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先秦时期,曾使用贝壳为货币,古人为何不自己去海边捡贝壳?

财富和名利,是人自古以来的所趋之物。人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对于人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又告诫人们要通过正当手段来获取财富。

先秦时期,曾使用贝壳为货币,古人为何不自己去海边捡贝壳?

金元宝

在遥远的先秦时期,有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最早雏形——贝壳。这种使用天然海贝作为货币进行交易的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晚期,在商周时期的使用就已经非常普遍了,殷商妇好墓就曾出土过六千多枚贝币。

据《汉书.书食货志》记载:

也就是说,平均两枚小贝就可以兑换一枚大贝,一个大贝相当于后来的二百一十文铜钱,而最小的贝也相当于十文铜钱。

先秦时期,曾使用贝壳为货币,古人为何不自己去海边捡贝壳?

形态各异的贝币

既然贝壳在当时如此值钱,而贝壳又是一种在海边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那么,为什么古人不直接去海边捡贝壳呢?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先秦时期捡贝壳,和货币造假的行为如出一辙。

先秦时期,曾使用贝壳为货币,古人为何不自己去海边捡贝壳?

古钱币专家针对这个疑惑也给出了解释,并表示:不捡才是聪明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贝币的由来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贝币这种神奇而古老的货币。

在货币出现之前的上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物资匮乏,人们进行交易活动的主要方式还是以物换物。但在以物换物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人们对物品价值的认知差而出现矛盾。

例如,我用我认为十分珍贵的物品来交换你也认为同样珍贵的物品,但是我的物品对于你来说或许一文不值。因此,在以物换物的交易过程中常常出现矛盾和摩擦,甚至打架斗殴都有发生。

先秦时期,曾使用贝壳为货币,古人为何不自己去海边捡贝壳?

古代以物易物场面

后来到了夏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物质材料的丰富,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的扩大,以物换物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交易需求,再加之以物换物的矛盾逐渐升级,寻求一种可以统一衡量物品价值用以交易的物体,迫在眉睫。

这个时候,人们就将目光放在了当时小巧玲珑,鲜艳斑斓,坚固耐用的装饰品-贝壳身上。由于其体型小巧便于携带计数,坚硬耐磨不易腐蚀损坏,且外形美观的特点,成为了人们青睐的交换媒介,因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货币,是一种用于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属于自然物货币。

先秦时期,曾使用贝壳为货币,古人为何不自己去海边捡贝壳?

各式各样的贝币

在先秦时期,贝币即财富。尤其是在商代中期以前,贝币的价值极高,商王如果用贝币对臣属进行赏赐,这对臣属来说意味着极大的荣耀。贝币的出现,也促进了货物的流通和商业的繁荣兴盛,也反哺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贝币,价值如此之大,那寻常百姓可不可以去海边自己偷偷捡,假以时日,岂不是可以富可敌国了?事实上,捡贝壳这件事情在当时可没这么容易。

先秦时期,曾使用贝壳为货币,古人为何不自己去海边捡贝壳?

古人为什么不去海边捡贝壳?

既然贝壳在当时作为货币流通而统一发行,那么官府就会对其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当时对贝壳进行“标准化”处理的方式就是打磨和凿孔。

经过加工,使其形成一面有槽齿,两端或顶部有凿孔的形式,让普通的贝壳更有辨识度且便于携带。经过加工后的贝壳,便成为“朋”,只有“朋”才有资格在市场上流通。

且古代地广人稀,交通闭塞,而拿来制作“朋”的贝壳必须是海贝,先秦时期的人大多生活在中原的内陆地区,能接触到海边的少之又少,也就根本没有什么机会可以捡到海贝了。

先秦时期,曾使用贝壳为货币,古人为何不自己去海边捡贝壳?

各种被加工后的贝币

就算是对于住在海边的居民来说,要获得能制作“朋”的贝壳,也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必须是较为珍稀的虎斑宝贝、金环宝螺、蛇首眼球贝才有资格作为原材料,有的贝类甚至生活在几十米深的水底,这可不是随随便便捡来一个贝壳就可以糊弄的。

退一万步来讲,假设有人十分幸运地捡到了够资格的海贝,也没有办法将其变成货币。因为对坚硬的贝壳进行凿孔和打磨槽齿在当时是一件技术难度很大的事情,只有作为统治阶层的人们才有资格掌握这项技术,寻常百姓通常以“仿造”失败,贝壳破裂而告终。

先秦时期,曾使用贝壳为货币,古人为何不自己去海边捡贝壳?

海边的贝壳

且先秦时期非常讲究道德礼教,尤其强调诚信的重要性,统治者甚至还以诚信作为教化社会的主要内容,把“信”纳入“九德九行”来教化民众。所以,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使用假币这样不诚信的行为是极其违背主流价值观的,当以重罪论处。

在先秦时期,由于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统治者为了维护高度集权的统治,十分崇尚刑罚,先秦时期的刑法主要以“五刑”为主,手段十分残忍,其重刑政策和思想自然也加重了民众的服从性,因此,以先秦时期强调道德诚信的社会风气,鲜少有人会铤而走险的仿制假币。

先秦时期,曾使用贝壳为货币,古人为何不自己去海边捡贝壳?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到了商周时期,对于造假行为的管控措施更加完善,出现了最早的契约。在《地官.质人》之中,“大市以质,小市以剂。”,这里的质与剂就是指交易需要用到的契约制度,其形式灵活,内容完备,由地方官府发放使用。凡是交易活动,哪怕小到买袋米打瓶酱油,都需要签订契约并上交凭证给官府。

先秦时期,曾使用贝壳为货币,古人为何不自己去海边捡贝壳?

商周契约

如果有人违反契约进行贝壳造假,被发现以后,不仅要面临刑罚,还要赔偿高额的钱财。因此,对于先秦民众来说,与其费大劲去寻找贝壳以及冒着被杀头剐皮的风险给贝壳钻孔,还不如老老实实干活挣钱,以正当手段获取贝币,这样的方式说不定还效率快捷一点。

所以说,对于先秦民众来说,不去捡贝壳的才是聪明人。

后来为什么不再使用贝壳作为货币???

那么,后来贝币为什么逐渐消失了呢?

自商朝中晚期,人口增多,生产水平提高,工农业的发展进步,商业贸易愈发频繁,贝币逐渐供不应求。为了应对这个局面,人们又用石骨蚌等材料制作了专门的“仿贝”,仿贝价值较低,但也能缓解一定的贝币供不应求的局面。

但由于贝壳和仿贝的质量参差不齐,人们开始使用普遍使用便于铸造,质量稳定的金属来作为货币的原材料。因此,人们开始使用铜来铸造金属的贝币,称为“铜贝”。铜贝的出现,是自然货币转变为人工货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先秦时期,曾使用贝壳为货币,古人为何不自己去海边捡贝壳?

战国时期的楚文铜贝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群雄诸侯占地为据,各国都根据自己的特色铸造出了不同种类形状的铸币:有铲币、刀币、圜钱、楚币。直到秦大一统之后,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统一了货币的形状和规范-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自此,货币由形态各异,重量悬殊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了规范统一,正式废除了贝币体系,贝壳便逐渐退出了货币的历史舞台。

先秦时期,曾使用贝壳为货币,古人为何不自己去海边捡贝壳?

秦统一货币

结语

所以,在遥远的先秦时期,捡贝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时期,捡贝壳冒充贝币是一种违背诚信道德败坏的恶劣行为,所以人们不会也不屑于捡贝壳冒充真正的贝币。即便是在当今社会里,制造假币也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所以,我们更应该恪守诚信准则,靠勤劳和智慧获取正当的财富才是硬道理。

先秦时期,曾使用贝壳为货币,古人为何不自己去海边捡贝壳?

现如今,虽然我们的生活之中已经见不到贝币的身影,但是贝币却与我们日常使用的汉字息息相关。只要是和价值金钱沾上关系的文字,都会带上“贝”字,如“宝贝”“货”“财”,这些文字都还记载着贝壳对于中国货币的意义和作用,蕴藏着中国古老财富密码的始祖光辉,在华夏币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