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外行领导内行在哪种情况下才让人心服口服?看古代君王的逆向思维

诸葛亮兵法书《将苑.胜败篇》,指出团队竞争必胜的征兆,头一则是“贤才居上,不肖居下。”

在诸葛亮眼中,能赢得挑战、克服险阻的组织,必定具备某些特质。而贤才居上,不肖居下,能让部属见贤思齐,认定只要努力,只要成绩好,就能修得正果,得到出头的机会。

外行领导内行在哪种情况下才让人心服口服?看古代君王的逆向思维

统御原则不外乎两点,一、赏有功,罚有过;二、内行领导外行。后者即诸葛亮所说的“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从组织运作来看,让强的带领弱的,好的管理差的,才不会在错误的决策下做出错误的行动;从军心士气来看,不适任的人处于上位,得到奖赏,受到肯定,团队成员看在眼里,怨在心里,对组织能有多少向心力,能有多少认同感,能有多少荣誉心,不无疑问。

上述原则都对,但执行时会有弹性,却不是一般理论所能照顾得到。比如,一个空有虚名,里子不够的人,既非人才,便该排除不用,然而如果任用这个人,反而提振团队士气,这人该用不用?

三国时代刘备便曾面临这个抉择。

刘备以荆州地区为据点,靠武力夺取刘璋的地盘益州(四川)后,安排刘璋的旧部任职,和解共存。原来的蜀郡太守,名望很好的许靖,却不在人事名单里,因为刘备对许靖的印象不好。

当刘备攻打蜀郡,许靖决定暗中投降,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大军。说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身家性命,在刘备看来,就是没什么风骨的投降派。

外行领导内行在哪种情况下才让人心服口服?看古代君王的逆向思维

刘备身边有位谋士,名叫法正,先前从刘璋阵营中窝里反,曾和许靖有同事关系,此时他以另类思考提出不同见解。法正认为:“世界上有一种名不副实的人,许靖就是这样。然而主公您刚创立大业,不能让天下人议论您。建议还是重用许靖,以此安抚民心,不让大家失望。”

法正的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许靖名不副实,刘备深有同感,但这个“名”,在这个时刻,比“实”更重要。因为许靖纵然徒有虚名,但民众普遍认为,许靖是个有才能的人,而刘备从荆州率兵进入益州,等于是外来政权,如果不重用益州的人才,益州百姓不服,必然情绪反弹,民心不定。与其要辩论、证明许靖言过其实,不如顺势发展,就给许靖一个官位,以安定益州民心。

刘备觉得有理,对许靖以礼相待,加以任用,利用他的政治号召力,吸引更多刘璋帐下的英才投靠。

这个案例显示,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本该是用人的基本原则,就像有名无实之徒,不该任用,然而若从功能观点,收揽为用,是必要的手段,这时领导者就应该把个人好恶抛一边,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领导学有时候就是注重组织成员感觉的一种学问。从刘邦封赏雍齿的个案,可以更清楚地看到。

刘邦得天下后,分封功臣。由于人数众多,难免挂一漏万,有些人自认有功,可是奖赏还没进得到,心里不爽,嘀嘀咕咕。刘邦听到这些怨言,可是短时间内要面面俱到,一个个犒赏,也不容易。刘邦问计于智囊张良。

外行领导内行在哪种情况下才让人心服口服?看古代君王的逆向思维

张良反问刘邦:“陛下生平最讨厌的人,大家也知道您讨厌他的人是谁?”

“雍齿。”刘邦答。

张良说:“那好,就先封雍齿。”

于是刘邦举办酒宴,以风风光光的仪式晋封雍齿,同时当场交代,尽快评比众人功劳,作为奖赏参考。原本不满、多疑的人,这下欢欢喜喜,不再满腹牢骚。

赏功罚过、人事升降,必须考虑到团队成员的感觉。就像雍齿赏不赏,不是其他人所关切的。但雍齿受封,表示大家有赏,心里就笃实多了。同样的,许靖是不是真有才学,不是最重要的,但大家认为他是人才,任用他,有指标作用,这才是重点。

用人唯才,没错,但那是从上往下的角度来看的统御术。从下往上的角度来看,所用之才在团员心目中才不才,是另一个考虑,这会影响整个士气,以及团队默契。

所以,家族企业无不希望传贤也传子,许多少主从底层做起,一路升迁,不但借以了解团队运作,也建立了服众的魅力。一名企业家告诫他接班的儿子,“你的升迁,必须建立在其他员工的肯定之上,将来才能够服众。”服众,就是为了让组织成员都有一种心服口服的感觉,这种感觉极其微妙,刘邦、刘备的做法,不合领导规则,也非常态,却掌握了组织成员微妙的感觉。

(完)

继续阅读