观察自己的乳头乳晕的位置和乳房下沿的根部位置对比。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哺乳期结束后,比较常见的一种状态是上图E,假性下垂状态,即乳头乳晕位置平行或者略高于乳房下沿根部处,乳房下半部分低于乳房下沿根部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乳房下垂呢?我们先看看一张乳房矢状横式图。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其中乳腺小叶、乳房悬韧带、乳房脂肪体是乳房中的“三剑客”:乳腺小叶与泌乳相关,宝宝哺乳需要它;乳房脂肪体与CUP相关,乳房丰满需要它;乳房悬韧带与胸形相关,提升坚挺需要它。

如图可见乳房中是没有任何的肌肉组织来支撑固定的,因此乳房的坚挺主要是靠乳房悬韧带牵拉皮肤、脂肪及乳腺的纤维结缔组织来支持和固定。

女性从孕期开始,由于激素水平变化、体重增加等原因乳房增大丰满,重量体积增加,此时维持乳房坚挺的乳房悬韧带受到额外的持续牵拉,导致产后乳房下垂现象的出现。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无论之后是否哺乳,牵拉都已经产生了,并且随着孕次的增加,乳房下垂的现象可能随之加重。

也就是说,导致乳房变形的元凶,不是哺乳,而是怀孕。只要经历怀孕过程,乳房悬韧带就会有变化,只是程度因个人体重管理水平、营养水平不同存在差异。

当然,不恰当的哺乳和离乳方式,如哺乳间隔过长,频繁涨奶会给乳房悬韧带增加负担;一味以驼背含胸的姿势迁就宝宝喂奶,容易扯伤韧带;断奶过急,不循序渐进排空乳房,容易引发乳腺炎症……

林林总总这些身体变化,毫不客气的提醒着现代女性,不管之前在社会活动层面多么自信独立、走路带风,在生孩子这件事上,都没有办法逃脱身体里XX染色体限制,很多女性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沮丧:

“生个孩子,整个青春都陪进去了”。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产后抑郁

“家人每天变着花样给我煲各种汤,也不管我喜不喜欢,只说喝汤对孩子奶水好,所有人都想着孩子,那我算什么?行走的大奶瓶么?”

“凌晨1点钟,孩子在哭,老公睡得像猪,就我一个人起来哺乳,凭什么多个孩子,他们的生活都维持原样,只有我自己熬夜受苦?”

“我想全程用纸尿裤,婆婆说它不透气,总是趁我不注意换成尿布;育儿书上说宝宝睡觉不要摇,妈妈坚持晃晃睡的香,她们怎么老是要跟我对着干?”

“他真是个讨厌的哭吧精,吃不饱要哭,尿裤子了哭,醒来找不着人哭,躺久了要哭,玩具拿错了也要哭,他一哭我就感觉自己这些年的学都白上了,英语考了六级,还是听不懂他的婴语。”

“怕回去后再没有我的位子,整个产假休的都不安生。”

“睡眠不足,就一个字,烦!看谁都烦……”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真的没想到,在妈妈群里最能引起共鸣的,竟然是这些让人憋屈的产后生活细节。难怪美国妇产科学会曾提醒,大约 7 个产妇中就有1个会遭遇抑郁症的困扰,超过一半的妈妈会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虽然达不到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却同样令新妈妈们痛苦不堪。

在大陆,据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统计,产后抑郁症在大陆的发病率约为 7.3%-7.14%。出现情绪低落、悲观绝望、烦躁不安这些产后抑郁“症状”的产妇,比例更是高达 50%-70%。

超过50%的新手妈妈在生完孩子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会表现出抑郁的情绪和症状,比如心境低落容易无理由大哭、感到没有希望和价值感、丧失对孩子的兴趣、进食/睡眠过多或过少、有伤害自己或孩子的想法等。

由此可见,产后抑郁真的不是很多人口的“别人也生孩子,别人不这样,就你这样”的所谓的“作”,而是普遍存在于新手妈妈中的一种亚健康状态。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身体层面,女性生产后体内激素剧烈波动,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在产后的断崖式撤退,抑郁的情绪容易伴随着新生命的到来悄然而至。

另外,生产过程消耗女性大量元气,还没恢复过来紧接着又进入劳神费心的哺乳期,社畜们在身体健康的状况下尚且无法忍受“996”的剥削,妈妈们在身体不适、睡眠极度缺乏的情况下长期“007“工作,可以想象其情绪多么”易燃易爆“。

心理层面,女性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身份从众星拱月的孕妇变为需要去照料婴儿的妈妈,难免有落差,家人再不尊重产妇的口味喜好和身材诉求,只一味以对“孩子奶水好”为由劝吃劝喝,妈妈常常感觉自己沦为“产奶工具人”。

生儿育女的生物功能被无限放大,社会面的自我价值需求被无端忽视,是很多女性产后抑郁的主要原因。

再有,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往往意味着婆婆/妈妈要深层次融入小家庭,生活理念、育儿理念、产后护理理念的代际冲突引发的家庭矛盾,常常让妈妈们感到无所适从。

而在这些矛盾里,原本该起调停作用的爸爸们,其实绝大部分更没有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准备,他们逃避,甚至漠不关心的态度更加让妈妈们感到生活无望。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照顾婴儿本身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朋友感慨,养一个高需求宝宝,甚至比她念一个985硕士付出的心力更多,论文哪里写的不好,只有导师会批评几句,而妈妈一旦对宝宝表现的不耐烦,全家人往往一起上阵责难,“自己生的孩子,怎么一点耐心也没有”。

外界对妈妈太高的要求,近乎道德绑架式的要求,往往会内化为妈妈对自我的PUA,朋友说她产假那段时间,内心常常在怪孩子事儿多与怪自己无能之间拉扯,太割裂、太累了。

讲到这里,忽然想起一句话,“该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反而给我们带来风雨”,对产后抑郁情绪,家人本该为产妇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而现实往往是他们给产妇带来抑郁情绪。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一点建议

总结起来,这些普遍存在在产后妈妈群体里的后遗症,除了极个别严重者危及生命,其余大部分主要是长久地影响着妈妈们的生活质量;除了少数需要到专业医疗机构去对症治疗,其余大部分可以自愈,但有一个相对漫长的恢复过程。

所以,在笔者的小样本调查里,大家对其的认识存在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

在国事家事天下事样样都聊的家族群里发起话题,他们大多认为这是每个女人生孩子都要经历的,忍忍就过去了,不屑于谈论。

在以女性成长为主要联结纽带的虚拟群里发起话题,大家都很有表达欲,甚至每讨论完一种病症,都有朋友能给出看起来非常专业的建议。

前者更多代表产妇的家人,他们每天为家国大事操碎了心,对身边女性的付出却视而不见,后果是本该就医的没有及时就医,亟待他们理解的被埋怨为“矫情”,并非不治之症的伤痛被拖成顽疾,让家庭关系里的每一个人都深受影响。

40岁女星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比如笔者高中学历的小表妹,产后抑郁情绪在家庭里得不到排解,便纵情虚拟世界,后来一不小心坠入网络“杀猪盘”,欠下五十多万巨款。

后者更多是育龄女性、产妇本人,在她们的眼中,似乎女性生完孩子一定要恢复到产前的身形,才叫“做自己”,才能找回自我价值感。但她们价值感层面的东西关注太多,反而忽略了一些客观事实,就是这些后遗症,有些是可以自然恢复的,有些是不可逆的。

明明可以自然恢复的,非要花大价钱去做产后修复,不是给无良商家创造割韭菜的机会吗?明明是不可逆的损伤,非要强求修复,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母职惩罚已经够多,女性自身再这样执着于颜值、身材的“内卷”,不是自己把自己驱赶到一个更逼仄的生存空间么?

所以,关于产后后遗症,女性更需要不是群体内部的自嗨,而是外界的看见。最后强烈建议读者将此文转发给更多的身边人,让女性为生育付出的代价被更多人看见。只有更多政策和社会关怀上的缺失被弥补,只有更多生育后顾之忧被解决,女性才敢放心生娃!

作者:鸢尾花花儿,精英说作者。认真带娃,认真写字,拥有两件军大衣的80后宝妈。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Ref:

1、知乎 马蕾医生: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401599/answer/1399045514

2、2021年12月13日《南都周刊》公众号 巫晓 《产后抑郁不是作!超一半新手妈妈有过,还有一些新手爸爸》

3、2021年12月1日《邵医生》公众号 言安堂《妈妈没说过的生育后遗症,所有女生都该知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