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寻非遗,觅年味,不亦乐“虎”

作者:齐鲁壹点

五千年岁月的洗礼,五千年情感的积淀,五千年智慧的凝聚。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永驻心间。

非遗之旅 玉皇堂剪纸

剪纸,产生于民间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有贴在窗户上的“窗花”,有婚嫁喜庆时用的“喜花”“礼花”,有美化生活环境的“顶棚花”,这些“艺术之花”深深地融入了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

寻非遗,觅年味,不亦乐“虎”
寻非遗,觅年味,不亦乐“虎”
寻非遗,觅年味,不亦乐“虎”

剪纸的美在于一剪一刻间,

剪刻是一种爱的互补,一张纸,一双手,寥寥数剪,就可以在方寸指尖出落成眼见即美好的作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小物。解封古老的民间艺术,追溯从前慢的悠悠情怀。

张超木工装饰工艺

木器家具制作后期装饰的各种形式,有花条、熏花、锯末画、烙花、雕刻等,可由人物、山水、花草、鸟虫、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融木工、绘画、雕刻等多种技术于一体。

寻非遗,觅年味,不亦乐“虎”
寻非遗,觅年味,不亦乐“虎”

木头、刻刀,原始的材料,

简单的工具,

创造出了一个个千变万化、

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富贵牡丹,栩栩如生,

龙凤呈祥,幸福绵长。

这不仅是一种手艺,一种文化,

更是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

镕古淡墨拓技艺&述青藏古全形拓技艺

述青藏古全形拓技艺,是一种以墨拓技法,要求拓技者具备熟悉素描、绘画、裱拓、剪纸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一种特殊技艺。由于全形拓制作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目前精通述青藏古拓制作技艺的人屈指可数。述青藏古拓常用于朋友之间的馈赠、文化产品的展出、家庭的挂饰以及作为文化的保留及传承。

镕古淡墨拓技艺是在传承吸收诸种拓印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拓印方法,具有古朴、单眼的风格,其作品较其他拓印方法的作品更具石感,更能真实的反映和承载雕刻作品的风貌。

寻非遗,觅年味,不亦乐“虎”
寻非遗,觅年味,不亦乐“虎”
寻非遗,觅年味,不亦乐“虎”

拂去历史尘埃,拓片传承悠久,它承载着久远的文化信息,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它克制而内涵丰富的美,惊艳了无数文人墨客。它浓缩着抽象的文物价值,永远值得我们驻足凝神。拓印,他将以独世而绝立的姿态亘古流传……

青城柳编

青城柳编以当年生的柳条为原料,也用其他枝条配合。在器物的底、帮、沿等部位,采用不同的编织工艺。包括单篾和双篾转编、旋编,还有胡椒眼、三角眼等相互挑、压和反、正绞编等工艺。器物边沿多采用窝桩、缠、辫等工艺,即使纬条固定,又能起到定型、装饰作用。有些较矮的器物则采用边、帮互代的工艺,别有风格,有的还配以提把,或涂饰色彩。

寻非遗,觅年味,不亦乐“虎”
寻非遗,觅年味,不亦乐“虎”

新颖的设计,精巧的的手工,

为简单、朴实的柳枝条注入了灵魂和思想,

这条枝连着那条枝,那条枝又压着这条枝,

细细的枝条一头连着现代文化,

另一头连接着古代文明,

非遗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独守,

只为让经典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只为让历史在融汇中灿烂绽放。

“在山”葫芦雕刻

“在山”葫芦雕刻是葫芦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根据葫芦形状,因势象形,掩瑕扬俏,用刻刀将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书法、篆刻刻于葫芦之上,供人们欣赏,表现题材多为中国吉祥图案、传统人物、唐诗宋词。“在山”葫芦雕刻以严谨的构图、精美的图案、细腻的刻画、娴熟的刀法、流畅飘逸的线条、清新淡雅的着色,赋予葫芦无穷的魅力,方寸之间尽显大千世界、人间百态。

寻非遗,觅年味,不亦乐“虎”
寻非遗,觅年味,不亦乐“虎”

葫芦(福禄)自带吉祥美好的寓意,

历经千年时光,深受人们的喜爱,

葫芦刻画可以说是

天然与人工结合的艺术,

每一个葫芦各不相同,

每一次刻画都被注入灵魂,

每一种结合都是独一无二。

将葫芦融进现代生活,

或以器皿、或以饰物,

以其形呈其魂,去繁就简,

让每一次文化的找寻都有所获得。

来源:文旅淄博

壹点号发现之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