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灯光话筒已就位,今天,我们让“大白”们说了说心里话

作者:上观新闻

这两天的街道略显冷清

这两天的车站略显热闹

背着大包小包踏上回家路的人

眼里满是家乡的星光点点

这群“大白”最近又进入了大家的视线。这是他们回不去的第三个春节,一篇“原谅我忍不住发脾气……”的推送刷爆了朋友圈;一条“为了你看到'无新增’时的心安……”的推文让你泪目。那些汇总的数据、报送的信息,最终指向精准地落到了点上,落到了你的丈夫、他的妻子、孩子的爸爸妈妈身上。哦对了,他们一般被称为:社区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基层民警、保安、司机……

他的“深夜食堂”是泗泾每天第一缕烟火气

(向左滑动)

灯光话筒已就位,今天,我们让“大白”们说了说心里话
灯光话筒已就位,今天,我们让“大白”们说了说心里话
灯光话筒已就位,今天,我们让“大白”们说了说心里话
灯光话筒已就位,今天,我们让“大白”们说了说心里话

这份老家寄来的酸菜大骨头,因为半夜接到紧急任务,反复加热了两天才吃上

按理说作为一名公共卫生医生,李德尚的工作不需要这么晚下班,但这已经成为近两年他和他团队的工作常态。直到今天,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恢复正常,但他们还在继续守护松江。他是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冠疫情防控突击队一员,也是那些依然值守在泗泾防疫一线的医务人员之一。

灯光话筒已就位,今天,我们让“大白”们说了说心里话

李德尚婉拒了采访。他说:“我没什么值得提的,要是可以的话,说说我的团队吧。他们太优秀也太辛苦了,我想让大家都知道他们的故事。”

“说不委屈那都是假的”

回得去的故乡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第一年参加工作的李雪,是应急采样组中年龄较小的成员,本以为疫情越来越平稳,抱着能回家过年的美好心愿,她每天默默工作,常常凌晨才能回家。不断重复的繁杂内容,都没有难倒这个年轻女孩,但一句“不能回家过年”,让她积累的疲惫和委屈瞬间爆发了。明明还只是个半大的孩子,只想像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一样,能踏上“近乡情更怯”的归途,想尝尝家乡的美食、和熟悉的邻居聊聊天,一家人坐在一起,撒着娇说说自己工作中的遇到的事。这一切,都因为要做好防疫保障工作而搁置了。

灯光话筒已就位,今天,我们让“大白”们说了说心里话

比起李雪,团队里大部分成员已经第三年没能回家过年了。正是因为看到团队其他人身上担起的沉甸甸的责任,李雪在仅有的情绪爆发后,再没提起回家过年这件事。疫情下,一个小女孩飞速成长着。

“孩子都和我疏远了”

他披着星辰逆风而行

雷良文,大家都叫他“雷哥”,对于自己的采样、转运工作,他表示都习惯了,“新闻里那些5天睡了10小时基本是我们的工作常态,一般一户采样需要40-50分钟才能完成,我们队伍是三班倒保证无间歇采样的。”雷哥说自己经常两三天才睡4、5个小时,有一次因为不间断的弯腰采样闪了腰,半天都站不起来,“真的是老了,不过最明显的还是发际线,真的秃了好多。”轻描淡写自己因为工作而劳损的身体后,雷哥笑着吐槽起了自己的发际线。

灯光话筒已就位,今天,我们让“大白”们说了说心里话

说起家里的孩子,雷哥的话明显多了,“孩子们都习惯我随时出门了,现在要是他们晚上没睡看到我出门,还会懂事地叮嘱我注意安全。”才三五岁的年纪就那么懂事,让雷哥在夸赞孩子的同时又多了一份心酸,“就感觉因为工作太忙,孩子都跟我不亲热了,更爱粘着妈妈。”

灯光话筒已就位,今天,我们让“大白”们说了说心里话

因为夫妻都要投身紧张的春节防疫工作,李德尚把年幼的孩子送回了老家

因为疫情快速成长的不仅有那些年轻的防疫工作者,还有他们的孩子。他们会认真地看新闻,讨论着和他们年纪并不相符的“奥密克戎”,会因为爸爸妈妈在保护祖国妈妈而感到骄傲。“以前,还能去幼儿园参加过家长开放日,现在都只能手机上看他们的迎新活动直播了。”为了让更多人的生活恢复从前的样子,这些基层防疫工作者们实在付出得太多。

能写进简历的特长

——“闪睡闪醒”

各地疫情反复的时候,流调、转运、采样的工作量每天都呈几何增长。作为团队里的全能型选手,田久鹏和同事们一直忙碌到凌晨4点才下班,早上8点又要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苦中作乐是转运人的特色:“我们都是'能闪睡也能闪醒'的人才,见缝插针休息补充体力,随时领命出发分秒必争。要是以后要写简历,我肯定把这条写进去。”

灯光话筒已就位,今天,我们让“大白”们说了说心里话

接受采访的每个人都平淡地表示:“其实选择了医生这份职业,就算没有疫情,也早就知道要和苦、累、责任打一辈子交道,我们甘于奉献也不怕苦不怕累,只是希望老百姓在习以为常的同时,能对我们的工作多一份理解和配合。”这是每位医护人员的心声,感谢这份责任感,感谢所有“大白”一次次义无反顾的逆行。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

感谢你们的默默守护

希望明年

你们都能心愿达成

回家过年

通讯员:辛思进

编辑:桂可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